操守和性命,孰輕孰重?倘若將其置于人心的天平上稱一稱,分量自然不同。有人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生死關(guān)頭,保命要緊,操守算個嘛?有人卻把操守看得比性命更重,舍生取義,不眨一下眼。也有人把操守和性命同樣看重或看輕,倘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必權(quán)衡利弊,做投機客。
歷史上,一些賢德之士,品節(jié)卓異,在他們看來,操守重于一切。似乎只有這樣,天良才可安寧,靈魂才可安放。即便兩者可以兼得,他們也不容一絲劣跡玷污,決然以性命擔責、以性命責己,只求一生清清白白。茍且偷生,絕非他們的選項,以俗人的眼光觀之,“傻”得似乎不可思議。 《史記·循吏列傳》就記載了這樣兩位。
一個是石奢,楚昭王的國相,為人剛正廉潔,處事公平公正。路遇兇手殺人,逮住竟是自家老爹。他放走老爹,囚禁自己,對昭王說:殺人犯,是臣的父親。治罪于父,大義滅親,雖顯政績,然大不孝;若徇私枉法,又是不忠;因此,臣該當死罪。昭王說: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不該論罪伏法,你去處理政務(wù)吧。若是一般俗人,頂頭上司說你沒事,還不麻溜兒“謝主隆恩”,逃命去也!然而,石奢大異于俗人地說:不偏袒老爹,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他毅然抹了自己脖子。
另一個是李離,晉文公的法官,因誤信謊言而殺了無辜者,為承擔誤判罪責,判了自己死罪。晉文公說:官有大小,刑有輕重,錯殺人是你下屬干的,與你何干?李離說:任命我為他們的長官時,我沒推讓給他們;我比他們多拿俸祿的時候,也沒分給他們?,F(xiàn)在,我偏聽偏信,殺錯了人,卻把罪過推給下級,非君子所為。晉文公又說:你認定自己有罪,照此推理,莫非我也有罪?李離說:法官本應(yīng)依法辦事,用錯了刑,自己就該受罰;濫殺無辜,自己就該償命。身為法官,現(xiàn)在我錯殺了人,依法當死。于是,李離拔劍自刎。
石奢和李離本來都是可以保全性命的,而且不會丟官位俸祿。只要他倆看淡名節(jié)操守,順坡下驢,再叩首呼一聲“謝主上不殺之恩”,這筆賬便一筆勾銷了。然而,石奢和李離卻選擇以犧牲性命來守護律法道義。
操守,是自律,是自省。凡清正廉潔者,往往公而卻私,從不打利己的小算盤,他們痛恨以權(quán)謀私,更不干徇私枉法的勾當。從政為官者一項重要的職責,就是弘揚道德教化民心,而且不光是說在嘴上,更要身體力行,縱然以生命去踐行,也絕不打退堂鼓。倘若面上講得冠冕堂皇,背地里卻操守淪喪,做“兩面人”,民心那架天平向哪兒傾斜,恐怕誰都心知肚明。無論何種境地,公而忘私者、勇于擔當者、維護公平正義者,都是挺直脊梁的人,堪稱典范。操守的分量,百姓稱量得很準很準。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