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好 ,翟榮慧 ,薛雅卓 ,谷茜茜
1. 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護理學院,山東泰安 271016
當前,在我國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斷變化、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成為當前嚴重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糖尿病具有病程較長、遷延不愈、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如果血糖控制不佳, 隨著疾病的進行性加重, 患者多個器官、組織等均會受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給社會、家庭、個人等均帶來了沉重負擔[1]。 中醫(yī)體質辨識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獨特的優(yōu)勢。 翟發(fā)科等[2]學者認為:對糖尿病患者實施中醫(yī)體質辨識,可取得良好的血糖調控效果,避免疾病加重,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 鑒于此, 該次納入該院2017 年4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130 例, 現(xiàn)報道如下。
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130 例,以“入院順序奇偶性”平均分為兩組。 試驗組(65 例):女性 26 例、男性 39 例;年齡 45~72 歲,平均(58.62±5.74)歲;病程6~30 個月,平均(18.25±3.61)個月;合并癥: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例數(shù)分別是16 例、24 例、25 例;BMI(體質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2.25±1.74)kg/m2。 對照組(65 例):女性 28 例、男性 37 例;年齡 46~70歲,平均(58.59±5.78)歲;病程 7~27 個月平均(17.58±3.59)個月;合并癥: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例數(shù)分別是 18 例、23 例、24 例;BMI(體質量指數(shù))在 19~26 kg/m2,平均(22.31±1.69)kg/m2。 一般資料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對“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均經(jīng)IGT(糖耐量試驗)確診;③病程在6 個月~3 年;④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交流;⑤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⑥IGT(葡萄糖耐量減退)、IFG(空腹血糖受損);⑦餐后血糖在7.8~11.1 mmol/L;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
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②中途從該次研究退出者; ③未開展研究前3 月進行降糖治療者;④對該次涉及藥物過敏者;⑤存在認知、精神、心理障礙者;⑥合并重大感染性疾病者;⑦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⑧合并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傳統(tǒng)護理):護士督促患者完善入院檢查,遵醫(yī)囑展開降糖治療,告知患者住院治療注意事項等。
試驗組(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①特稟體質:日常飲食以清淡、營養(yǎng)均衡、葷素搭配為主,禁食致敏性食物,每天早上7:00 做至少30 min 經(jīng)絡體操、太極拳等。 ②痰濕體質:日常飲食以利濕化痰為主,例如海藻、荷葉、蘿卜等,搓熱手掌,按摩腹部,增加運動量,合理控制體質。 ③陽虛體質:日常飲食以甘溫益氣為主,可選用蒜、姜、狗肉、牛肉等,禁食寒涼、生冷的食物,例如梨、黃瓜等,運動項目以柔和為主,平時可按摩涌泉、足三里等穴位, 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 可服用金匱腎氣丸。 ④氣虛體質:此類患者重視補脾益氣,應多吃扁豆、山藥等補氣食物,少吃耗氣食物,例如空心菜、檳榔等,另外此類患者容易出汗,應加強休息和保暖,運動以氣功、散步等柔和運動為主,對于存在感冒、自汗的患者,可服用玉屏風散治療。 ⑤濕熱體質:日常飲食以甘平、甘寒為主,例如絲瓜、綠豆等,禁食刺激、辛辣、燒烤、火鍋等食物,可進行適當大運動量、大強度運動,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可服用六一散、清胃散等藥物。 ⑥血瘀體質:患者日常可多吃紅糖、黃酒、紫菜、海帶、黑豆等食物,進行球類、長跑等運動鍛煉,保持情緒穩(wěn)定,戒煙戒酒。 ⑦氣郁體質:日常飲食可選用海藻、蘿卜、山楂等行氣解郁的食物, 禁飲濃茶、 咖啡等刺激性較大的食物,多參加爬山、球類等集體性運動。 ⑧平和體質:平時多吃瓜果蔬菜、五谷雜糧等,注意葷素搭配,可選擇打太極拳、散步、五禽戲等運動項目,運動強度以患者耐受為主,切不可過量運動,防止加重患者心臟負荷,日常飲食以“細嚼慢咽”為主。 ⑨陰虛體質:日常飲食以滋陰降火為主,例如玉米須、銀耳、百合、枸杞子等,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 切勿熬夜,及時補水,控制出汗、控制情緒,運動以中小強度運動為主,例如太極拳等,切不可進行劇烈大幅度運動。
