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祥
剛剛踏入2021年新春,香港就洋溢著一股清新的油墨書香氣息:人們期待已久的《香港志》第一冊《總述·大事記》于2020年12月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面世了。《香港志》的出版,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大舉措,是香港地區(qū)歷史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是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百花園中怒放的一枝艷麗花朵,可喜可賀。香港地方志中心的決策領導者、專家學者、參與貢獻者的忘我奉獻的品格,可敬可佩。
編修地方志是中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延綿不斷。歷史上,今香港地區(qū)曾隸屬新安縣(后稱寶安縣),明清時期各有三次編修《新安縣志》。而最后一次編修是在二百年前的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舒懋官修、王崇熙纂。《香港志·總述·大事記》(以下簡稱《總述·大事記》)的出版發(fā)行,填補了今香港地區(qū)二百年沒有地方志的空白,意義不凡。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董建華先生在《序》中說:“尋根溯源,傳承記憶,是人類的天性,民族的傳統(tǒng),也是歷代香港人的一個情結,一份冀盼。”“追根溯源”,開宗明義,成為編修《香港志》的明確宗旨和指導原則,貫徹整個編修過程。通讀《總述·大事記》,強烈感受到這條主線緊繃,這是一部“尋根”“追根”之作、“溯源”之作,是“一份不朽的文化資產”?!拔业母谀睦??”“我從哪里來?”這是每一位香港民眾必須回答的問題。如今有了“標準答案”,這就是《香港志》?!断愀壑尽返某霭?,對于發(fā)揮香港特殊的地位、影響和作用,讓國人了解香港,世界了解香港,特別是對于香港青少年一代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感,“熟悉香港,愛我香港,建設香港”,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巨著,是其他著作不能替代的。香港修志,是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采用“團結牽頭、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專家撰寫”的方式,即由非營利團體團結香港基金牽頭,在特區(qū)政府和中央政府支持與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下,由專家撰寫而成。在組織架構上,成立強有力的理事會和執(zhí)行委員會。理事會主席由董建華先生擔任,理事有25人?!皩<倚拗尽笔蔷幮蕖断愀壑尽返娘@著形式。在香港地方志中心的專家?guī)炖?,有一大批研究香港各類問題的優(yōu)秀專家學者名單?!翱偸鼍怼敝骶巹⒅蛆i、丁新豹、劉蜀永;“大事記卷”主編丁新豹、陳佳榮、劉蜀永,撰稿19人;另有專家顧問28人。四位主編都是研究香港問題的著名專家學者(丁新豹也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知識淵博,專業(yè)稱道,著作不斷。他們滿懷愛國愛港熱忱,以做香港歷史的堅定維護者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共圖大志,分工協(xié)作,發(fā)揮專長,默默堅持,奮力書寫香港七千年文明史。歷經二十多個春秋,第一卷《總述·大事記》終于出版面世,以其嶄新的面貌、豐富的內容、較強的可讀性,展現在讀者面前。認真研讀《總述·大事記》,覺得它具有資料廣博、記述精準、詳今略古、守本創(chuàng)新四大優(yōu)點。
第一,資料廣博?!犊偸觥ご笫掠洝返囊唤M數字令人震撼:約53萬字(其中“總述”約5萬多字,“大事記”47萬多字),記述7000年、6000多件大事,配古代、當代地圖11幅,圖照近370幅,圖文內容涵蓋自然地理、經濟、文化、人物、政治、社會等,行行業(yè)業(yè),方方面面。全書從香港地區(qū)有人類活動開始記述,上限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發(fā)端”開始;下限至2017年7月,古今相通,七千年文明史不斷線。香港之“根”是中華民族,香港居民源自炎黃子孫,一清二楚。地方志書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靠資料立言記事鑄史,發(fā)揮存史、資政及教化育人的作用。要記述好香港七千年文明史大跨越,擁有豐富資料是最關鍵保證。根據書后所附的“主要參考文獻”統(tǒng)計,作者所參考的文獻包括:官方文件及報告,中文類114種,英文類56種;報章刊物,中文類16種,英文類11種,最近的是2020年;個人、集體專著,中文類424種,英文類72種;網上資料,中文類11種,英文類12種;網頁及多媒體資料,中文類217種,英文類24種。當然作者所參考的文獻遠遠不止這些,這里只是列舉其中主要的。作者要從幾千萬字的浩瀚資料中消化濃縮,精選摘錄,高度組織,字斟句酌,反復修改,終成《總述·大事記》,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反映香港地區(qū)的歷史與現狀、自然與社會、內外關系、人物與事件等,涉及的范圍之廣,付出之多,可想而知。主編和撰寫人員不怕編修地方志工程浩大、工作艱難,他們千辛萬苦,默默奉獻,令人肅然起敬。
