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蒙,吳磊明,杜彬彬,李鵬程,張彥周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心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老年冠心病患者更是日益增加。2005—2017年中國疾病負擔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處于導致我國人群壽命損失主要疾病的第2位,同時也是導致早逝的第2大類疾病[1]。經(jīng)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來由于科技水平的進步、支架技術的改進、臨床經(jīng)驗的積累等使得PCI大量用于臨床治療,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變是冠心病常見的復雜病變類型之一,有研究顯示在接受診斷性冠脈造影檢查的患者中約1/3存在CTO病變[2]。CTO患者在確診冠心病的患者中占30%~50%,占全部PCI治療患者的10%~20%,但CTO行再通治療的患者卻不足8%[3-4]。大多數(shù)觀察性及回顧性研究顯示成功CTO-PCI可減少患者心絞痛發(fā)作和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fā)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質量[4-6]。但是由于目前PCI治療CTO病變具有手術難度大、操作時間長、對比劑用量多、成功率較低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等特點[7-10],加之老年CTO患者(年齡≥65歲)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較多,病變多為復雜長期病變,動脈管腔硬化,迂曲鈣化程度高,操作較為困難等特點,使老年CTO患者成功接受PCI治療的難度系數(shù)增大,針對此方面的研究也較少。故本文旨在研究老年CTO患者接受CTO-PCI治療的療效及短期預后結局。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1—12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就診經(jīng)冠脈造影檢查證實為CTO,且病程超過3個月的老年患者共270例,其中成功接受PCI及最佳藥物治療(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的聯(lián)合治療組(PCI組)140例,剩余130例患者未開通CTO病變,接受最佳藥物治療,納入對照組(OMT組)。
1.2 選取標準(1)入選標準:①存在典型心絞痛癥狀或運動試驗、動態(tài)心電圖等檢查證實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jù);②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脈血管(直徑>2.5 mm)100%閉塞,遠端血流為心肌梗死溶栓試驗血流分級(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0級;③閉塞時間超過3個月,判定閉塞時間依據(jù),a.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時間,b.心電圖檢查發(fā)現(xiàn)有陳舊性心肌梗死或明顯缺血改變的時間,c.既往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有血管閉塞的時間等[11]。(2)排除標準:①近期(<3個月)急性心肌梗死;②合并其他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或嚴重瓣膜?。虎奂韧?<6個月)患腦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病史;④嚴重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級>2級)或心源性休克;⑤患有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出凝血疾病及其他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感染類疾病及重度肝、腎功能不全。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科研和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標準,合理采集患者相關臨床資料,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配合隨訪。所有參與PCI治療的患者及家屬術前均對PCI及其并發(fā)癥知情了解,并簽署相關手術同意書。
1.3 研究方法
1.3.1一般資料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個人史、既往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煙史等)、冠脈病變情況(CTO靶血管、閉塞時間、計算SYNTAX評分[12-13]等)以及術前相關檢查檢驗指標,取入院后清晨空腹12 h以上狀態(tài)下靜脈血查相關血清學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LDL-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N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鈣蛋白、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等,以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科經(jīng)胸探查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室短軸縮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xiàn)S)等指標。
1.3.2治療方法 PCI組患者術前均接受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3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90]300 mg或替格瑞洛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20)180 mg的負荷量抗血小板治療,術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每日1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片90 mg(每日2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70061)20 mg或瑞舒伐他汀鈣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06)10 mg(每日1次)維持治療,根據(jù)患者情況及指南推薦應用最佳藥物治療,藥物用量隨患者病情調整。所有CTO-PCI術均由具有資質且經(jīng)驗豐富的術者完成,開通方法根據(jù)病變及術中情況決定。PCI成功的定義為術后管腔殘余狹窄<30%,前向血流達到TIMI 3級,且圍手術期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OMT組根據(jù)指南及患者一般情況、臨床癥狀等制定個體化給藥方式,接受最佳藥物治療,藥物用量隨患者病情調整。
