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宇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應創(chuàng)造機會,增加學生的生活閱歷,讓學生到真實的生活中去體驗學習,通過與生活的零距離接觸,獲得直接經驗。道德與法治課標中也強調:要根據(jù)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的課外生活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注重引導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接觸,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社會價值觀念逐步形成。為此,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活規(guī)范,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
一、挖掘學生生活中的資源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币虼?,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營造生活化教育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有助于更好地實施課程教學。筆者在教學《在集體中成長》時,讓學生先回顧校運會拔河比賽的場景,然后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一名學生采訪參加比賽的隊員。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紛紛暢談自己的體會?;又校麄兩羁腆w會到班集體的發(fā)展離不開個人的努力。此時,筆者立即帶領學生分析歸納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學生的觀點,來自于課本,更來自于內心深處的體驗。
二、活用時政,拓展道法課的外延
著名學者麥克菲爾說:“任何道德教育如只停留在教室里,不走向社會大課堂,實質上算不上是道德教育,只能說是非道德教育?!鼻梢龝r政進道法課堂,實現(xiàn)“小課堂大社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筆者在教學“在社會中成長”時,先與學生分享《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震撼著學生的心靈。然后,筆者追問:主人公不怕死嗎?他沒有親人嗎?學生在體驗中自然會聯(lián)想到責任的話題。趁熱打鐵,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哪些行為是負責任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鮮活的案例,讓學生感悟到,要有責任意識,要肩負起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三、設置生活化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讓學生情緒高漲,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學生只能疲于接受。”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設置生活化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體驗,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情感。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要堅持所用的生活案例與課本內容有內在聯(lián)系,且富有時代特征。在介紹有關合作的內容時,隨機設計游戲活動“二人三足”,讓學生參與活動,體驗生活?;顒哟龠M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學生的思想與情感也得到教育,真有“潤物細無聲”之效。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得到展示,情感得到熏陶,行為得到訓導。
四、學習方式趨向生活化
杜威說:“離開了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币虼?,道法課教學須向社會開放,把課堂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做到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體驗學習,獲得成長。
例如,筆者在介紹網絡的影響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更能深刻領會網絡在生活中的作用。筆者還抓住契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訪身邊的網民,分析他們上網的動機,采訪網絡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影響,然后組織學生圍繞“如何合理利用網絡”進行討論。學生通過現(xiàn)場調查,通過思維的碰撞互動,對“網絡是把雙刃劍”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上網的利與弊會讓他們永遠銘記在心。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參與社會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
另外,當今社會科技很發(fā)達,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早已進了校園。巧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擴展、豐富道法課堂,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將鮮活的生活畫卷帶進課堂,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對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在教學“我與社會”時,我展示了農業(yè)區(qū)域、企業(yè)區(qū)域、消費區(qū)域、教育區(qū)域、旅游區(qū)域等生活圖片,讓學生交流觀看后的感受。在交流體驗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
總而言之,道法課教學由課內走向課外,由課本向生活拓展,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補充拓展教材,一方面擴展了課堂空間,另一方面把學習置于社會生活中,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生活中悄悄地體驗,慢慢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