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
戴望舒,筆名戴夢鷗,杭州人,因為《雨巷》一詩被稱為“雨巷詩人”。在古代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唐宋時期,王昌齡善寫七言,被稱作“七言長城”,張先寫詞“影”字用得好,被稱為“張三影”。
這首詩據說是寫給施絳年的,可算是描摹單戀之苦的佳作。戴望舒的情感經歷非常曲折,他喜歡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但年輕活潑的施絳年對戴望舒沒有好感。戴望舒身形過分高大而面部黎黑,不是能讓人一見傾心的儒雅書生,再加上其性格憂郁內向,又有詩人的執(zhí)拗沖動,在現實生活當中,并不是一個長袖善舞的人。詩人的愛戀雖讓人嘆息,但《雨巷》一詩表達了一種邂逅與錯失的人間常態(tài),并且因為高超的造境之功,使得這種憾恨有纏綿悱惻的意蘊,感人至深。
首先標題《雨巷》就有點化意境的神力。
“巷”而有雨,讀者想象中這條巷子一定是長長的、窄窄的、仄仄的、望不到盡頭。不是水門汀或青磚鋪就,硬邦邦;也不是黃泥墊道,坑坑洼洼,一下雨泥濘難走。不是北方的敦實,也不是南粵的陰郁,應該在煙雨江南,青石板鋪成的巷道有濕濕滑滑的青苔,小巷斜斜細細窄窄,兩邊是粉壁黛瓦,不是磚墻、石頭墻、土坯墻,一定是江南獨有的粉白墻壁,由于長期下雨有雨季留下的霉斑,由于年代久遠,青石板還會有裂紋,有斷痕,雨落在上面可以彈起來,水花在地面上方閃爍著,清涼靈透。
江南小鎮(zhèn)小城沒有院落,多臨河而建,兩層三層小樓,小巷被這樣的小樓夾起來,走進去悠悠長長的很有年代感,也很有詩意。
雨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雨?大雨、小雨、瓢潑大雨?一定是毛毛細雨、淅淅瀝瀝的小雨、蒙蒙細雨、綿綿細雨,如夢如煙,這才是江南的雨,詩意的雨,讓人產生纏綿情思的雨。
標題已經給我們營造出了這樣一幅雨濛濛情深深的境界,富有詩情畫意。江南細雨淅淅瀝瀝,不像暴雨驟雨會給你帶來痛苦或驚懼,而是讓你產生一種纏綿哀婉的心境,“濕意”從某一種程度上和詩意有關聯(lián)。兩字有如此造境之功,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色彩質地形態(tài)兼?zhèn)?,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晶瑩的雨滴“啪”的一聲落在青石板上,又彈跳起來,在離青石板寸余的上空爆裂的瞬間綻放出晶瑩剔透的光芒。
在這種情境下,走來了一人。此人是男是女?多大年齡?讀者自然而然就可以斷定:男性,27歲左右,已經過了稚嫩的青春期,但尚未進入中年,感情成熟又熱烈,人生處于關鍵的時刻,對世界的認知逐漸清晰,對自己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他應該穿長袍,而不是西裝,只有長袍才能展示出江南才子的氣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長袍的材質只能是棉布,絕不能是綾羅綢緞。因為綾羅綢緞材質輕薄,會泛愴俗或富貴的光,織了花紋更顯膚淺,只有布袍才質樸溫敦,與君子,與儒雅文士的氣質相符,魯迅就一生不肯穿綢緞長袍。
身高應該是在174厘米至176厘米之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修短合度,太矮,不能玉樹臨風,太高,鶴立雞群,又與傳統(tǒng)審美違和,中庸得度最好。布袍的顏色可以是素白、淺灰、深藍,但一定是素雅的。華麗華貴的色彩,就顯得不夠真誠,不夠沉穩(wěn)。素樸,是中國人讀書人追求的,所以這個從小巷中走來的憂郁的青年,一定是穿著一身素色的棉布長袍。
