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效,我校在卓越課堂文化建設過程中初步構建起了學導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使用學導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一個問題:
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了,教師講的就少,要想學生自己把問題探索得比較透徹,那么就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時間上怎么保證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接受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也即是如何在課時量確定的情況下,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我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時,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了預習的要求:小華家新買了住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算一算他家至少要買多大面積的地板?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學生進行預習,經過巡視我發(fā)現(xiàn),十分鐘的時間,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果,再過五分鐘還是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完成預習。沒辦法,不能再等下去了,我只好提出了下一個要求:能把你的預習結果和同學進行交流嗎?五分鐘過后,學生還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交流,由于時間關系,我還是不得不打斷同學們的交流,讓學生把預習的結果在全班分享、交流,學生匯報了多種計算小華家客廳面積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但等學生匯報完,還沒等進行下一步的練習,下課鈴響了,我不得不結束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我看來,這是一節(jié)不完整的課,學生沒有把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練習和進行更多更深層次的應用,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不夠深刻和牢固的。
針對這一困惑和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反思與構想。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把預習布置成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外完成。
2、預習的完成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每天學生的預習案爭取得到家長的指導,使預習案的完成能保質保量。
3、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做到明要求,有檢查,有反饋。主要做到:每堂課在課開始時利用2至3分鐘時間對學生的預習案進行檢查,可以讓小組長檢查,也可以學生同桌互查,還可以在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教師進行檢查。教師要及時給予反饋:表揚做得好的,鼓勵有進步的,并指出不足、需要改正的地方。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恒,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一方面要精心設計預習案的內容與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好預習案內容的度和量,做到難易適中,使學生學而不厭,做而不煩,體現(xiàn)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
5、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首先讓學生了解預習對學習新課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重視,其次,要讓學生養(yǎng)成按時按量按質完成預習案的習慣,預習案的完成要持之以恒,讓學生達到習慣成自然,慢慢養(yǎng)成自覺完成預習案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