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杜 新,張曉瀚,朱錦燦
(1.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06;2.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35)
甲磺酸伊馬替尼作為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一線治療藥物[1],大大改善了CML的療效和生存。IRIS研究顯示8年預計無事件生存(EFS)率達81%,OS率達85%[2],在CML Ⅳ研究中,10年無進展生存(PFS)率為82%,OS率為84%[3]。但是原研伊馬替尼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國產(chǎn)伊馬替尼的批準上市,為部分經(jīng)濟困難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國產(chǎn)與原研伊馬替尼治療初發(fā)CML-CP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也有報道,但數(shù)量不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評估國產(chǎn)伊馬替尼和原研藥格列衛(wèi)治療初發(fā)CML-CP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5月~2017年3月,我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確診的CML-CP患者,疾病診斷和分期符合WHO診斷標準,入選標準:年齡≥18歲初發(fā)CML-CP患者,除羥基脲外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療,重要臟器功能接近正常,共納入CML-CP患者66例,格列衛(wèi)組(A組)30例,國產(chǎn)伊馬替尼組(B組)36例。本次研究經(jīng)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A組和B組患者伊馬替尼起始劑量均是400 mg,口服1次/d?;颊叱霈F(xiàn)不良反應時,酌情調(diào)整治療劑量。骨髓染色體檢查采用G顯帶技術(shù),無分裂象細胞或骨髓干抽時,以熒光原位雜交(FISH)代替。BCR-ABL1(P210)融合基因轉(zhuǎn)錄本水平采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Q-PCR)法檢測,BCR-ABL1轉(zhuǎn)錄本水平以國際標準化數(shù)值(BCR-ABL1IS)表示。
1.3有效性評估及標準:根據(jù)2015年NCCN臨床實踐指南所定義標準:完全血液學反應(CHR),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CCyR),部分細胞遺傳學反應(PCyR),主要細胞遺傳學反應(MCyR),EFS時間:從開始使用伊馬替尼治療到發(fā)生任何事件[失去完全分子學和(或)細胞遺傳學反應,進展到加速期階段,轉(zhuǎn)換為任何其他治療方式]。
1.4安全性評估:根據(jù)NCI/NIH常見毒性標準3.0版本進行分級。
1.5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基線連續(xù)的變量的比較,采用2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或者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二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或者Fisher確切概率法,用Kaplan-Meier曲線描述EFS及PFS,并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A組與B組CML-CP患者的基線一般資料:2014年5月~2017年3月,共入選66例患者,觀察終點至2019年4月,A組用藥時間12~34個月,平均20個月,B組用藥時間4.5~32個月,平均18個月,兩組患者基線指標性別、年齡、發(fā)病時Sokal評分、伊馬替尼治療前病程、發(fā)病時血常規(guī)、骨髓原始細胞比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與B組CML-CP患者的基線一般資料
2.2兩組療效比較
2.2.13個月時治療反應:A組有1例未獲得CHR,該患者Sokal評分高危,B組2例未獲得CHR,Sokal評分高危1例,中危1例,兩組CH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68)。兩組MCyR比例分別是18例(60.0%)、20例(55.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18);CCyR比例分別是11例(36.7%)、12例(33.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79),BCR-ABL1IS≤10%比例分別是20例(66.7%)和22例(61.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43)。見表2。
表2 治療3個月時兩組療效比較[例(%)]
2.2.26個月時治療反應:A組全部(100%)獲得CHR,B組33例(97.1%)獲得CH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48)。兩組CCyR比例分別是21例(70.0%)、22例(64.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55)。BCR-ABL1IS≤1%比例分別是17例(56.7%)和18例(52.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67)。見表3。
表3 治療6個月時兩組療效比較[例(%)]
2.2.312個月時治療反應:A組與B組可評估病例均處于CHR。兩組CCyR比例分別是27例(90.0%)、28例(84.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43)。BCR-ABL1IS≤0.1%比例分別是19例(63.3%)和20例(60.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25)。見表4。
表4 治療12個月時兩組療效比較[例(%)]
2.3疾病進展與生存:A組:治療12個月時1例患者BCR-ABL1 10.883%,轉(zhuǎn)達沙替尼140 mg/d治療6個月后達CCyR,Sokal評分高危,另1例患者BCR-ABL1 9.412%,療效欠佳,失訪,該患者Sokal評分中危。B組:有1例患者治療3個月時BCR-ABL1 21.7%,轉(zhuǎn)達希納800 mg/d治療6個月后達CCyR,該患者Sokal評分高危;另1例患者治療3個月時BCR-ABL1 33.579%,療效欠佳,停用國產(chǎn)伊馬替尼,先后予達沙替尼治療并聯(lián)合化療,無效后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存活11個月死亡,該患者Sokal評分高危;還有1例患者治療3個月時BCR-ABL1 128%,未獲得CHR,因經(jīng)濟條件限制,該患者仍口服國產(chǎn)伊馬替尼治療,該患者Sokal評分高危,多種染色體畸變,治療6個月時BCR-ABL1 124.8%,仍未獲得CHR,療效欠佳而失訪。中位追蹤隨訪12(3~48)個月,A組和B組EFS率相比,Log-rank,P=0.735(χ2值為0.114),PFS率Log-rank,P=0.790(χ2值為0.071),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和圖2。