所有的細節(jié)詩人一字未提,但我們腦中自動會出現這些畫面,這就叫造境之功。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香草美人”是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寫法,丁香一樣的姑娘應該是什么樣的姑娘?丁香花開呈白色或淡紫色,明麗清雅,像暗夜中的星星。她不似牡丹那般雍容華貴,也不像月季玫瑰那樣艷麗濃烈,淡淡的丁香紫會給人神秘的感覺。丁香花開四瓣,玲瓏小巧的花型,獨具端莊文靜秀雅之姿,還有一點憂傷,是知性女性的獨有的特質。憂傷是年輕女性的專利,青春期的女性,尤其是多讀了書的女性,是會經常心中有愁怨的。這愁怨不是由具體事件引發(fā),而是經常縈繞心頭的傷感,她會感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情感的歸宿會是怎樣的,這么美好的青春該怎樣度過才不算虛擲?她不是因為沒有買到喜歡的一條漂亮裙子,也不是被人誤解或批評了,是因為對人生的珍惜,因為珍惜人生珍愛青春,所以會有一種憂愁,這種憂傷是勸解不了的,只有讀詩的人才能懂,才能安慰,所以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席慕容的很多詩,比如《如歌的行板》,就是寫青春期的這種惆悵。男子在這個年齡時段,正是對感情傾注了很大心力的時候,腦中會對對理想對象有一個預設描述。
丁香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是有文化密碼的,預示著愁心不解,比如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浣溪沙》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之語,雨巷的意境便來之于《浣溪沙》。丁香秀麗文雅、清清淡淡、神秘高潔,就像最美好的女子處于最美好年華時的形象啊。在《紅樓夢》當中,誰最似丁香?雍容華貴的寶釵肯定不是的,潑辣爽利的史湘云和探春也不是。她一定是苗條的,但她也不是骨感美人或者木頭美人,妙玉太冷了點,迎春木了點,所以嫻靜時的黛玉是,香菱其實也可以。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全詩喜歡用短句,把完整的一句斷成幾個短句,單音節(jié)動詞和雙音節(jié)形容詞交疊使用,顯得意蘊深厚。詩人又擅長用反復這種修辭,《詩經》“重章疊句”的手法就是反復,并形成句或段的排比,營造出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效果。此處的“冷漠”不是妙玉的冷情冷性,也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對他人漠不關心,而是指女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孤獨和憂愁當中,所以她自動摒棄了外界的熱鬧,她對凡世的煩惱不感興趣,她對人間的熱鬧不熱絡,她沉浸于自己世界的愁緒當中,沒有心思像外界那么喧鬧,而非漠不關心,冷淡?!捌嗲濉苯o人寂寞可憐的感覺,為什么說是凄清的呢?一是指環(huán)境是冷清的,二是指她的心境也是冷清的,但并不是凄涼悲慘。一個優(yōu)秀的女孩子,內心必定是高傲至極的,她必定不輕易的向人笑成一團,鬧成一片,隨意敞開心扉。她心境凄清,未被熱鬧包圍,但這恰是她的魅力所在?!般皭潯笔侵钙鋬刃某錆M愁怨和迷茫。三個形容詞完美地塑造出了一個獨具魅力的女子的形象。
作者全力描摹這么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又說“像我一樣”,意指詩人此時的心境就是如此??梢娀顫娞煺娴男熋貌⒉煌耆显娙诵囊猓M@個姑娘“和我一樣”,是在追求一種心靈的契合,其實這是他的理想對象在女孩身上的一種投影。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再次使用反復。重復是寫作當中的大忌,但反復卻可以形成回環(huán)旋繞余音不絕的立體聲效果,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如同回音一重一重,如同電影中的遠鏡頭,看到她默默地向你走近,走近,走近,走近……意蘊無窮。
