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2020 年秋季學期,安徽等省區(qū)高中歷史學科全面啟用部編版教材,這就造成了同學段內兩個版本教科書并行的教學現(xiàn)狀。在一次學科組教研活動中,有高三教師拋出了“用部編版教材組織本屆二輪復習”的教學主張,這引發(fā)了全組教師的深入思考與熱烈討論。那么,2021 屆高三復習備考究竟要不要引進部編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如何合理引進?怎樣科學運用呢?筆者以《中外歷史綱要》為例,從以“新”兌“舊”、借“新”構“舊”和引“新”入“舊”三個操作性層面談談部編版教材的導學、助教和促評功能,以期對廣大同行有所裨益。
所謂以“新”兌“舊”,就是從部編版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和編寫體例——編年史范式出發(fā),合理引進部編版教材的相關內容以組織高三復習教學。這種“新酒兌老酒”式的復習教學模式定能帶領高三師生從容擺脫傳統(tǒng)復習教學繁復、無趣和低效的窠臼,主要依據(jù)有三:
第一,部編版教材依據(jù)《課程標準》編寫,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以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為準繩,這些編寫原則與基于《課程標準》的素養(yǎng)立意下的新高考高度契合,成為教師提升高三復習教學效益的“放矢”之“的”,理應備受關注。
第二,在部編版教材實施地區(qū),廣大一線教師的最大困惑是如何有效化解課時少與教材容量大之間的矛盾,但反向觀之,部編版教材的超大容量能為高三復習教學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這里正好有教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用于“學”“教”“評”的優(yōu)質素材。
第三,部編版教材的評價性輔助系統(tǒng)內容豐富,“思考點”“學思之窗”“問題探究”“學習拓展”等均設置了適切的問題,且人教社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并未給定傳統(tǒng)式的“參考答案”,只是提供了“解題關鍵”“思路引領”“答案提示”等開放式、過程性解答路徑,這為教師們有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科學地解決問題提供了范例。
例如,在復習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直接引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4 課《全民族浴血奮戰(zhàn)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學習拓展”欄目的內容:
例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6 年,由中、蘇、美、英等11 個國家代表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審判日本首要戰(zhàn)犯。1946 年5 月,法庭開始對戰(zhàn)犯提起訴訟,經(jīng)過歷時兩年半的審理,判決25 名戰(zhàn)犯有罪。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共7 人被判處絞刑,其中,松井石根是制造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木戶幸一、小磯國昭等16 人被判處無期徒刑。盡管在審判過程中,有不少重要戰(zhàn)犯漏網(wǎng)或者被包庇,但是,確認侵略戰(zhàn)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準備、發(fā)動、進行侵略戰(zhàn)爭者被列為甲級戰(zhàn)犯,是對國際法戰(zhàn)犯概念的重大發(fā)展。
問題:結合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戰(zhàn)史實,思考東京審判的意義和不足。
舊教材未涉及“東京審判”的相關內容,僅憑這則材料學生無法作答,引入該題意在拓展學生視野。教師要教會學生檢索相關文獻的方法,提供以“東京審判”為檢索詞的核心文獻(見下表)供學生參考閱讀,以提煉觀點,思考并實踐解決問題的基本路徑。
表 “東京審判”研究核心文獻匯總表(部分)
總之,基于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以‘新’換‘舊’”式復習教學,能以新的指導思想、新的學習素材和新的演練模式,更好地開創(chuàng)新舊并存時期的二輪復習教學的新天地。
前文言及“用部編版教材組織二輪復習”的主張是切實可行的,其中,“組織”一詞為“借‘新’構‘舊’”提供了方向。具體而言,依據(jù)有二:
第一,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采用通史的敘事框架,展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這與常規(guī)的二輪復習框架設置不謀而合,且能有效規(guī)避強行整合、建構專題等傳統(tǒng)做法的諸多弊端,如將人教版舊教材必修一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與必修三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整合為“世界古代史”等。
第二,部編版教材中的“綱要”一詞明確了中外通史的要義,為教師有機整合舊教材必修模塊、構建二輪復習課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提供了精良的“腳手架”。部編版教材的目錄提綱挈領,具有高度的統(tǒng)攝性;課文標題精準輕巧,能聚焦單元主題并凸顯主干知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子標題層層遞進,能凝聚子目內容并貫通上下文敘事,是“串珠之線”,教師可以借用此框架建立體系。
