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彬
隨著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學科素養(yǎng)越來越重要,基于素養(yǎng)為本探究式教學成為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對高中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是學習較系統(tǒng)的無機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具有知識內容抽象復雜,層次要求高,理論性強等特點,一直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陳述性教授和直接呈現(xiàn)結論的教學模式仍較為常見。
基于素養(yǎng)為本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對理論課進行教學,以一定的實際載體實施理論課的教學,意義深遠,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事實上,探究課型符合大多課型的教學,不僅僅是必修內容的教學適合探究,在化學反應原理知識的學習中,以建構的方式促進學生獲得理論知識,是他們在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感悟和體驗獲得的結果,這樣獲得的認識更有價值,能幫助學生在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方面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以下結合自己在《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教學實踐中的體驗,探討基于素養(yǎng)為本的探究式教學的幾個問題。
一、選題恰當性的探究項目
在《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新教材中無論人教版還是魯科版,教材對知識呈現(xiàn)方式都做了較大的變革,有一些知識的結論沒有直接說明,而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和推理自己歸納總結,如“鹽類水解”中探究鹽溶液的酸堿性;探究促進或抑制FeCl3水解的條件等。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我們應該改變已往習慣的原有學科教學知識體系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最富個性和特點的探究活動欄目開展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對化學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構建的思維習慣。
二、設計探究預備環(huán)節(jié),加強引導監(jiān)督
在教學和課堂評估上采取“理解為先”的方法,其實是有認知心理學作為基礎的。完整的探究活動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及實驗條件的不足等等原因制約,要使探究實驗順利進行,保證師生集中精力解決核心問題,我們可以將探究活動的一些環(huán)節(jié)提前至課前,在課前做充分的探究準備,提前安排學生準備開展實驗探究的知識,保證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對核心問題的探求。
不能因為時間限制和知識的欠缺而造成探究核心問題教學的障礙。因此,結合學情,可先將復習化學反應速率改變的影響條件在課前完成,也就是將探究學習延伸至課前。在課前,組織學生自主完成本節(jié)課的一些預習工作,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解決核心問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嘗試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我們?yōu)閷W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并且加以督促指導,保證自主學習的效果;與當堂課有關聯(lián)的舊知可以進行課前限時練習,可以有效的緩解探究實驗耗時與課時緊張的矛盾,從而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
三、精心設置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在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起學生對所解決問題的探究欲望,產生探究的動機,同時引導學生明確實驗探究的目的,避免活動的盲目性。
如“濃度、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一節(jié),學生通過必修教材的學習,已經建立了化學平衡的概念,知道條件改變,平衡會移動,但如何平衡移動,學生很模糊。如果教師在教學引入環(huán)節(jié)利用以下演示實驗,設計一個局部的探究性問題,會有較好收效。教學程序如下:①選取典型反應,顏色變化明顯。②通過實驗現(xiàn)象,得出了什么結論?這樣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已有認識,即對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知識的回憶。③提出問題,改變某一時,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④假設與猜想:(可以追問,做出這樣的假設的依據是什么?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呢?如果學生不能達到期望水平,我們應該提供適度的知識支持)。⑤實驗驗證。⑥獲得結論: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認識,明確規(guī)律。⑦新的問題: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化學平衡的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探究實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研究壓強改變,平衡如何移動?讓學生提出假設,說明假設的依據,并且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尋找實驗的證據。這樣對平衡影響的教學處理思路不同,逐漸加大開放度,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與思路。
以上設計,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基礎上,設置驅動性問題,不斷地尋找新的知識生長點,而且實際上也是同時給學生搭了一個臺階,引領他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為什么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也是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其本質原因是什么等有關問題,對于一般學生來說這樣的做法比拋出一個大問題讓學生自由分析更有效。這樣更能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且可避免探究過程產生的學生不知道該做什么的問題。
只有讓學生處于不斷的思考與期待之中,才能增強課堂的內驅力,使課堂成為生成新知和提高素養(yǎng)的載體。
四、做好課堂的優(yōu)秀導演
探究學習的開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更要花費精力,統(tǒng)籌組織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之落到實處。在探究學習中開放度大,學生活動也多,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調控課堂能力和功底,要求我們在探究學習中做好導演工作。比如在學生探究后的交流階段,較常見的一種場景:在其他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時,某些學生仍然忙于自己的實驗,思維的興奮點還停留在實驗上,不能及時轉到下一環(huán)節(jié),也就無法分享他人的經驗和心得,既耽誤了自己也會影響到其他同學。這時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調控能力,收攏學生,引導他們學會傾聽與分享,保證各小組探究成果得到提升。
此外,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別于科學研究,受基礎知識的制約,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做,時間難以控制,課堂秩序也難以控制,探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時也需要教師做好“收”的工作,把學習活動的焦點重新聚集到正確的方向。當然,這種“收”不同于幫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限制學生的思維角度,而是幫助學生認識到如何進行探究實驗才能更快、更好,如先設計好實驗步驟再做、做實驗時小組互助等等。
探究教學中組織活動應該做到收放自如,收比放更重要,這是教師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的體現(xiàn),更是關系到探究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堂的優(yōu)秀導演,全面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做出指導,以及對學生經過學習活動后得到的結果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
現(xiàn)行的中學化學新課程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突出了對科學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基本觀念的形成。化學學習的重心從記憶具體事實及概念原理轉移到理解可遷移的核心概念和對更為根本的學科知識結構進行深層理解上來。在化學反應原理的學習中,基于素養(yǎng)為本的用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空間,是一種符合教學主流教學決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2)[美]格蘭特·維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