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剛,顧卯林,朱景元,顧喜明,王恒杰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昆山市中醫(yī)院外一科,江蘇 昆山 215300)
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XGC)是一種以膽囊慢性炎性反應為基礎,伴有黃色肉芽腫形成、膽囊壁出現(xiàn)重度增生性纖維化以及泡沫狀組細胞為特征的良性病變,臨床上并不罕見。XGC雖為炎性反應性病變,但具有破壞傾向,臨床上不易診斷。現(xiàn)對我院2011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例XG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江蘇省昆山市肝膽微創(chuàng)外科2011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并手術的XGC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44~74歲,平均(61.5±3.2)歲。病程2周~21年。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病史,其中發(fā)熱4例,黃疸3例。本次研究經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3例,血脂升高3例,糖尿病2例,CAI99明顯升高2例,大于100 U/ml。
1.3影像學檢查:本組患者常規(guī)超聲檢查,15例均提示有膽囊結石伴膽囊炎,且超聲顯示膽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厚度5~25 mm,7例提示膽囊占位性病變,膽囊癌可疑。為進一步明確診斷,上述7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強CT檢查,均提示膽囊壁明顯增厚,見圖1。2例膽囊黏膜線均勻增強并見完整黏膜線。本組MRI檢查6例,3例提示膽囊占位,膽囊癌可能,見圖2。伴有膽總管結石2例。
1.4手術方式及術中所見:術中探查膽囊壁均僵硬增厚,部分患者膽囊與肝臟、大網(wǎng)膜、橫結腸、十二指腸嚴重粘連,甚至形成致密堅韌團塊,難以分離。膽囊三角組織致密,甚至局部冰凍樣改變,解剖不清。本組15例中,7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術),3例開腹膽囊切除術,2例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術,2例行膽囊切除+膽囊床肝部分切除術,1例行膽囊切除+膽囊床肝楔形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清掃術。
2.1術后并發(fā)癥:本組1例術后出現(xiàn)膽漏,經保守治療后痊愈。其余病例恢復順利,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2.2病理檢查結果:15例均確診為XGC。大體標本見膽囊壁水腫明顯,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膽囊壁內可見多處散在黃色或棕黃色結節(jié),質軟、大小不等,與周邊界限不清,膽囊黏膜部分糜爛、潰瘍形成,膽囊漿膜面可見有致密的纖維粘連。鏡下可見黃色肉芽腫、增生性纖維化以及泡沫狀組織細胞,見圖3。
2.3隨訪情況:15例患者隨訪至今,治療效果良好,無復發(fā)或癌變。
圖1 CT提示膽囊壁增厚
圖2 MRI提示膽囊壁增厚
圖3 泡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炎性反應細胞
XGC是一種良性但具有破壞傾向的膽囊慢性炎性反應,1976年由McCoy等首先報道[1]。XGC發(fā)病率低,僅占所有膽囊炎性疾病總數(shù)的0.7%~13.2%,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不足。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或因膽囊急性炎性反應和梗阻等綜合因素引起[2]:膽道梗阻及膽囊急性炎性反應導致膽囊壁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形成微小膿腫灶,膽囊內壓力增高,膽汁沿著破裂的羅-阿竇或黏膜潰瘍病灶不斷滲入至膽囊壁,黏膜潰瘍形成,膽汁進入膽囊壁并向組織間隙浸潤,導致組織細胞對膽汁進行吞噬的炎性反應,吞噬膽汁中的膽固醇和磷脂,形成富含脂質的泡沫樣組織細胞。隨著病程進一步發(fā)展,炎性反應加重,細胞壞死,纖維組織大量增生,形成肉芽腫炎,致膽囊壁不斷增厚,并與肝臟及臨近臟器粘連、浸潤。也有人認為高脂血癥和糖尿病導致血管內血液黏稠度增高和 XGC 病例可見泡沫細胞及膽囊內黃瘤有關[3]。本組病例均有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血脂升高3例,糖尿病2例。
XGC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難以鑒別。主要表現(xiàn)為右上腹痛伴惡心嘔吐,癥狀嚴重時出現(xiàn)黃疸、發(fā)熱等膽管炎表現(xiàn)。本組病例中術前均表現(xiàn)為急慢性膽囊炎,且均合并有膽囊結石。
由于本病臨床上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又無特異性的血清學指標,本組中僅2例 CA199明顯升高,術前診斷較為困難,因此影像學檢查成為診斷XGC的重要依據(jù)。XGC膽囊黏膜線回聲完整、膽囊壁內有低回聲結節(jié)、腹腔無淋巴結腫大、病變血流信號不豐富,是B超下XGC的特征性表現(xiàn)[4]。多數(shù)學者認為增強 CT 可提高 XGC 診斷率[5]:膽囊壁均勻增厚,完整黏膜線,黏膜線均勻增強,黏膜下出現(xiàn)低密度結節(jié)是XGC在增強 CT 上的特征性表現(xiàn);MRI的典型表現(xiàn)為膽囊壁不規(guī)則增厚增強,膽囊黏膜線呈“夾心餅干征”強化。 蔡涵暉等認為,對于輔助檢查提示膽囊壁顯著增厚,甚至有侵犯肝組織表現(xiàn)的患者,只要B超、CT及MRI有一項檢查增厚膽囊內壁黏膜完整、光滑,即應考慮XGC的可能[6]。部分病例CT及MRI表現(xiàn)與膽囊癌影像相似,均可見膽囊壁增厚,增強后顯示不均勻強化,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造成腫瘤侵犯假象,術前評估較易誤診。 近年來PET-CT 在XGC與膽囊癌之間有較好的鑒別診斷價值,但費用較貴,臨床不能普及。
XGC確診依賴于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學檢查,顯微鏡檢查顯示出混有泡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炎性反應細胞的特征性肉芽腫結構,被稱為診斷XGC“金標準”[7]。但我們認為穿刺活檢有腹腔出血或膽漏的可能,且確為惡性時可發(fā)生腫瘤細胞的播散或種植,活檢組織較少,存在較高的假陽性或假陰性,故因慎重進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流行病學證據(jù)表明XGC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邱智泉等認為只能將XGC作為膽囊癌的重要危險因素[8]。研究表明,膽囊結石和長期炎性反應刺激是導致膽囊癌變的重要因素。基于炎性反應和癌癥轉化的關系,臨床發(fā)現(xiàn)部分XGC可以與膽囊癌并存。
原則上一旦確診或懷疑 XGC患者,應盡早手術,以免累及肝外膽管及鄰近臟器。至于手術方式,對于膽囊炎性反應不重,膽囊壁增厚不明顯 XGC 患者可考慮行 LC 術,對于膽囊炎性反應重,膽囊壁增厚明顯,術前高度懷疑膽囊癌,Mirrizzi綜合征,膽囊結腸或十二指腸瘺 XGC 患者,腹腔鏡下難以完成,建議行開腹膽囊切除較好,并結合術中冰凍切片結果指導手術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擴大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