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紅,黃彩明,莫楊華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 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及致殘率,且治愈率較低[1]。 精神分裂癥臨床表現(xiàn)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可涉及思維、感知覺、行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 患者通常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少數(shù)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傷。 患者經臨床治療出院后,均由家屬進行照料,且需要后續(xù)的抗精神病維持治療。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居家指導, 患者通常不能正常參與到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中。 且精神分裂癥患者大多存在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易傷害性, 其中來自于家庭成員的行為方式以及情緒表達對患者預后尤為重要。 因此,給予患者及其家庭有效的居家指導,能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對于患者回歸家庭及社會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因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該院收治的68 例精神分裂癥出院后患者,并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實施一次性照料指導, 另一組應用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措施, 分析兩種護理干預措施效果差異,現(xiàn)報道如下。
依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方便選取的該院住院治療的6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 觀察組共計34 例患者,平均年齡(40.78±4.70)歲;男性16例,女性18 例;平均病程(1.46±0.72)年。對照組共計34例患者,平均年齡(41.44±5.20)歲;男性15 例,女性19例;平均病程(1.75±0.24)年。 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入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編寫《國際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分類第10 版》(ICD-10)中的《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②住院治療,病情穩(wěn)定1 年以上;③有固定的照料者;④患者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異常者; ②對藥物和酒精有顯著依賴傾向者;③存在嚴重自殺傾向或配合度極差者。 該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配對患者家屬入組標準:①為患者的固定監(jiān)護者;②存在監(jiān)護以及照料患者的能力者; ③無認知功能障礙,可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④與患者共同生活。
每組患者出院后繼續(xù)接受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對照組給予一次性的照料指導,包括生活照料、安全教育等; 觀察組患者應用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進行為期3 個月的家庭護理干預,包括:①第1、2 次家庭訪視時應用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對患者家庭進行評估,包含家庭基線資料 (人員組成、 家庭類型以及文化教育等)、家庭發(fā)展階段及發(fā)展史、家庭環(huán)境(居家和社區(qū)環(huán)境)、家庭結構(包括成員間溝通、角色、權利義務等)、家庭功能(包括情感、經濟、健康等)、家庭應付能力(應激壓力的應對措施)共6 個方面;②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家庭干預措施, 每周進行1 次家庭訪視,1 h/次,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發(fā)揮家庭康復功能,具體內容為: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相關治療藥物的服用時間、方法及不良反應,堅持治療的必要性、病情復發(fā)的早期癥狀、精神分裂癥的安全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睡眠護理、行為護理以及日常的生活技能鍛煉等;③家庭訪視時,積極為患者構建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改進家庭功能,改變居家環(huán)境,在家庭現(xiàn)有條件基礎上盡可能實施康復鍛煉,提升應對能力, 改善照料者對患者不良情緒和應對方法,提升患者和照料者康復信心,對于不同患者為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 調動患者的社會關系支持及鼓勵患者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照料能力。
于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使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3]評估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總分越高,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4]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于干預3個月后, 比較每組患者干預效果, 總體療效的評估標準:干預后患者PANSS 評分下降≥75%屬于優(yōu)異;干預后患者PANSS 評分下降≥50%屬于尚可; 干預后患者PANSS 評分下降≥25%屬于一般; 干預后患者PANSS評分下降<25%屬于差,該次研究將優(yōu)異、尚可以及一般總結為治療總有效[5]。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每組患者PANSS 量表及GQOLI-74 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每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PANSS 量表得分均較護理前明顯下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GQOLI-74 量表得分均較護理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觀察組患者PANSS 量表得分少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患者GQOLI-74 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 量表及GQ0LI-74 量表得分[(),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 量表及GQ0LI-74 量表得分[(),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01
組別PANSS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GQOLI-74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 值P 值86.53±11.02 89.56±10.19-1.177 0.243(35.59±6.48)a(47.88±7.04)a-7.496<0.001 167.35±20.77 166.81±21.47 0.105 0.916(229.59±20.53)a(202.03±19.96)a 5.612<0.001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達97.06%;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精神分裂癥屬于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發(fā)病后會對患者行為、感知覺、情感等功能造成不利影響,疾病易復發(fā),其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還會給其家庭帶來較大壓力[6]。 當前,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主要采用藥物進行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盡管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臨床表現(xiàn), 進而提升患者社會功能, 但因疾病自身特點和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同時患者在進入疾病恢復期后,心理活動更為復雜,單純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無法取得滿意效果[7]。 患者出院后,同樣需要長期全程的藥物治療,因此,給予患者及其家庭有效的居家護理支持十分重要。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
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的針對對象是患者的家庭,通過對患者的家庭進行全方位地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予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同家庭成員間溝通, 進而提升其社會功能以及人際交往能力,患者的自信心逐漸增加,增進了對回歸社會的希望,促進其受損的社會功能得以恢復,從而達到促進患者康復進程的效果。 在黃惠君等人[8]的研究中,其在抑郁癥患者家庭護理中使用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前患者GQOLI-74 量表得分是(175.69±19.54)分,護理后患者GQOLI-74 量表得分是(230.00±20.65)分,表示實施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 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PANSS 量表得分少于對照組患者(P<0.001); 觀察組患者GQOLI-74 量表得分是 (229.59±20.53)分,高于對照組患者(202.03±19.96)分(P<0.001);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 (97.06%) 高于對照組患者(73.53%)。研究結果說明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下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減輕患者的精神癥狀,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促進其康復。 通過實施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措施, 使患者提升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分析以及批判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認知方式,從而消除其不必要緊張以及擔心,可充分調動患者潛能,使其突破心理障礙,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并且還可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改善其自卑感,同時還可增進患者與家屬之間的交流,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9]。
綜上所述, 對于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居家護理中應用Friedman 家庭評估模式的方法, 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