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福建廈門 361026
近年來越來越多患者的手術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同時麻醉手術后的各種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也越來越受到關注[1]。 其中麻醉后躁動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具體機制不明,但相關研究顯示,其與麻醉藥物使用、應激反應等因素相關,如不能及時對躁動進行有效干預,甚至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 處于躁動的患者會表現無規(guī)律或不恰當的行為, 同時患者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現功能干擾,心率、血壓指標出現異常[3]。 另外,低體溫也是患者圍手術期常見的并發(fā)癥, 由于手術長時間大面積暴露、 使用沖洗液、 藥物刺激等因素的作用, 導致發(fā)生低體溫。 低體溫會影響到麻醉藥物的代謝,使恢復時間延長,同時增加感染、血壓異常等并發(fā)癥的風險[4]。 但無論是躁動或是低體溫均是圍手術期常見的并發(fā)癥, 都會對患者的手術治療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5]。該次研究為改善此類現狀問題,于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該院收治的手術治療患者中方便選取94例,予以患者麻醉蘇醒護理聯合保溫護理,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從該院收治的手術治療患者中方便選取94 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7 例)、觀察組(47 例)。 納入標準:①均為在該院進行麻醉手術的患者;②患者或家屬知情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認知功能障礙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難以配合患者; ②存在嚴重意識障礙。 對照組: 均為女性; 年齡20~78 歲, 平均年齡(46.82±7.65)歲;手術類型:腹腔鏡手術25 例,乳腺外科手術19 例,其他3 例。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6.45±7.52)歲;手術類型:腹腔鏡手術26例,乳腺外科手術19 例,其他2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好。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麻醉蘇醒護理,手術室巡回護士在手術前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基本情況, 同時對患者展開手術評估,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降低心理反應導致的應激反應。 手術后將患者送至麻醉恢復室,予以患者常規(guī)麻醉恢復室護理,待患者恢復后,送回普通病房。
觀察組:實施麻醉蘇醒護理聯合保溫護理對策,對麻醉蘇醒躁動期實施有針對性、預見性的護理,將麻醉蘇醒護理與保溫護理聯合,其實施如下:(1)普通病房護士、手術室護士在術前進行健康宣教,介紹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預期取得的治療療效, 同時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實施過程、 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后機體功能如何恢復,增加患者對手術相關內容的了解,從而降低因缺少對手術的了解而出現的恐懼、緊張、焦慮心理。 (2)圍手術期予以保溫護理,其具體內容有:①患者轉運途中,如室內溫度降低, 做好覆蓋護理, 減少患者的皮膚暴露;②對患者術中使用的沖洗液進行預熱,如需要輸血的患者,則提前將血液從保溫箱中取出,置于室溫中。③針對骨科等手術時間長, 暴露面積大的手術或高低體溫風險的患者,予以患者保溫毯或恒溫墊,幫助患者保持體溫。 ④注意保持手術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減少環(huán)境溫度對患者的影響。 ⑤術中做好患者的保溫覆蓋,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 (3)患者手術完成后,將患者送至麻醉恢復室待觀,其護理措施如下:①針對引起麻醉躁動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可能引起躁動的原因進行總結,如心理因素、應激因素、麻醉藥物等。 ②基于以上導致躁動的因素制定預見性護理對策,如心理因素,則在術前加強心理干預; 如應激因素, 則在患者進行恢復室后,幫助其恢復正常體位,提高舒適性,同時對麻醉藥物逐漸減退導致的疼痛進行鎮(zhèn)痛, 降低應激反應對患者的影響, 降低躁動發(fā)生的風險。 ③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生理指標進行密切觀測,及時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④待患者恢復后,將其轉運回普通病房。
①通過患者的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指標評價患者的應激反應, 取患者術前和氣管拔管時的數據。
②通過患者的心率、 血壓評價患者的生理指標穩(wěn)定性,取患者術前和氣管拔管時的數據。
③記錄患者出現躁動、 低體溫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對比。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 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情況對比