例如,從宏觀層面上講,在復習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元”部分時,教師可以直接引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標題《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統(tǒng)領之,下設“兩宋的政治和軍事”“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遼宋夏金元的經(jīng)濟與社會”“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四目,再依據(jù)舊教材文本敘述,選取相關內容組織學習,這樣既有機整合了舊教材相關內容,構建了更利于學生從階段特征和歷史趨勢上有效把握該部分內容的歷史學科知識新體系,深度切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又有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中觀層面上講,《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單元《工業(yè)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厘清“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并有機彌合舊教材必修模塊之間的罅隙提供了契機;從微觀層面上講,《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 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第2 子目“西漢的強盛”則為有機整合西漢中期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邊疆治理等內容提供了方向,借此可以活化歷史人物,以“漢武帝”為中心組織西漢歷史的學習,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又有機聯(lián)系了舊教材模塊間的相關敘事,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總之,用“新”目錄及標題系統(tǒng)搭建復習框架,構建基于部編版教材的學科知識體系,是教師在新舊教材并存時期突破復習疑惑的理性選擇。
所謂引“新”入“舊”,指引用部編版教材內容和評價模式模擬命題,以推進學業(yè)評價的有序進行。部編版教材內容豐富,尤其是輔助欄目,有“單元引言”“課文導言”“學習聚焦”“思考點”“史料閱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問題探究”“學習拓展”及課文注釋、教學插圖、附錄等12 類之多,這些圖文并茂的經(jīng)典教學資源正是教師命制模擬試題的首選素材。其中,“思考點”“問題探究”“學習拓展”為教師科學命制試題提供了模板。
例如,在復習先秦史時,關于“夏王朝的建立”問題,筆者依托舊教材文本敘述,引入部編版教材第1 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輔助欄目“學思之窗”的材料,仿照近幾年全國卷第42 題,設計了一個開放型試題:
例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關于啟的繼位,古書有不同的記載?!妒酚洝は谋炯o》寫道:“益(禹晚年培養(yǎng)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薄稇?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禹自取之?!?/p>
你支持哪一種說法?請說明理由。
鑒于舊教材“禹年老時沿用禪讓的慣例,選舉繼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與部編版教材“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的不同文本敘述,筆者結合部編版教材“學思之窗”設計該題,通過對不同史學觀點的辨析,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不管學生支持哪一種說法,只要能從史源學的視角分析《史記》與《戰(zhàn)國策》的不同史料價值,并合理引進其他證據(jù)論證自己的觀點即可。因為從部編版教材的正文敘述及輔助欄目的適切設置可以得知,關于啟繼位的細節(jié)問題,學術界暫時并未形成定論,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再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 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時,為有效化解部編版教材“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筆者從深度追問課文標題出發(fā),精選四幅歷史地圖《西周分封示意圖》《春秋列國形勢圖》《戰(zhàn)國形勢圖》《秦朝疆域圖》,使學生從“長時段”視角明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明晰由“變”而“治”的歷史趨勢。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有句名言:“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如果找不到舞臺,哪里看得到戲???”可見,地圖對于歷史學習至關重要。筆者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找出其中任意一處差異并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
學生認真閱讀后能答出“諸侯國數(shù)量逐漸減少”“出現(xiàn)城墻”“晉國一分為三”“秦國都城從雍州遷往咸陽”“黃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數(shù)量變少”等,結合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可從經(jīng)濟、政治、思想、教育和階級等方面分析“變”的原因。該教學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以適應高考材料解析題的作答要求,即遵循“觀察+思考+表達”的基本思路?!坝^察”主要指既要看到顯性信息,又要看出隱性信息;“思考”主要指既要學會從深度上想到試題的隱含寓意,又要能從廣度上想出解答的基本思路;“表達”主要指既要從準度上寫全答案要點,還要能從精度上寫出水準,最好還能寫出新意。從學生的課堂反饋來看,學生普遍認為該題難度不高,但難以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這從側面暴露了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2021 屆高考二輪復習教學必須適切引進部編版教材內容以補益舊教材之不足,教師既要善于引導學生在以“新”兌“舊”的調試過程中推陳出新,發(fā)掘部編版教材的“導學”功能,從而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又要精于指導學生在借“新”構“舊”的學科知識體系化過程中搭建框架,發(fā)揮部編版教材的“助教”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還要勤于在引“新”入“舊”的模擬測試中涵育素養(yǎng),凸顯部編版教材的“促評”價值,從而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便使其從容應對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