“嘆息般的眼光”是把聽覺用來比喻視覺,用了通感。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月光比作小提琴上奏著的小夜曲。你是怎么感覺到別人的眼光的?怎么領略到別人眼光中的神情的?是看到揣摩到的,眼光是視覺,同時又是一種感覺,用嘆息來形容眼光,詩人似乎看到了姑娘眼中的萬千情意,是以己之意推人之情。
“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睘槭裁凑f飄過呢?是因為女孩子體態(tài)輕盈,還因為心神恍惚,如同夢游一般,更有一層意思是她從我的面前飄過,像夢一樣,表明了“我”與她的邂逅相遇,終究是夢一場。多重意向,重重疊疊,既有女孩子的體態(tài),又有女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又有作者所感知到的意態(tài)。逼真的夢境往往是清晰深刻的,但終究把握不住轉瞬即逝,“我”與這個女孩子的邂逅,就像夢一樣,是凄婉迷茫的,亦真亦幻。從體態(tài)到神態(tài)再到心態(tài),在女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對理想愛人的想象,細膩真切。
詩人希望有這樣一個女孩子,或者說心目當中完美的女孩子是這樣子的,那么這場邂逅到底是不是曾經有過?是真是假,不必追究。愛情就是一場誤解。很多時候我們是按照自己心意在想象對方,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在對方身上。比如戴望舒,他所希冀的、看到的并渴望的并不是真的施絳年。據說有人問晚年的施絳年,你會不會覺得遺憾?施絳年哂然一笑,“從來沒有過,何來遺憾?”看起來有點無情,但施絳年是正確的,詩人在這個理想女性身上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想象,但這個女孩子可能并不真實存在,所以完美的愛人和愛情只存在于詩中。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的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當這女郎漸漸走遠時,我們忍不住要為這個姑娘畫像。這個女郎大約20歲,處于花兒初初綻放的最美好年齡,身高應該是在1米60到1米64左右,太矮,不夠挺拔,太高,不夠嬌俏,骨肉均停,骨骼纖小,有一點圓潤。林志玲演小喬身高是硬傷,江南女子既不能骨感,也不能太豐滿,即不能太高拔,也不能太矮小。
這個女孩子應該穿旗袍,學生裝也可以。如果是穿旗袍得是白色、湖藍,最好是淺紫色,白色有點單薄,湖藍有點嬌嫩,丁香色帶有一點神秘和淡淡的憂愁,最好。旗袍是傳統(tǒng)的旗袍,一定要到腳踝,不能是改良旗袍,開叉不能太高,不能性感妖嬈,旗袍不是為了顯示性感妖嬈,是為了展示中國女性的秀雅端莊。
丁香花開四瓣,女子的衣帶可以仿此打成丁香結,像花開的樣子,類似于今天的蝴蝶結。如果花蕾未綻,如同心思糾結花未展開,仿此可以結成旗袍上的盤扣?;ㄐ托☆伾诺牟拍涂?,玉蘭花太大太直白,張愛玲說它略微有些殘就會像是一團廢紙或者是臟的手絹。耐看的人也是這樣,不是特別明艷性感,清清秀秀的,她的氣質定是經過書香熏染的,一汪秋水是含愁的,是可以傳遞心中萬千情意的。
“我”看著這樣一個完美的女郎,靜靜的遠了遠了,消失在小巷盡頭。有年代感的青石板上有青苔,白壁墻上有霉斑,像唐詩宋詞當中的煙雨江南又有這樣一場雨,這是多么唯美而又憂傷的畫面。女郎走到了小巷的盡頭,她將到哪里去?像電影結尾的鏡頭,只看到她似乎走到了小巷的盡頭,這時鏡頭越推越遠或者停止了,似乎永遠走不完這條小巷,這幅圖景也似乎永遠存在于詩人的腦中心中。多么像夢境啊,仿佛是真實的,又仿佛是捉摸不到的。真的曾經有過這樣一條小巷嗎?真的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微雨天嗎?我真的曾經在小巷當中徘徊嗎?我真的曾經偶遇過這樣一位姑娘嗎?