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波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產科,山東平原 253100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期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 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胎兒分娩后的24 h 出血量超過了500 mL,則認為是產后出血[1]。 產后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產道裂傷、凝血障礙、子宮收縮乏力等,子宮收縮乏力則占比最大,超過70%[2]。 在一般的資料措施為宮縮素、子宮血管結扎等,而危及情況則需要快速止血,故而,選擇合適的控制藥物十分關鍵。 因此,醫(yī)護人員需具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臨床知識、經驗,幫助產婦分娩的順利進行,對產程的各個階段進行嚴密的監(jiān)控。該次實驗方便選取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前來該院進行分娩的58 例產婦為對象,其屬于胎盤早剝產后大出血,并需要開展對癥治療。 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方便選取該院進行分娩的產婦為對象,其屬于胎盤早剝產后大出血,并需要開展對癥治療。 在自愿參與實驗調查的患者中,采用隨機法對58 例患者進行分組,討論病情結果。 對照組產婦年齡24~36 歲,平均(28.6±3.2)歲;孕周37~41 周,平均(38.9±1.7)周;自然分娩18 例,剖宮產11 例;且均為單胎妊娠。 觀察組產婦年齡24~36 歲,平均(27.6±3.4)歲;孕周37~42周,平均(39.1±2.0)周;自然分娩20 例,剖宮產9 例;且均為單胎妊娠。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疾病、精神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及服用過抗凝藥物的患者。 實驗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家屬知情且表示同意。
對照組采用垂體后葉素(國藥準字H31022259)作為治療措施, 在分娩后由宮體注射垂體后葉素6 U;觀察組則為垂體后葉素聯(lián)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國藥準字H20094183),在后者上則為250 μg 肌內注射。 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 則在用藥間隔30~90 min 后再次給藥。 為防止感染的發(fā)生,產婦由于自身抵抗力的下降有可能出現(xiàn)感染,因此,需要對會陰部的清潔指導。
該次實驗需要記錄30 min、2 h 和24 h 出血量,記錄臨床治療,包括手術用時、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出院時間。判斷臨床療效,顯效指治療30 min 后,子宮收縮,出血量得到控制; 有效為治療后60 min, 出血量明顯減少;無效指上述治療效果均未達成。 統(tǒng)計分析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在產后30 min、2 h 和24 h 出血量上分別為(151.3±20.9)、(201.3±27.1)、(280.2±30.6)mL,對照組為(175.1±24.2)、(283.6±34.2)、(402.3±41.9)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和出血量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和出血量情況對比()
組別 止血時間(min)產后30 min出血量(mL)產后2 h出血量(mL)產后24 h出血量(mL)對照組(n=29)觀察組(n=29)t 值P 值36.8±8.1 25.1±4.9 8.252<0.05 175.1±24.2 151.3±20.9 5.325<0.05 283.6±34.2 201.3±27.1 7.639<0.05 402.3±41.9 280.2±30.6 10.417<0.05
治療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3.1%(27/29),對照組則為86.2%(25/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
在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的對比中,觀察組分別為(52.2±4.8)min 和(2.2±0.6)d,對照組則為(81.1±8.5)min 和(2.7±0.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965、2.145,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對比(
組別手術時間(min) 下床活動時間(d)對照組(n=29)觀察組(n=29)t 值P 值81.1±8.5 52.2±4.8 5.965<0.05 2.7±0.4 2.2±0.6 2.145<0.05
產后出血屬于產科常見的危急癥, 而隨著人們生活不規(guī)律、女性精神壓力增加、高齡產婦等,都會增加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據(jù)相關報告指出,宮縮乏力致產后出血則與子宮收縮有密切關系,加強子宮收縮,防止宮縮乏力是控制的關鍵[3],措施包括按摩子宮、宮腔紗布填塞、縮宮素等[4]。
垂體后葉素的主要成分則是縮宮素和加壓素。 縮宮素的低劑量使用可以達到規(guī)律性收縮的目的, 有助于胎兒的順利娩出[5]。 反之,如果高劑量的使用下,則子宮出現(xiàn)強直性收縮,壓迫子宮血管,發(fā)揮止血功效。 而加壓素可縮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具有較好的效果[6]。 但是宮縮素半衰期短, 即使加大劑量也不會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前列素氨丁三醇則屬于前列腺衍生物, 其半衰期更長、藥效更加持久。 而該藥劑有利于促使鈣離子濃度增加,并可以抑制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從而提升了宮縮的頻率[7]。 此外,有助于促使血小板活性增加,而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活性也會進一步提升。 在刺激子宮收縮后,則可以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而其優(yōu)勢則在于能夠在長時間內促使子宮收縮。
結合該次實驗, 胎盤早剝是部分或全部胎盤發(fā)生子宮壁剝離,而這一問題在我國具有高發(fā)生率,前期癥狀不明顯,早期不易診斷,造成治療推后。 胎盤早剝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問題得不到控制,則會引起其他并發(fā)癥。 妊娠期婦女血液為高凝狀態(tài),凝血因子含量提升, 纖維蛋白溶酶活性升高, 但是在前列腺素的影響下,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可以更為迅速,快速止血[8]。 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產婦出血可以實施深部肌肉注射,在5 min 后可以實現(xiàn)有效的出血控制[9]。
從該次實驗結果中看, 觀察組產婦的治療狀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在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的對比中,觀察組分別為(52.2±4.8)min 和(2.2±0.6)d,對照組則為(81.1±8.5)min 和(2.7±0.4)d,從多項結果均可以說明垂體后葉素聯(lián)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用顯著。 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10],也針對胎盤早剝產后大出血產婦實施了治療情況對比,在總有效率上,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5%,對照組則為84.6%,與該文對比來看,觀察組為93.1%(27/29),對照組則為86.2%(25/29),兩組數(shù)據(jù)具有一致性。 最后的聯(lián)合應用中, 這一方案能夠控制24 h 出血,有助于減少產后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 采用垂體后葉素聯(lián)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對胎盤早剝產后大出血產婦開展治療, 可以更好地控制出血問題,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