第二,記述精準?!犊偸觥ご笫掠洝返乃奈恢骶幰試乐數目茖W態(tài)度,客觀記述,不事評論,準確表述,文字的駕馭能力極高,謀篇布局邏輯性強,體現了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翱偸觥狈制卟糠?,概括介紹香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主要進程、政治與經濟社會地位、多元人文特色,以及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狀況等。重點突出記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香港的一貫方針政策及香港回歸、“一國兩制”對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實踐所取得的成就。不少內容涉及到嚴肅的政治問題,主編站在政治與歷史高度,嚴肅認真,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fā),發(fā)揮集體智慧解決疑難問題,高屋建瓴,脈絡清晰,縱橫有度,重點突出,彰顯特點,簡潔明快,表述準確,將香港七千年的發(fā)展變化濃縮為一書。第七部分“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從“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多元宗教共存”“中外文化交流”“慈善文化與兩地關系”“文化的南流與北傳”五方面分析闡述,說明多元文化為香港注入活力,成為“香港繁榮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威力之大,具極強的說服力,令人信服。讀罷“總述”,香港盡在心中。寫作上,主要是采用濃縮式體式,時有策論式,偶而運用夾敘夾議的筆法,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畫龍點睛,剖析到位。“通古而察今,鑒往而知來”。學史明智,啟示今人后人。所以,《總述》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優(yōu)秀著述。
“大事記”記述中,都是用事實說話,史實性極強,連貫性明顯,都是選取最能反映香港歷史進程的大事要事特事人事,涉及六千多宗,保證精準,實為不易。用詞簡潔精練,用最少的文字容納最大量的信息,不少條目都是僅僅用一兩句話交代清楚。
對于發(fā)生在香港地區(qū)以外、而涉及到香港的大事要事特事人事,給予突出記述,準確反映歷史現實。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國領導人對香港問題的有關論述、指示,到香港的活動,都列目記述。這些做法完全符合地方志書中大事記的記述要求,是正確和必要的。對一些事件,如東江供水工程、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等,事關重大,完成過程也好多年,或有波折,若是以紀事本末體用一個條目記述完整,會顯得累贅拖沓,還不一定說得清,會引起誤讀,給讀者造成困惑,適得其反。所以靈活特殊處理,改用不同年份多條目記述,“精準”交代事件發(fā)展的前因后果,這種“一事多記”的靈活變通做法,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事記條目中,很大一部分記述的是事涉香港回歸的,包括中英談判、交涉等事項。不少條目是“第一位”“第一個”“第一次”“首位”“首任”“最后一位”“最后一任”“最后一份”等定位的字眼,充滿了歷史印記和時代特點,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詳今略古。這是中國編修地方志書的傳統(tǒng)“規(guī)矩”?!犊偸觥吠怀隽恕熬C合”“概況”的特點,反映重要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和突出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著墨反映當代。在文字、篇幅上精雕細琢,努力提煉,文字簡約而記述清晰,準確掌握香港歷史重要關頭的發(fā)展脈搏。
