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寧路“中央文庫”舊址
1927 年,中共中央機關(guān)從武漢遷至上海,建黨以來中央歷次會議記錄、決議、文件及重大活動、事件的方案、報告、批示等大量密存檔案也隨轉(zhuǎn)到滬。黨組織在戈登路(今江寧路)恒吉里秘設(shè)“文件閱覽處”,集中保存檔案,黨內(nèi)稱“中央文庫”,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建立的檔案保管處。
“中央文庫”首任負責人、共產(chǎn)黨員張唯一,在反動統(tǒng)治的白色恐怖下,恪守機密,不畏辛勞,一年多時間里都午夜起床工作到天亮,把從武漢運來的40 多捆、2 萬多份檔案細致整理歸類、分項編目,裝入24 個木箱保存。
1931 年,因發(fā)生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為確保“文庫”的安全,中央確定由調(diào)原滿洲省委書記陳為人與妻子韓慧英,接任“中央文庫”工作。陳為人夫婦是建黨初期黨員,地下斗爭經(jīng)驗豐富,他倆接受任務(wù)時向黨組織保證:“定以生命守護,萬一到了最危急時刻,寧可放火燒樓,與檔案俱焚,也不讓機密落入敵人手中?!?/p>
兩人在法租界霞飛路租住一幢小樓,將所有檔案都秘藏在樓頂?shù)耐ぷ娱g,平日深居簡出,盡量減少對外接觸,以免引起敵人注意。夫婦倆在整理檔案時發(fā)現(xiàn),雖已分類、編目,但尚有大量紙頁、文字需壓縮、精編。經(jīng)請示上級同意,他倆把檔案一份一份拿出來,將紙厚的、字少、字大的都用小字抄在薄紙上,把空白紙邊剪掉,最大限度縮小體積,經(jīng)7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努力,終于將24 箱檔案壓縮在十多個箱子內(nèi)。
1935 年2 月,韓慧英與聯(lián)絡(luò)人接頭時被捕,陳為人遵循黨的秘密工作條例,立即轉(zhuǎn)移“中央文庫”,從此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他在沒有收入來源、身患疾病的艱難困苦中,矢志不渝地守護著黨的“一號機密”。一年多后,韓慧英被營救出獄,陳為人卻因病重無錢醫(yī)治而去世,為護衛(wèi)“中央文庫”獻出了年僅38 歲的生命(1945 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2 年7 月,“中央文庫”迎來新一任負責人:中共黨員陳來生。他19 歲入黨,富于秘密工作經(jīng)驗。當時,地處新閘路嘉運坊的“中央文庫”附近常有特務(wù)活動,把“文庫”安全轉(zhuǎn)移是當務(wù)之急。開始,陳來生讓父親和弟弟、妹妹做小商販,利用竹籃、貨擔暗藏文檔,每人每次帶出幾份,雖有時遭到盤查,都有驚無險,但陳來生覺得萬一暴露,后果不堪設(shè)想,于是停止了“螞蟻搬家”式的轉(zhuǎn)移。他在黨組織幫助下,弄來一輛郵局的自行車,自己扮作郵差,將檔案藏在“郵件”里,馱著大包小裹穿巷過弄,不到1個月,“中央文庫”全部轉(zhuǎn)移到新址。
在革命進程中,“中央文庫”曾發(fā)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1942 年至1945 年“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需要黨史上重要會議的原始記錄、決議和文件等。陳來生遵照上級指示,從檔案中查找出近百份中央所需的文件,拍攝成照片,底片由上海通過交通線轉(zhuǎn)送延安,對回顧黨的奮進歷程,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提供了詳實資料和依據(jù),有力促進了“整風運動”的開展。1945年4 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guān)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引用的黨史資料基本上都來自“中央文庫”。
從1927 年 到1949 年,為 確?!爸醒胛膸臁卑踩啻我浦?,先后遷至金陵中路、新閘路、小沙渡路、成都北路等處,還歷經(jīng)毗鄰失火、漏雨浸漬、敵特突查等危情險境,黨組織也先后派任周天寶、劉釗、徐強、李云、吳成方、繆谷稔等10 多位共產(chǎn)黨員負責“中央文庫”工作。他們歷盡艱辛險阻,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三位烈士甚至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才換來2 萬余份珍貴檔案完好地保存到上海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