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躲在“繭”里的女生
小王(化名),五年級女生,身材瘦小,長相普通,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一般。小王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對孩子期望較高。小王以前一直是三好學生、班干部,是老師眼中的優(yōu)等生。半年前小王轉(zhuǎn)入新學校,很不適應,課上不敢發(fā)言,課下沉默寡言。
一次團輔活動后,小王沒有立即離開。她含胸低頭、眼圈泛紅,斷斷續(xù)續(xù)地把心中積壓已久的苦悶倒了出來:新學校與自己的想象很不一樣,與同學們相比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做夢都想回到原來的學校,不想再看到這里的人……”
二、咨詢師眼中的小王
小王的表現(xiàn)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征”,學習上失去了優(yōu)勢,自信心下降;外表上自我感覺一般,無法悅納自己;師生關系上存在感低,渴望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注;同伴關系上陷入自卑,無法融入同伴。小王夸大了自己的“失敗程度”,只想逃避現(xiàn)有的一切,看不到在新環(huán)境中的自我價值,如同一只躲在繭里的毛毛蟲,不愿面對外面的新世界。
基于此,我與小王商定咨詢目標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1)通過現(xiàn)實療法、積極關注、自我披露等技巧,幫助小王正確面對困境,悅納自我,提升自信;(2)與小王的班主任、家長溝通,給予她實施改變計劃的動力;(3)通過激發(fā)內(nèi)在的責任感和驅(qū)動力,引導她勇敢地走出困境,挑戰(zhàn)自我。
三、積蓄力量,破繭而出
第一階段:發(fā)展相互卷入的咨訪關系。
首次咨詢,我通過共情、傾聽、積極關注等技巧引導小王敞開自己“隱秘的角落”:一次英語課上發(fā)言,同學嘲笑她的口音,自此她便害怕上英語課,進而對其他學科也失去信心。我運用“自我披露”的咨詢技巧,與她分享自己小學時被同學笑話的糗事,縮短了我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她對我的信任以及對咨詢的信心。在對話的過程中,我盡量讓她體驗到我們是平等的,使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難。我以真誠、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她,營造親密、相互信任的氣氛。
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小王認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大都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包含更多主觀臆測的成分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一直想要回到原來的學校就是她的不合理信念。在幫助小王認識到這一點后,我通過具體化技術幫她尋找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原因,然后一起分析這些認知是否合理,幫助她更好地完善自我。
現(xiàn)實治療非常重視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叫作相互的“卷入”。在此階段,我將雙方的情感和信念進行了“卷入”,重點讓小王感受到我對她的接納和尊重,讓她知道,我相信她可以做出負責任的行為。
第二階段:探索整體行為并評估行為。
現(xiàn)實療法的焦點在于協(xié)助來訪者察覺目前的綜合行為,以及發(fā)展出正面的自我形象。英語課上的糟糕經(jīng)歷是小王“自我否定”的關鍵癥結,我就此展開對其整體行為的探索,通過有技巧的詢問幫助小王重新思考自己的真實需求是什么。我:“你現(xiàn)在上英語課時會想什么、做什么?”小王:“就想快點下課,有時會偷偷捂著耳朵不聽?!蔽遥骸斑@樣做有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小王:“沒有。”我:“你想清楚要得到什么嗎?”小王:“我想把英語學好,變得自信起來?!蔽遥骸皩τ谟⒄Z學習,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小王:“上課認真聽講很重要?!蔽遥骸罢n后你可以做哪些努力?”小王:“多聽多讀,練好發(fā)音很重要?!蔽遥骸斑€有誰可以幫助你?”小王:“老師、同學和家長?!蓖ㄟ^這段對話,小王發(fā)現(xiàn)要把英語學好還是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嘗試的,并且對自己的英語學習做了更多的自我評估,為制訂可行的計劃埋下伏筆。
第三階段:聚焦可改變的現(xiàn)狀并制訂計劃。
現(xiàn)實療法的主要技巧是對當下的關系進行評估,找到能夠把握的行為并實施有效行為。這一療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快速制訂一個具體計劃,并對結果進行客觀評價。
通過共同商議,我們決定從最薄弱的英語學科入手,通過澄清、積極提問的方法引導小王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zhì)。我們制訂了“毛毛蟲變蝴蝶”學習計劃,同時邀請小王的班主任、家長、同學配合。
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遵循不開脫、不放棄、不使用懲罰手段的原則,當計劃沒有順利進行時,我用“你覺得下一次做哪些調(diào)整有助于成功”來激發(fā)小王內(nèi)心的積極力量,促成她的蛻變。
四、做最美的蝴蝶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咨詢,小王對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法,笑容和自信慢慢回到了她的臉上。雖然還會跟同學進行比較,但是她不再像之前那樣消極地看待自己,而是將這種差距當作動力,努力前行,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
(江蘇省無錫市隆亭實驗小學 陶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