對比兩組護理前、護理1 月后血糖指標、血糖達標時間,隨訪3 月,對比護理前、護理3 月后生存質量評分。
①血糖指標: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 2 h 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護理前、護理1 月后均監(jiān)測3 次,最終結果以3 次平均值為主。
②血糖達標時間:FPG<7 mmol/L,2 hPG<10 mmol/L,即可判定為血糖達標[4]。
③生存質量評分:采用WS/T119-1999(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估,包括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生存質量主觀感受、社會領域、環(huán)境領域、心理領域、生理領域6方面,共24 項目,分值越高,護理措施越有效,生存質量越高[5]。
表1 兩組護理前、護理1 月后血糖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護理前、護理1 月后血糖指標對比()
組別FPG(mmol/L)護理前 護理1 月后2 hPG(mmol/L)護理前 護理1 月后HbAlc(%)護理前 護理1 月后試驗組(n=65)對照組(n=65)t 值P 值6.38±0.52 6.39±0.56 0.106 0.916 5.32±0.11 5.98±0.16 27.405<0.001 9.82±1.98 9.84±1.96 0.058 0.954 7.16±0.16 8.06±0.15 33.085<0.001 6.95±0.34 6.96±0.33 0.170 0.865 5.62±0.12 6.38±0.31 18.433<0.001
運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 FPG、2 hPG、HbAlc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血糖達標時間試驗組顯著比對照組短,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 2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對比[(),d]
表 2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對比[(),d]
images/BZ_152_177_1797_1194_1854.png試驗組(n=65)對照組(n=65)t 值P 值5.16±0.25 8.66±0.38 62.036<0.001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護理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障礙為主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果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極易導致多個組織、器官受累,增加致殘率、致死率[6]。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糖尿病的發(fā)生與遺傳、環(huán)境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一旦確診為糖尿病,則需要患者終身服用降糖藥物,血糖控制效果與患者預后有直接聯(lián)系[7]。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領域“消渴”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肺、脾胃、腎臟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尤其是腎臟,糖尿病疾病以燥熱為標,陰虛為本,將糖尿病分為燥熱、氣虛、血瘀、痰濕、陰虛等范疇[8-9]。 中醫(yī)認為,從糖尿病患者專業(yè)體質判斷,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有助于調控患者血糖,改善生存質量[10]。
《素問·奇病論》中講到“過食肥甘厚味,容易損傷人體脾胃,進而引發(fā)脾癉”,脾癉極易轉變?yōu)橄剩虼酥嗅t(yī)認為糖尿病前期患者病情與脾癉患者病情極為相似[11-12]。 也有學者[13]認為,脾癉屬于消渴早期。 這也說明人體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機體,但容易受到運動、飲食、情緒、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這就要求加強對糖尿病前期患者體質管理,適當調整患者體質[14-15]。 該研究示:護理1 月后試驗組FPG、2 hPG、HbAlc 明顯比對照組低,血糖達標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 該研究中,試驗組護理 1 月后 FPG、HbAlc 水平[(5.32±0.11)mmol/L、(5.62±0.12)%] 明顯比對照組 [(5.98±0.16)mmol/L、(6.38±0.31)%]低(P<0.05),在翁哲芳等[16]研究中,觀察組干預 3 月后 FPG、HbAlc 分別是 (7.36±3.44)mmol/L、(7.36±3.44)%, 對照組分別是 (7.94±4.87)mmol/L、(10.08±5.93)%,觀察組均顯著比參照組低(P<0.05),與該研究結果接近。 提示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指標,促進血糖達標。 針對該次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是一種在中醫(yī)理論上發(fā)展而來的護理模式,以“中醫(yī)體質學”為基礎,以“治未病”為原則,強調已病防變、未病防治,進一步探索機體生理特點、病理特點、體質特征等,為疾病預防及治療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指導。 