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金潔
語文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必修課。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要求不同。小學低段語文學習對學生的要求之一就是理解課文大意。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單純地講解教材會比較枯燥和抽象,再加上小學低段年級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小,不具備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學習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困難程度。因此,對低段學生來說,開展知識可視化的教學十分有必要,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使其更好地學好語文,而且可以為其后續(xù)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字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在學習之前,教師會先讓學生了解漢字,這樣才能夠由字成句,由句成段。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后續(xù)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需要將文學知識實行簡單的可視化處理,讓學生有效地認識漢字,加深學生對這些漢字的印象。文字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乃至以后步入社會獲取信息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學生必須掌握好文字知識。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具體特點,運用知識可視化策略進行教學。比如,在教學《四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一年四季的圖片,如春天草芽尖尖、夏天荷葉圓圓、秋天谷穗彎彎、冬天白雪皚皚的圖片。教師通過文字和圖片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對春夏秋冬的認識,將抽象的知識與形象思維聯合在一起,既能順應小學生發(fā)展的特點,也能使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不喜歡較枯燥的內容,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通過一些視覺載體傳播信息,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對低段小學生來說,圖片就是一個良好的工具,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可以借助圖片引導低年級的學生學習課文。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準備三張圖片:第一張圖片的內容是瓶子里裝著一半的水;第二張圖片的內容是烏鴉在喝水,但是烏鴉卻沒法喝到;第三張圖片的內容是烏鴉叼著石子飛到瓶子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前兩幅圖,提問學生“烏鴉喝不到水應該怎么辦”,引發(fā)其想象。學生可能提出將瓶子放倒,讓水流出來。此時,教師需追問:“如果不放倒水瓶,烏鴉有辦法喝到水嗎?”接著,教師再拿出第三張圖片讓學生觀察,再次追問:這只烏鴉尋找小石塊是想要做什么?學生思考之后就會想到答案:烏鴉是想將石子扔到瓶子里,讓水升起來。這樣學生就了解了課文的整體脈絡,在學習課文時就會感到更容易,也在無形之中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性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討論,這樣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更好地理解了課文的真正內涵。教師利用知識可視化策略,能夠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和寫話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學校已經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制作好多媒體課件,這樣在講解時,會比用黑板板書更富有趣味性。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將書本知識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使課堂變得有趣和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小蝌蚪生長、尋找媽媽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艱辛。教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教師也可以請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要求學生在演繹時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理動態(tài),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尋找媽媽的整個過程。
總之,在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知識可視化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扎實基礎。教師可以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和生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不斷地結合學生的特點,探索、研究知識可視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