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雪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時,教師不可再似以往那般僅圍繞于美術教材之中的內容開展教學工作,也并非僅單一指引學生畫簡筆畫,而是需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以及美術素養(yǎng),強化培養(yǎng)其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應以提升小學生的美術和人文素養(yǎng)作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這樣才更利于達成小學美術教學工作開展的目標,凸顯出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美術;教學難點;對策;
引言
為了充分貫徹我國現階段新課程改革教學新要求,小學教育工作者亦在對當前的教學形式進行不斷地改進與優(yōu)化。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學一直作為不參與考核的副科存在。不僅廣大教育工作者對美術教學缺乏重視,甚至大部分學生家長同樣認為美術學習是耽誤文化知識學習的無用課程,進而導致小學生的美術知識的學習與練習只能依靠美術課堂來實現,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美術思維的發(fā)散與興趣的培養(yǎng),同時也增加了美術教師的教學難度與教學壓力,制約了小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因此,想要切實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成效,需要小學美術教師對當前的美術教學形式進行積極的改革,培養(yǎng)小學生美術素養(yǎng),實現綜合素質教育改革要求。
一、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難點
應試教育思想作為我國教育事業(yè)幾十年的主導思想,在大部分教師與家長的潛意識中已經根深固結,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提升成績?yōu)楹诵哪繕?。小學美術一直以來都是不參與任何考核項目的藝術課程,導致部分教師與家長對美術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疏于對學生美術愛好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雖然大部分美術教師對當前的美術教學形式正在不斷地改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對教學形式的優(yōu)化工作落實情況并不樂觀,且受部分學生家長的影響,導致小學生只能在美術課堂中來實現對美術知識的汲取與練習,造成在美術課堂節(jié)奏過于緊湊。這不僅增加了小學美術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同時也影響了小學生在美術課堂的學習效率,這亦是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效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對策
(一)進行合作學習,強化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合作學習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開展互助性的學習。合作學習意在鼓勵學生為小組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新課改背景之下,這種合作學習的作用愈發(fā)凸顯出來,其能夠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若能夠促使小學生參與至合作學習之中,那么則十分利于激活其學習思維,也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能力,并且能夠使小學生在合作學習時逐漸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審美水平。對此,一方面要求小學美術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小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讓小學生在小組之內對于美術知識進行一定的探討,并實施相關的操作。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則應為各個小組布置美術學習任務,確定合作學習的目標,讓各個小組均能夠朝向此目標加以不斷努力,而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之中,則非常利于強化小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能夠提起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關注程度。
(二)適當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教學時,如果教師僅僅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實踐教學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在學習三原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先準備黃、藍、紅三種顏料,兌水之后分別倒入三個不同的玻璃試管,然后另外準備三個空試管,將兩種不同顏色的水倒入空試管,就會得到新的間色,這樣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間色的由來。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激發(fā)了求知欲。這樣,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導者,而不僅僅是參與者。同時,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會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加以解決。教師以適當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創(chuàng)作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幫助。
(三)家校合作,營造生活教育
根據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知到和美術相關的內容,在家庭中家長也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其搭建更好的發(fā)展平臺。在家庭中有隨處可利用的物品和材料,應該合理地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美術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以及操作能力。此外,學校在組織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發(fā)現在生活周圍可利用的物品,讓教學活動生活化、具體化,使學生處處可以發(fā)現美術。例如,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藝術創(chuàng)編,拿各種類型的瓶子、易拉罐、布料、繩子等進行手工制作。這些物品在家中本沒有使用價值,將其利用到課堂中來,能夠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中發(fā)現美好。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與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且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進而作為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師,既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又要“放開”教育模式,對美術課堂進行革新與創(chuàng)造,以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使其能夠跟隨教師的引導感受美術、學習美術、理解美術、創(chuàng)造美術,并在推進美術教學改革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更寬廣的世界里學習美術、享受美術!
參考文獻
[1]周家伊.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70-71.
[2]唐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變革[J].啟迪與智慧(中),2021(03):58.
[3]李貞艷,肖丹.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大觀(論壇),2019(1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