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是世界上但凡幅員遼闊或者文化豐富的國家
都會折射出兩個可以相呼應的中心,
他們可以南北涇渭分明,也可以互為補充。
還記得狄更斯的雙城記里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值下地獄。
而今天所說的雙城記不是狄更斯筆下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而是21世紀走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當代中國。雙城記是世界上但凡幅員遼闊或者文化豐富的國家都會折射出兩個可以相呼應的中心,他們可以南北涇渭分明,也可以互為補充。有人說雙城記應該是那種有著相同發(fā)展模式,相似歷史遺跡或者具備相應血脈親情的兩座城市,也有人說雙城記應該是互相競爭又互相融合的兩座城市。我倒是覺得兩種說法都沒錯,卻又不完全涵蓋。
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而在泱泱大國上下五干年的歷史文化中,不同形態(tài)和格局的雙城記也是足夠驚艷四方。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頗為奇特的古城轉(zhuǎn)生現(xiàn)象,也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的雙城記。一個王朝的都城,在覆滅后他的繼任者在拆了一座城市之后,往往還要在周圍再建一座城市,從而使這個都城的外延更加地擴展,無論在地理、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上都成為特別重要的樞紐和中心。
如漢長安和隋唐長安,他們并不屬于同一座城市,今天的西安市是在隋唐長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但兩漢的長安城實際上在今天西安市區(qū)的西北。如六朝建康和南京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其實是朱洪武的應天府。但即使在很多人眼里南京就是六朝古都。如晉陽和太原,晉祠為什么距離市區(qū)那么遠?嚴格來講晉祠這片才是老太原,如今的太原是趙光義修的。如金中都到元大都,誰才是真正的老北京?今天的北京就是從這座元大都發(fā)展而來的。而咱們說的真正的老北京,其實是在北京西站的那一片。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古都的雙城市到如今我們說中國雙城記,優(yōu)秀的城市總是成雙成對出現(xiàn)的,如京滬、廣深、成渝、寧杭,他們互為參照物,又互為他者。
最典型的北京和上海的南北文化,他們既涇渭分明,又淵源頗深,例如那些京派的知識分子都曾經(jīng)生活在上海。20年代末,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都在上海生活過。上海是什么?上海既不是家也不是國,上海就是一座城,一座有著自身機理、血脈和靈魂的城市。
有人說上海文化是多元的,上海洋氣而全球化,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因此北京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要比上海強。確實如此,上海海納百川,像一個大熔爐,包容而多元,而北京文化底蘊深沉,把中國文化的傳承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中國文化之所以強大,源于內(nèi)部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互為他者,彼此競爭,又相互提攜,比翼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