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萍
泉州市中醫(yī)院肛腸一科,福建泉州 362000
肛周膿腫是臨床肛腸外科常見的一種急、 慢性化膿性炎性病癥,主要表現為肛周腫痛、潰爛流膿,重者伴高熱、寒戰(zhàn)等癥狀。 如未及時、有效治療,則可能導致肛瘺或膿腫擴散而引發(fā)敗血癥、 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 臨床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既往采取單純切開引流術治療,待疾病發(fā)展有瘺管后,再行二次手術,雖有良好效果,但該法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創(chuàng)傷,增加患者痛苦,且延長病程,增加治療費用[2]。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實踐及肛周膿腫臨床研究深入,采用一次性根治術治療該病有著更好效果。 該研究基于既往臨床經驗,利用掛線優(yōu)勢,提出小切口掛浮線療法,通過對該院肛腸外科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治的50 例高位肛周膿腫患者治療進行研究,探析該療法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肛腸外科接治的50 例高位肛周膿腫患者納入研究中,均經臨床癥狀、指診、實驗室等檢查確診,符合《肛腸外科學》相關診斷標準[3]。 臨床表現為肛周紅腫、化膿、疼痛,部分患者合并高熱、乏力。 納入標準:①符合高位肛周膿腫診斷標準;②18~65 歲;③無肛門手術史;④肛門功能、結構無異常;⑤無手術禁忌證;⑥無心肝腎肺、血液、消化系統等嚴重病癥;⑦對手術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肛周既往術史;②肛門的生理結構及其功能異常; ③伴結直腸惡性腫瘤;④合并心肝腎不全、血液系病變等患者;⑤引流術相關禁忌證。 該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和批準。
通過亂數表法分成兩組,各25 例。 其中,常規(guī)組男11 例,女14 例;27~61 歲,平均(38.7±5.9)歲;病程2~7 d,平均(3.5±1.2)d。 研究組:男13 例,女12 例;30~62 歲,平均(39.3±6.0)歲;病程1~8 d,平均(3.7±1.2)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研究組 該組采用小切口掛浮線引流術治療。 術前做好常規(guī)查體和手術準備,采用腰麻。 行患側臥位,麻醉起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 探查膿腫的具體位置、范圍, 在其隆起顯著處或波動感處作放射狀1~2 cm 切口,用止血鉗深經膿腔,適當鈍性分離內部組織間隔,以便使膿液充分排凈,同時還需探查膿腔的深淺。 一手用食指置入肛管予以引導,另一手拿探針自切口伸入,找到膿腔的內口,如不確定,則可在探針與肛管內手指間隔較薄處作內口, 確定后在對應肛緣作一道放射狀切口,依照膿腔實際確定長度,以此為主引流切口,如內口在截石位6 點齒線部位,依照膿腔位確定主切口,一般在5 點或者7 點位。 對內口壞死組織進行充分處理。 然后將低位部分的皮膚切開,對于高位部分直腸環(huán)則用備好橡皮筋進行穿孔掛線,橡皮筋勒緊,對切口邊緣進行修整,確保引流通暢。 依照膿腔大小,可在肛緣外2 cm 左右處作1~4 個約1 cm 的放射狀小切口作為輔助性引流口,對腔內異物進行徹底清除。 各相鄰切口間穿手術線,再用絲線結扎成環(huán)狀,作浮線引流。 應用10 股10 號絲線做浮線,環(huán)狀浮線松緊適中,能在切口間輕松拖動。 電凝止血,檢查確定無出血點,反復沖洗膿腔,壓迫止血,對主切口創(chuàng)面用凡士林油紗條,再用無菌紗布壓迫包扎,膠帶貼緊,術畢。 術后做好日常換藥、飲食、局部衛(wèi)生等護理。
1.2.2 常規(guī)組 該組采用單純多切口引流術治療,術前查體、準備及引流術基本流程與研究組一致,于主切口處應用橡皮筋掛線,依照膿腔的大小、部位作1~4 個1 cm左右的輔助引流切口,但不掛浮線處理。 切口做好后,將膿腫腔的膿液充分排凈,反復沖洗腔內,再行壓迫止血,所有切口常規(guī)處理,用無菌紗布包扎,膠帶貼緊,術畢。 術后治療和護理與研究組相同。
①術后疼痛度:根據WHO 制定的疼痛標準評估術后1 d、3 d、7 d 肛門疼痛度,0~4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4]。
②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觀察并記錄手術創(chuàng)面的愈合時間,即術后第1 天到創(chuàng)面愈合天數。
③肛門功能:在術后3 個月評估肛門功能[5]。 0 級,對固、液及氣三態(tài)均可控;1 級:可控固、液體,但對氣體不可控;2 級,可控固體,但不可控液、氣體;3 級,不可控固體、液體及氣體。
根據肛周膿腫療效標準評定[6]:①治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且創(chuàng)面良好愈合;②好轉,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但創(chuàng)面未完全愈合;③未愈,癥狀、體征未明顯改善,填充不佳,分泌物多,創(chuàng)面未愈合。 總有效為治愈、好轉之和。