重重疊疊如同迷霧一般的情思縈繞在文字之間,畫面感如此強烈,讓人回想起人生中無數個似曾相識的境遇來。只有在李商隱的詩中才能找到相似的神秘迷離。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一定得是油紙傘,不能是太陽傘,也不能是尼龍傘。一定是淺白淡粉薄綠的底子,散了舒朗的幾朵小花,也許就是丁香或杏花。這是詩人營造的意境在誘導我們,也是中國文學幾千年來形成的意象滲透給我們的敏感。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是講這個女孩子走遠了?!霸谟曛邪г?,在雨的哀曲中”,把雨比作是離別的背景音樂,在雨聲彈奏的哀曲中,她漸漸地消失了。她是怎樣消失的呢?逐漸地一點點消失,先是顏色,然后是散了芬芳,然后是太息一般的眼光,最后是惆悵的心態(tài)。順序能換嗎?絕對不能。這是符合人的心里狀態(tài)的,同時也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的。顏色是視覺形態(tài)。經歷過生離死別就會明白你最先忘記的是對方的形貌,這是一種有意識的遺忘,通過遺忘來保護自己的心靈不受痛苦的傷害,但有些細節(jié)會永遠藏在記憶深處,并且會在不經意間被喚醒。芬芳是嗅覺,是氣味,我們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時候?在偶然之間,一絲一縷突然而至的氣味會讓覺得回到了熟悉的某個時刻!當我們以為已經忘記時,那個人的某一句話,一個眼神,你和他共處的某一個瞬間會突然之間喚醒你。感覺是永遠都磨滅不了的。遺忘先從具體形態(tài)、視覺、嗅覺,再到感覺,再到心里的狀態(tài),是由表及里?!拔摇笔沁@樣地渴慕她,當這個女孩子真的離開之后,詩人不得已要忘記,只好一點一點地讓記憶消散。
當這個女孩子出現在寂寥的雨巷時,是和詩人相呼應的。但是又不同,詩人是含著希望在此彷徨,女孩子是偶然從他身邊走過,最后在我的視野里消失消散,永遠消失在了我的世界里。這個女孩子為什么會在這樣的天雨天來到這樣的小巷,和我擦肩而過之后終于又消失在了我的視野和世界里。這是真實的相遇,還是夢境?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叫恍然如夢,亦真亦幻。詩是為了表達自己愛而不得的情感,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首詩,就不必糾結詩人到底是寫給誰?是不是真實的事件的寫照?這是愛情,為什么折磨人?愛而不得幽怨惆悵,男女對愛情的心里狀態(tài)都是一樣的。
這首詩,為什么在當時引起轟動?百年以后還能讓我們感慨不已,就是因為他細膩柔婉寫出了很多年輕人共同的情感體驗,偉大的詩歌就是寫人類群體共通的情感。也許你沒有碰到過這樣一位姑娘,也許你渴望的不是這樣類型的姑娘,但是人性當中共通的一點是我們都曾經有過這種邂逅相遇而不得的情景,邂逅有結果是驚喜,沒有結果的邂逅叫做擦肩而過,徒留遺憾。
我們是很容易在一瞬之間愛上一個陌生人的,但愛而不得的遺憾很多人都有。由于世俗的約束,或者是由于自我保護的需要,我們不會開口,所以很多美好的邂逅,無疾而終,誰的心中沒有這樣的遺憾呢?不僅在感情上,在事業(yè)上,或者說在人生關鍵的岔路口,我們都需要做選擇,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條條道路你只能選擇一條,有些路是兩點之間最短的直線,有些路是陽光大道,有些人是兜兜轉轉,有些是鋪滿荊棘,有些則是充滿暗坑泥濘。當你選擇了唯一的一條時,恰巧知道了旁邊一條你更喜歡,便會有糾結,遺憾時時刻刻纏繞在心頭。
那一場細雨如絲柳煙云,給我們營造了神秘迷蒙如夢如幻的一個意境,把人生的困境,情感的狀態(tài)描繪的細膩真切,堪稱造境之典范。人生當中有很多的岔路口,沒有遇到還則罷了,一旦遇到而沒有能夠珍惜,想起來就會成為一生當中的痛,所以誰沒有這樣的痛呢?他和泰戈爾一樣,寫的是人性之美和永遠的不滿足。
(作者系高校教師,廣州市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