圖1 兩組無事件生存率
圖2 兩組無加速急變生存率
2.4不良反應:兩組全部患者評估了伊馬替尼治療后的不良反應。 ①血液學不良反應:A組與B組患者Ⅲ級WBC減少的發(fā)生率分別是6.7%(2/30)和13.9%(5/36),P=0.346。兩組患者Ⅲ級PLT減少發(fā)生率分別是10.0%(3/30)和16.7%(6/36),P=0.435,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WBC和PLT計數(shù)的谷值分別為1.3(1.0~1.8)×109/L和30.5(28.5~50.0)×109/L,短暫停藥或減量后均可恢復,兩組均無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發(fā)生。②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伊馬替尼常見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依次為水腫、惡心、骨關(guān)節(jié)痛、皮疹、腹瀉、發(fā)熱、肌肉痙攣和肝功能損害,多為Ⅰ~Ⅱ級,Ⅲ級非血液學不良反應少見,兩組患者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發(fā)生譜和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TKI是CML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以其顯著的療效和良好的耐受性,成為CML一線治療首選的TKI之一[4]。 Hughes等在尼洛替尼與原研伊馬替尼的注冊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原研伊馬替尼組264例新診斷CML-CP患者,3個月時BCR-ABL1IS≤10%的患者比例為67%,12個月時MMR比例為27%[5]。Kim等報道了原研伊馬替尼治療CML-CP 6個月時的分子學反應,173例患者中,54.1%的患者BCR-ABL1IS≤1%[6]。IRIS研究顯示,接受格列衛(wèi)一線治療的553例CML-CP患者12個月累積MCyR、CCyR分別為85%、69%,6年累積最佳MCyR、CCyR分別為89%、83%[7]。伊馬替尼仿制品的上市為我國CML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江倩等研究提示國產(chǎn)甲磺酸伊馬替尼初始治療新診斷CML-CP的早期血液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反應優(yōu)異,安全性良好[8]。石紅霞等比較國產(chǎn)仿制品與原研藥伊馬替尼用于初發(fā)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期隊列研究結(jié)果顯示,初發(fā)CML-CP患者服用國產(chǎn)藥與原研藥在治療18個月內(nèi)獲得的血液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反應率相似,中位隨訪時間1年,兩組患者12個月時EFS、PFS和OS率無明顯差異[9]。本研究顯示原研伊馬替尼和國產(chǎn)仿制藥治療初發(fā)CML-CP患者,3個月時MCyR率和BCR-ABL1IS ≤10%的患者分別為60.0% vs 55.6%、66.7% vs 61.1%,6個月時CCyR率和BCR-ABL1IS≤1%的患者比例分別為70.0% vs 64.7%、56.7% vs 52.9%,12個月時BCR-ABL1IS≤0.1%率為63.3% vs 60.6,中位追蹤隨訪12(3~48)個月,兩組患者EFS率及PFS率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文獻報道基本類似。
研究證實,Sokal評分是預測CML-CP患者伊馬替尼治療預后的重要指標,與低危患者相比,中、高?;颊呒毎z傳學和分子學反應率降低,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增高[10]。本研究中有2例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改為尼洛替尼或達沙替尼治療6個月后,都達到了CCyR;那些治療效果不佳而轉(zhuǎn)換其他治療、復雜染色體核型、發(fā)生疾病進展者中,基本都是Sokal評分中、高?;颊摺τ谶@類患者,筆者建議增加伊馬替尼劑量至600~800 mg/d,或者選擇二代TKI如達沙替尼或者尼羅替尼治療,若對伊馬替尼和其他TKI都耐藥的T315I突變,則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同時也證實了Sokal評分在CML患者治療及預后評估中的實際意義。我國為發(fā)展中國家,大多是CML患者難以承受原研伊馬替尼高昂的費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國產(chǎn)伊馬替尼治療CML的早期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良好,與原研伊馬替尼無明顯差異,國產(chǎn)伊馬替尼的批準上市,為部分經(jīng)濟困難的CML-CP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甲磺酸伊馬替尼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是WBC及PLT減少,原研組和國產(chǎn)伊馬替尼組患者Ⅲ級WBC減少的發(fā)生率分別是6.7%和13.9%,Ⅲ級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分別是10.0%和16.7%。伊馬替尼常見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依次為水腫、惡心、骨關(guān)節(jié)痛、皮疹、腹瀉、發(fā)熱、肌肉痙攣和肝功能損害,多為Ⅰ~Ⅱ級,Ⅲ級非血液學不良反應少見。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國產(chǎn)伊馬替尼治療初發(fā)CML-CP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及安全性,與原研伊馬替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國產(chǎn)伊馬替尼價格便宜,可作為原研伊馬替尼的選擇用藥。Sokal評分是預測CML-CP患者治療及預后的重要指標,Sokal評分為中、高危患者,可在早期分子學失敗時策略性替換二代TKI,或選擇有一線適應證的二代TKI作為初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