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其言語行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世界觀、價值觀也在不斷地完善。孩子會從父母為其建造的象牙塔里走出來,接觸外面更加紛繁的世界。社會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也將給孩子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孩子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更為重要。作為教育第二梯度的老師希望家長們做到兩個適度三個不要。
一、適度保護
家長如果過于重視滿足孩子表面需求,很容易忽視其心理需要。比如:玩耍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跑跑鬧鬧中難免受傷,此時,父母如果因為怕孩子受傷而阻止其跑動、玩耍,反而會適得其反,不但會造成孩子體弱多病,而且心智發(fā)展也會受影響。所以,家長不能過度保護,該放手時要放手。
二、適度寵愛
在中國,對子女過分寵愛是很多父母的通病,無論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長都會無條件滿足。長此以往,孩子無法抵抗挫折,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缺點。心理專家建議,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不可以任何事情都順從孩子,代替其完成任務,而不讓孩子自己嘗試,其實,孩子的自我嘗試反而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長期以來,家長們關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和外在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的心里健康教育。實際上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因此老師勸告家長三不要:①不要拔苗助長。孩子心智成熟自有其規(guī)律,需要一定時間。而如今,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強迫孩子提早學習下一級的知識,逼孩子上各種輔導班,有時甚至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其實,這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非常不利。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父母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趕鴨子上架、拔苗助長。②不要過分專制父母年紀長,閱歷深,本身就是長輩,很容易以一種權威、專家的態(tài)度盛氣凌人教育孩子。父母總認為自己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輕視自己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以自己的意愿主宰孩子。這種“高高在上”的管教難以讓孩子佩服。特別是在批評孩子的錯誤時,家長若用這種專制的斥責態(tài)度,孩子會“口服心不服”,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父母如果經(jīng)常用權威性的話語來規(guī)范孩子,甚至對他的人生自由進行限制,時間久了孩子會感到恐慌,甚至越來越不自信,孩子都是渴望溫暖,冷若冰霜的語言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相反會容易引起自閉、孤獨。當孩子出現(xiàn)錯誤傾向時,家長如果沒有去尋找出現(xiàn)問題的緣由,而是將孩子用高壓統(tǒng)治一頓以解決問題,這種由暴力產(chǎn)生的不滿情緒儲積下來,會像洪水猛獸,一旦找到發(fā)泄口就會產(chǎn)生過激行為。③不要言過其實。隨著孩子年紀增長,他們的理解力也會提高,知道父母話語中的真假對錯,有其判斷力。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更要留心言語中的真實性。“言過其實”、“表里不一”的話很容易傳染給孩子,影響其今后發(fā)展。對于贊賞孩子的話,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說。過分地夸大其詞會讓孩子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不習慣聽取批評意見。再就是孩子再單純再愚笨也能分辨好話、壞話。帶有人身攻擊的“惡語”也不能說,因為一旦孩子聽進心里,傷害很大。心理素質(zhì)差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自暴自棄。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的危險。人的品質(zhì)決定了人的發(fā)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分數(shù)與學歷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