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些西方國家罔顧事實,對純屬中國內政的事情橫加指責,并對中國進行制裁,掀起反華浪潮。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成為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后盾,使得中國外交在困難時期頂住壓力,打破了西方制裁。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發(fā)生政治風波。平息這場風波本屬于中國內政,但卻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攻擊和制裁。一些西方國家罔顧事實,不顧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對純屬中國內政的事情橫加指責,并對中國進行制裁,掀起反華浪潮。中國政府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出發(fā),采取正確的外交戰(zhàn)略方針和政策,逐步打破西方制裁,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平息風波,引發(fā)制裁
政治風波發(fā)生之后,中國面臨生死攸關的局面。為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果斷采取措施,堅決制止了其進一步蔓延,國內政治危機解除。然而,這卻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圍攻。他們以保護所謂“人權”為借口,無理指責我國政府平息政治風波的正確措施,聯(lián)合對我國實施經濟制裁。
1989年6月5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發(fā)表聲明,對中國局勢進行指責,并宣布采取暫停中美政府間一切軍售和商業(yè)性武器出口、暫停中美兩國軍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要延長逗留時間的請求等五項制裁措施。7月14至16日,在參加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期間,美國政府又毫無根據(jù)地污蔑和攻擊中國政府,并提出一系列對中國的制裁措施。
除美國之外,先后有20多個發(fā)達國家參與了對我國的制裁。一些受美國影響的國際組織也采取了相應行動。至此,對華制裁達到高潮,外交工作遭遇嚴峻挑戰(zhàn)。
統(tǒng)一認識,明確對策
1989年6月23至24日,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選舉產生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具有豐富的外交工作經驗,成為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后盾。
鄧小平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等談話時,明確指出:“對于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wěn)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彼€強調:“中國自己要穩(wěn)住陣腳,否則人家就要打我們的主意。我們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決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边@些談話成為當時外交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使得中國外交在困難時期頂住壓力,打破和分化了西方制裁。
為統(tǒng)一認識,明確對策,7月6至12日,第七次駐外使節(jié)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提出了應對制裁的總體方針,即“堅持原則、政策不變、利用矛盾、多做工作、打破制裁”。
尋找突破,與日和解
打破制裁是一場艱巨的政治斗爭,首先要選準突破口。駐外使節(jié)會議對西方國家進行了分析,認為日本作為近鄰,長期與中方對抗對其有害無利。因此,會議明確提出最有可能較早取消制裁的國家當屬日本。
在中方力促下,1989年9月17至19日,日本著名政治家、日中友好議員聯(lián)盟會長伊東正義率團訪華。19日,鄧小平會見了伊東正義。針對不久前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對中國處理動亂的指責,鄧小平指出,那是不符合事實的,是根據(jù)謠言作出的,中國不能接受。他告訴日本客人,不管國際上有什么變化,也不管日本和中國國內有什么變化,“中日友好不能變,也不會變。中日兩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大家的愿望”。關于制裁問題,鄧小平說,中國不怕威脅,不怕孤立,也不怕制裁,“老實說,制裁十年二十年,中國也還是存在?!?/p>
當天返回日本后,伊東正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xiàn)在中國正在實施的戒嚴令,與日本和其他國家所想象的戒嚴令不一樣,“從治安等各方面的情況看,我認為日本可以解除赴北京的限制,日本應該率先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幾天后,日本政府便宣布全部解除有關日本人訪華的限制,中日兩國人員往來恢復正常。
抓住重點,同美斡旋
打破制裁的重點是美國。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巨大的市場更是美國所需要的,制裁中國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在宣布制裁中國的同時,布什也“對制裁的長遠后果感到不安”。1989年6月21日,布什繞開禁止與中國高層接觸的禁令,致信鄧小平,建議派特使在完全保密的情況下訪華,與鄧小平進行“完全坦率”的談話。
7月1日,美國總統(tǒng)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作為總統(tǒng)特使秘密訪華。會談中,鄧小平嚴厲地指出:“事件發(fā)生以來,我們感到美國外交政策實際上從各個方面將中國逼到了墻角。我要明確告訴閣下,中國的內政決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國都不會讓步。中國領導人在捍衛(wèi)中國的獨立、主權和國家尊嚴方面決不含糊。‘解鈴還需系鈴人,希望美國今后能采取實際行動,取信于中國人民,而不要火上澆油了?!?/p>
斯考克羅夫特回國后不久,布什致信鄧小平,感謝他接見斯考克羅夫特,并表達了改善中美關系的愿望。8月11日,鄧小平給布什回信,指出:“我說過‘解鈴‘系鈴的話,意思是,美國深深地卷入了中國的內政,其后又帶頭對中國進行制裁,在很大范圍內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由此引起的中美關系的困難,責任完全在美國方面,應由美國來解決。中國不可能主動,因為受害的是中國。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p>
在雙方的積極推動下,1991年11月15至17日,美國國務卿貝克正式訪華。這是美國自1989年中止與中國高層接觸和互訪以后,美國國務卿首次訪華。這次訪問對兩國未來的關系具有關鍵意義,雙方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原則性的諒解和協(xié)議。1992年2月21日,美國的對華制裁開始被打破。
廣交朋友,拓展舞臺
在處理好與日本、美國關系的同時,中國政府還努力發(fā)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開展全方位的、積極主動的外交工作。1989年下半年至1991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30多個國家,接待了100多位外國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其他高級領導人的來訪。
中國領導人與外國領導人互訪頻繁,使外交工作有效開展,對打破西方國家的制裁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到1992年,絕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取消對中國的制裁。
(人民網 劉志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