組別腎上腺素(pmol/L)術前 氣管拔管時去甲腎上腺素(pmol/L)術前 氣管拔管時C 反應蛋白(ng/L)術前 氣管拔管時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55.14±7.41 55.72±7.35 0.381 0.704 102.41±10.41 145.89±12.14 18.639<0.001 134.82±13.41 135.89±13.52 0.385 0.701 142.45±15.13 168.37±16.23 8.009<0.001 6.89±1.41 6.56±1.37 1.151 0.253 45.78±4.29 65.24±5.62 18.869<0.001
表2 兩組患者生理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生理指標對比
組別心率(次/min)術前 氣管拔管時收縮壓(mmHg)術前 氣管拔管時舒張壓(mmHg)術前 氣管拔管時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67.41±6.31 68.22±6.45 0.615 0.540 74.31±7.25 85.42±7.84 7.133<0.001 126.72±10.24 127.52±10.35 0.377 0.707 131.72±10.45 145.24±14.21 5.255<0.001 68.90±6.72 69.24±7.42 0.233 0.816 74.21±6.82 80.45±7.82 4.123<0.001
術前兩組患者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管拔管時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術前兩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管拔管時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圍手術期躁動、 低體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 醫(yī)學領域的研究在不斷拓寬,既往更為重視直接治療方式的研究,近年來則逐漸向以往研究關注較少的領域傾斜[6]。 如麻醉手術后的躁動反應,由于麻醉手術開展越來越多,臨床醫(yī)師及相關學者逐漸認識到躁動反應的危害, 也更為重視麻醉手術后躁動反應的相關研究。 目前對于麻醉后躁動期的研究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 尚未明確躁動發(fā)生的具體機制, 但大部分研究認為躁動的發(fā)生不是與某一單一因素相關, 而是在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fā)生[7]。 麻醉蘇醒期患者的交感神經逐漸表現出興奮,同時心率、血壓水平升高,繼而出現躁動[8]。 手術后躁動會導致器官負擔增加, 同時增大多種并發(fā)癥的風險,因此術后躁動的防控是圍手術期護理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圍手術期低體溫也是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 發(fā)生也與多種因素相關,如手術時間長,大面積暴露、麻醉藥物、術中使用沖洗液、術中補液等均是導致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的危險因素[9-10]。 低體溫發(fā)生后會影響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導致感染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大,同時影響患者的藥物代謝, 在圍手術期則主要表現為麻醉藥物代謝延遲, 影響術后蘇醒, 繼而增大蘇醒期發(fā)生躁動的風險, 因此防控圍手術期低體溫也是降低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1-13]。 基于低體溫發(fā)生與躁動發(fā)生的相關性,該次研究予以患者麻醉蘇醒護理及保溫護理,將躁動和低體溫的預防作為統(tǒng)一協調的護理策略。
麻醉蘇醒護理內容主要集中在麻醉恢復室中,該次研究予以觀察組患者預見性的護理措施, 通過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使得患者躁動發(fā)生的基礎條件受到限制,繼而達到降低躁動發(fā)生的目的[14]。 而保溫護理則主要集中在手術室內,在手術執(zhí)行期間予以患者綜合性保溫護理措施,使患者低體溫發(fā)生風險得到控制。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予以患者麻醉蘇醒護理聯合保溫護理,使得患者的應激反應降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C反應蛋白分別為(102.41±10.41)pmol/L、(142.45±15.13)pmol/L、(45.78±4.29)ng/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在周鴻志等[15]的研究中,采用保溫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術后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分別為(169.4 ± 54.2)ng/L、(363.5±108.2)ng/L,對照組則分別為(327.6±68.9)ng/L、(469.7±97.7)ng/L,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中患者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在傾向上一致;這提示應用麻醉蘇醒護理聯合保溫護理后,能夠緩解患者的應激反應,從而減少躁動的發(fā)生。 另外觀察組患者的心率、血壓指標水平在氣管拔管時,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則提示麻醉蘇醒護理、 保溫護理使患者的生理指標更為穩(wěn)定。 最終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觀察組患者躁動、低體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保障患者麻醉蘇醒期的安全。
綜上所述, 實施麻醉蘇醒護理聯合保溫護理能夠降低低體溫、躁動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