通過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法。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評估,研究組術后第3 天、第7 天肛門疼痛度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1 d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肛門疼痛度比較[(),分]
表1 兩組術后肛門疼痛度比較[(),分]
組別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n=25)常規(guī)組(n=25)t 值P 值2.24±0.55 2.31±0.48 0.479 0.634 1.31±0.70 1.95±0.66 3.326 0.002 0.47±0.20 1.09±0.34 7.859<0.001
研究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隨訪評測,兩組肛門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肛門功能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肛門功能比較
組別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d) 肛門功能(級)研究組(n=25)常規(guī)組(n=25)t 值P 值30.10±2.21 33.07±2.10 4.871<0.001 0.04±0.01 0.05±0.03 1.581 0.120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 常規(guī)組為96.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肛周膿腫是臨床肛腸外科常見病癥, 在任何年齡段均會發(fā)生,但以20~40 歲青壯年為主要發(fā)病群,且男性發(fā)生率高于女性。 高位肛周膿腫通常發(fā)病較急,局部性癥狀不顯著,但全身性癥狀較為明顯[7]。 通常在發(fā)生后需盡快行外科術治療,不應等膿腫成熟后才手術,特別是高位肛周膿腫早發(fā)現、早手術,避免膿腫擴散,加重病情。
現階段,肛周膿腫的外科術方式多樣,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 既往分期術治療已被一次性根治術所取代,能減少二次手術的痛苦[8]。 單純多切口引流術是高位肛周膿腫治療最重要一次性根治術式, 應用較廣泛,有良好效果,但創(chuàng)面愈合較緩,且術后肛門疼痛較重[9]。 該研究基于中醫(yī)插藥捻方法治療竇道原理進行改進,在既有術式上進行改良與創(chuàng)新,為保護肛門功能,避免出現肛門失禁,對高位肛周膿腫,為免對直腸環(huán)造成很大損傷,而用橡皮筋實掛慢性勒割切斷。 另外,對膿腫部位用小切口掛浮線法, 所用浮線有作用主要包括:①作為異物刺激肉芽生長,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②減輕術后換藥操作引起的疼痛,促進術后恢復;③持續(xù)引流可幫助膿腔癥狀好轉;④手術切口小,最大程度減少瘢痕,利于肛門完整性,保證肛門功能[10]。 孫靜[11]對中醫(yī)掛線療法治療60 例高位肛周膿腫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醫(yī)掛線療法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常規(guī)組的73.33%(P<0.05);觀察組治愈時間<2 周的33.33%,高于常規(guī)組的10.0%(P<0.05),且術后VAS 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 另外,徐永昭[12]在其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淺掛牽技術,常規(guī)組采用傳統掛線引流術,結果顯示常規(guī)組術后住院天數為(19.38±6.17)d,多于觀察組的(13.45±4.23)d;觀察組術后肛門不完全失禁發(fā)生率為0.0%,與常規(guī)組相近(P>0.05)。 該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術后第3 天、 第7 天肛門疼痛VAS 評分分別為(1.31±0.70)分、(0.47±0.20)分低于常規(guī)組分別為(1.95±0.66)分、(1.09±0.34)分(P<0.05);此外,研究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 (30.10±2.21)d, 顯著短于常規(guī)組的(33.07±2.10)d(P<0.05),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研究組術后3 個月肛門功能評分為(0.04±0.01)級,總有效率為100.0%, 常規(guī)組為(0.05±0.03) 級, 常規(guī)組為96.0%,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小切口掛浮線引流術治療高位肛周膿腫有確切效果,術后疼痛輕,創(chuàng)面愈合快,且創(chuàng)傷小,整體優(yōu)于多切口引流術,有著重要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