1.3.3隨訪資料收集 定期隨訪復查:院外隨訪形式主要包括門診復查和電話隨訪,記錄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癥狀改善指標: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持續(xù)時間、疼痛程度及硝酸甘油用量。判定標準:有效為心絞痛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發(fā)作頻率、持續(xù)時間、疼痛程度及硝酸甘油用量較前改善超過50%,無效為較前改善<50%或癥狀加重),分析兩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LVEF、LVEDD、FS、NT-ProBNP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統(tǒng)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療(包括靶血管血運重建及新發(fā)狹窄血運重建)、腦血管意外,本研究主要終點事件為MACE。
2.1 一般資料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占比、吸煙史、合并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既往心梗、PCI及CABG病史占比、家族史、冠狀動脈病變特點、SYNTAX評分、心臟彩超指標及血清學指標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CI組與OMT組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情況治療12個月后PCI組患者癥狀改善率高于OM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12個月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2.3 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組內比較:PCI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LVEF及FS均較術前升高,LVED、NT-proBNP均較術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MT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LVEF及FS均較術前升高,LVED及NT-proBNP均較術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12個月后PCI組患者LVEF較OMT組改善更多,LVED及NT-proBNP較OMT組下降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S較OMT組上升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果提示經(jīng)過臨床干預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PCI組對比OMT組心功能改善更為明顯。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2.4 術后MACE發(fā)生率治療12個月后,PCI組與OMT組相比總體MACE累積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再次PCI治療及腦血管意外等單方面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Kaplan-Meier生存曲線見圖1。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MACE發(fā)生率比較 [n(%)]
圖1 兩組患者短期MACE累積發(fā)生率比較
CTO病變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逐漸發(fā)展的終末階段,也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最后“堡壘”。CTO病變可以導致供血區(qū)域不同程度的心肌頓抑和心肌冬眠,造成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儲備相對不足。開通CTO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恢復病變血管支配區(qū)域的心肌血供,從而改善心肌細胞的缺血癥狀及功能。但是由于缺乏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目前關于CTO-PCI的潛在獲益仍存在許多爭議。例如EURO-CTO研究結果顯示,CTO成功血運重建可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等癥狀,但并不能減少MACE及死亡的發(fā)生[14]。類似的研究還有IMPACTOR-CTO單中心臨床試驗,同樣表明在改善患者癥狀及生活質量方面,CTO-PCI組優(yōu)于藥物治療組[15],但對于其他心血管終點的改善不明確。不過這兩項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入組速度較慢,樣本量較少 隨訪時間較短,主要終點為生活質量的改善, 故對預后評估能力有限。研究表明PCI治療可使CTO患者取得較好的預后及結局[16-19],但研究對象大多選取的是非老年人,僅有少數(shù)研究探討老年CTO患者接受PCI治療的短期預后及長期結局[20-21]。而且老年CTO患者大部分是復雜高?;颊撸诿}病變解剖結構、一般臨床資料和個體條件復雜,無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術治療。因此CTO-PCI能否獲益對這部分人群來說十分重要,關系到他們的治療方案選取、生活質量水平和長期預后結局。目前CTO-PCI在2018 ESC/EACS心肌血運重建指南中的推薦級別是ⅡA/B,即:“在藥物治療后仍有頑固性心絞痛發(fā)作或有能夠證明大面積心肌缺血與閉塞血管相關的證據(jù)時應行CTO開通”[22]。
本研究共納入270名老年CTO患者,回顧性分析了他們的一般資料、病變特征、治療前后的療效及短期MACE發(fā)生率。結果顯示:經(jīng)過臨床干預治療后兩組患者均取得一定療效,其中經(jīng)聯(lián)合治療的老年CTO患者與藥物保守治療相比,其心功能指標及心絞痛等癥狀改善更為明顯,短期MACE累積發(fā)生率較低。究其原因可能為冠脈介入治療后閉塞血管得已開通,供血區(qū)域心肌缺血得到改善,心絞痛等癥狀隨之減輕,加上藥物治療的共同作用減緩甚至逆轉部分心室重塑,從而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預后。
綜上所述,老年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患者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有獲益,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PCI治療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臨床癥狀,減少再住院率和MACE,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短期預后。但因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回顧性分析,樣本選取無法避免選擇偏倚,隨訪時間相對不長,治療效果觀察不充分,對結果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希望有更多科學嚴謹?shù)亩嘀行拇髽颖倦S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探索和驗證CTO-PCI的獲益及對老年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