《大事記》處理“詳今略古”,是分歷史時期逐漸演化突出的。如遠古至清前期發(fā)生的大事,只擇要記述,突出重點人和事。1840年五六月間,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香港的歷史發(fā)展和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1841年開始,作者采取逐年記述大事特事要事人事的方法,直至2017年7月1日。而在這176年中,各時期大事的條目數量也是有所側重的,注意體現重點歷史時段和重要人事。如1841年至1911年的70年間,有31年的條目超過10條(含10條),最多的是1841年25條、1844年26條、1899年24條,其他年份都是個位數,最少的3條有3年。而1911年至1949年,每年的條目都在二三十條以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特別多,1941年有52條,1946年至1949年分別是63條、58條、59條和70條。而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香港回歸后,條目數量更是明顯增加,多數年份都在五六十條以上,1997年達到156條。而香港回歸二十年間,條目數量也一直比較多。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有關條目明顯增多,反映重點事件和突出問題。這些數字說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作者力求踐行和科學規(guī)范“詳今略古”的“規(guī)矩”,以保持中國地方志傳統(tǒng)的基本特征。
第四,守本創(chuàng)新。“最古之史,實為方志”。(梁啟超《論方志》)中國地方志源遠流長,傳承中華民族文明,成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但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傳統(tǒng)的地方志也是不斷發(fā)展、豐富和完善的,從秦代以前偏重歷史,漢唐時期偏重輿地,至宋以后則史志合一,元明時期趨于成熟,清代達到強盛發(fā)展期。
今天的新方志無疑要加強現代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與時俱進,不斷提升,使之更能適應新時代,服務新時代。《總述·大事記》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qū)政府的支持下,在“一國兩制”條件下開展修志的大膽實線,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組織形式,且已陸續(xù)出成果,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志書前面采用了明清時期的歷史地圖7幅,包括外國人繪制的地圖兩幅;1972年至2017年繪制的彩色地圖4幅。這11幅地圖,文圖對應,使讀者查閱方便,閱后旣有歷史感,又有現代感?!按笫掠洝迸溆袌D照近370幅,分量不少,有一些歷史照片是首次采用,而且在版面設計上也別具一格,視覺清新,誠為可貴。運用當代先進科學技術,文圖并茂,顯得形象、生動,有現場感,印象深刻,大大增強了志書的現代性和可讀性。書后附有五種表:《人名譯名對照表》《官方機構和職稱譯名對照表》《條例和文件譯名對照表》《其他外文譯名對照表》《專有名詞簡全稱對照表》。這些附表,均按首字筆畫順序排列,為讀者讀懂讀好、準確理解和利用《香港志》提供了方便。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做法,在內地地方志書中極少見。
當然,志書也存在個別不足。如有幾宗案件只記述過程,而沒有最后結果或案犯的結局;個別工程或僅有開建時間,或僅有竣工時間,按紀事本末體要求,略顯不足。此外,書后如果有一篇“編后記”,向讀者介紹志書的編寫過程,感謝一些單位和個人的關心和支持(其他各分志也應該有“編后記”),以及需要說明的事項,則更為圓滿。
通讀《總述·大事記》,深感這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志書,良志佳作,深受社會歡迎,會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董建華先生在《總述·大事記》的“序”中指出:“香港地方志中心成立之目的,正是要透過全面整理本港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的資料,為國家和香港留存一份不朽的文化資產,以歷史之火炬,照亮香港的未來。”修志追根,正本溯源。要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香港成為“主角”,為香港更好地走向未來展示軟實力。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粵港澳三地史志專家學者曾多次召開地方志學術研討會,頻繁開展工作聯系,取得多方面成果,促進了三地的地方志工作。今后,粵港澳地方志系統(tǒng)還要繼續(xù)加強聯系,為提高地方志書質量、社會服務水平和理論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升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綜合實力,攜手努力,共同發(fā)展。
按照香港地方志中心的規(guī)劃,《香港志》分七十卷,附錄一卷,內容豐富,是香港的“百科全書”?!断愀壑尽犯骶韺㈥懤m(xù)出版發(fā)行,預計至2027年香港回歸三十周年之際,完成全部出版工作,這一消息令人振奮。我們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讓《香港志》為國家和香港留存一份不朽的文化資產,以歷史之火炬,照亮香港的未來,助推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