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銳,馬 力,王 晨
(首都醫(yī)科大學全科與繼續(xù)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
我國居民超重與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繼而引發(fā)一系列健康問題。研究表明,隨著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的增加,糖尿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和發(fā)病風險均呈明顯上升趨勢[1-2]。肥胖可伴發(fā)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等多種疾病,共同作用引起動脈結構和功能改變,而動脈結構和功能障礙又是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常見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最終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是眼底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狀態(tài)[3]。存在視網(wǎng)膜靜脈硬化,日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大[3]。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可通過肉眼非侵入檢查直接觀察,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是逐漸進展的疾病,不予干預和治療,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視力甚至致盲[4]。早期診斷有助于盡早對危險因素進行及時的糾正,盡早治療以延緩疾病進展。因此,評估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情況能夠反映全身心腦血管的情況,是一種無創(chuàng)、簡易的方式,適合常規(guī)體檢執(zhí)行[5]。本研究探討健康體檢人群中超重、肥胖與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關系。
選擇2018年6-9月在北京市體檢中心(豐臺部、馬甸部和航天橋部3個分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以個人或單位參加2018年年度健康體檢;(2)同意參與本研究并填寫調查問卷;(3)本研究涉及的體檢指標完整。排除標準:(1)不愿意參與本研究,或不愿意填寫調查問卷;(2)本研究涉及的體檢指標缺失;(3)因精神障礙、言語障礙等無法配合研究。本研究入選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資料收集
設計入選對象的基本信息表,收集一般資料及既往病史,包括性別、年齡、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眼底檢查、頸動脈超聲結果等。(1)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HGB)、白細胞(WBC)、血小板;(2)生化檢查: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尿酸(UA)、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3)測量身高、體重、腹圍、臀圍,計算BMI;(4)測量靜息狀態(tài)下肱動脈血壓3次,每次間隔5 min,取平均值;(5)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由經(jīng)驗豐富的眼科醫(yī)師實施小瞳孔眼底檢查,雙眼免散瞳眼底數(shù)碼照相,評估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情況;(6)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測定晨起空腹尿中ALB及尿CRE,計算ACR;(7)頸動脈超聲:評估頸動脈是否有增厚、斑塊存在。
1.2.2相關定義
BMI<24 kg/m2為正常,24~<28 kg/m2為超重,≥28 kg/m2為肥胖。按照ACR 水平將體檢者分為尿蛋白陽性組(男性ACR≥17 mg/g,女性ACR≥25 mg/g)和正常組(男性ACR<17 mg/g,女性ACR<25 mg/g),半年內2次尿蛋白陽性判定為腎損傷。根據(jù)《血管和淺表器官超聲檢查指南》,按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分為正常(<1.0 mm)、增厚(1.0~<1.5 mm)、斑塊(≥1.5 mm)。
本研究共納入體檢對象1 458人,平均年齡49(41,58)歲,其中男性占46.7%??傮w人群BMI值為(24.7±3.5)kg/m2。根據(jù)BMI水平將入選對象分為正常組641人(44.0%),超重組588人(40.3%),肥胖組229人(15.7%)。
超重、肥胖組腰圍、臀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以及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比例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GB、ALB、WBC、CRE等臨床指標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比較
與正常相比,超重情況下發(fā)生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風險為其2.597倍(OR:2.597,95%CI:1.702~3.961),而肥胖時發(fā)生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風險為其3.936倍(OR:3.936,95%CI:2.307~6.715)。年齡增加、SBP高、合并糖尿病、尿蛋白陽性、頸動脈斑塊也是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體檢人群中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續(xù)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體檢人群中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有研究顯示,1970-2014年全球肥胖人數(shù)增加了6倍,其中我國肥胖人群男性4 320萬,女性4 640萬[6]。我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18歲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本研究入選了北京市健康體檢人群,超重率為40.3%,肥胖率為15.7%,略高于2012年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肥胖與其他伴隨疾病和代謝紊亂共同作用可引起動脈結構和功能的損害,最終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7]。有研究顯示,近25年來的高BMI與全球400萬人口死亡有關,占全因死亡數(shù)的7.1%,導致1.2億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超重組和肥胖組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超重和肥胖是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既往的研究中肥胖對糖尿病患者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影響相一致[8]。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是人體中唯一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到的動脈硬化。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情況,并可以幫助評估心功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的動脈硬化情況,可作為評估心血管情況的一個預測因子。由于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可通過眼底鏡直接檢查,檢測方便易行,故對于明確心腦血管疾病病情及預后判斷有重要意義。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肥胖人群中,微血管病變與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病過程具有一致性,其共同的發(fā)病機制包括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內皮功能紊亂等[9]。
肥胖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成之一,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多種疾病而存在,也是多種代謝紊亂的危險因素,肥胖患者的代謝指標異常情況明顯多于健康人群[10-11]。本研究顯示,與正常組相比,超重、肥胖組體檢者SBP、DBP、患糖尿病比例均明顯增高,且SBP的升高和研究人群中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危險程度呈正相關,但血脂指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既往研究顯示,肥胖可導致腎臟損傷[12],英國和德國分別有13.8%的超重人群和24.9%的肥胖人群出現(xiàn)腎臟疾病[13]。有研究顯示,ACR≥20 mg/g的受檢者代謝綜合征各種組合的患病率高于ACR<20 mg/g者[14]。本研究正常組、超重組及肥胖組腎損傷發(fā)生率分別為1.1%、1.7%和1.3%,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我國居民超重與肥胖已經(jīng)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需關注超重、肥胖者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評估與干預,同時早期識別血管損傷,從而減少超重、肥胖導致的靶器官損傷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