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體現(xiàn)了對人體個性特征的關注, 通過對個體體質演變趨勢、構成成分等多方面的研究,制定康復、治病、防病、個體化養(yǎng)生方。 中醫(yī)認為,人體屬于社會,也屬于自然,機體正常情況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平和體質容易向偏頗體質發(fā)展, 但體質存在穩(wěn)定性, 也具有動態(tài)可變性,可以通過外界干預調節(jié)的,八種偏頗體質與臟腑功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 因此中醫(yī)認為只要掌握了個體特征,也就掌握了健康管理的根本,通過健康管理,促使偏頗體質向平和體質轉變, 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確?;颊邫C體處于一個健康狀態(tài)。 例如對于痰濕患者,通過按摩勞宮等穴位,可起到安心神、清心火的功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同時避免了單純服用藥物而帶來的毒副作用,具有操作方便、無毒副作用、治療費用低廉等優(yōu)點,患者接受度較高。 中醫(yī)體質辨識也體現(xiàn)了飲食調護等特點,配合穴位按摩、食療養(yǎng)生、運動保健、起居調攝、情志調攝等,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干預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有助于控制血糖,促進血糖達標,彌補了傳統(tǒng)社區(qū)管理的不足。
表3 兩組護理前、護理3 月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護理前、護理3 月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健康狀況主觀感受護理前 護理3 月后生存質量主觀感受護理前 護理3 月后社會領域護理前 護理3 月后環(huán)境領域護理前 護理3 月后心理領域護理前 護理3 月后生理領域護理前 護理3 月后試驗組(n=65)對照組(n=65)t 值P 值3.11±0.25 3.12±0.21 0.245 0.805 4.06±0.21 3.41±0.19 18.505<0.001 3.79±0.35 3.80±0.33 0.168 0.867 4.95±0.33 4.25±0.28 13.040<0.001 42.52±3.62 42.58±3.66 0.094 0.925 60.52±5.62 52.62±4.14 9.125<0.001 58.06±3.62 58.08±3.66 0.031 0.975 79.62±4.52 65.25±3.62 20.006<0.001 51.02±3.62 51.06±3.59 0.063 0.950 73.58±5.88 65.25±4.02 9.429<0.001 56.25±3.62 56.33±3.66 0.125 0.901 84.52±5.62 70.06±2.87 18.474<0.001
該研究示:護理3 月后試驗組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生存質量主觀感受、社會領域、環(huán)境領域、心理領域、生理領域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實施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后,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預后普遍較好。 分析如下: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以食療養(yǎng)生為主,在滿足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前提下,結合患者中醫(yī)體質調控糧食、油脂等攝入量,告知患者宜食用、不宜食用的食物,督促患者定時、定量進餐,及時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 起到膳食平衡以及營養(yǎng)均衡的作用, 同時配合適量的運動鍛煉, 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 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讓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得到了極大提升,延緩糖尿病疾病發(fā)展速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通過飲食、生活方式、心理等多方面的調整,達到非藥物控制血糖的作用,明顯降低了患者就診、住院次數(shù)以及治療費用,減輕了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壓力、經(jīng)濟負擔,具有傳統(tǒng)護理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該次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時限較短,樣本容量較小,對結果的普遍性、一般性有所影響,因此仍舊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延長研究時限,為臨床評估糖尿病前期患者護理中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 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納中醫(y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調控血糖,促進血糖達標,極大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