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嬌
[摘? ?要]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我國的教育已經進入了信息化2.0時代,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文章以中職機電專業(yè)“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為例,探索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結合信息化手段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和措施,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中職;機電專業(yè);理實一體化;液壓與氣壓傳動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6-0089-02
一、 “互聯(lián)網+”背景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產業(yè)技術的更新?lián)Q代,社會對于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對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的中職教育需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做中學、學中做的樂趣,教學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逐步建構知識為出發(fā)點,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水平提升。
二、“互聯(lián)網+”背景下“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要點
“液壓與氣壓傳動”是中職機電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變抽象為直觀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導致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較困難,學習積極性較低。因此,在信息化的環(huán)境下,實施“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是由“液壓傳動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液壓基本回路”“典型液壓傳動系統(tǒng)”“氣壓傳動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氣動基本回路”“典型氣壓傳動系統(tǒng)”“液壓與氣壓傳動系統(tǒng)的安裝調試和故障分析”等七個模塊組成。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按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知識的講授,先講解液壓與氣壓傳動的基本原理,再講解各種液壓元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然后分析由各種元件組成的液壓和氣壓傳動基本回路,最后列舉并分析一些典型的液壓和氣壓系統(tǒng),在講授完相應的理論知識后再安排配套的實驗課。這樣的形式使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分離,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生對于抽象的內容很難真正理解,課堂也會枯燥無味,不利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簡化和刪減,以科學和實用為原則,簡化繁雜的相關計算和推導過程,重點放在實際應用上,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應該打破原有教材系統(tǒng)化的編排體系,將教學內容拆分整合為多個項目,實施項目式教學。每一個項目都是從液壓和氣壓元件的認識和原理入手,循序漸進地完成完整液壓系統(tǒng)的分析,并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動手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由實際情境中的任務引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使學生在邊學習、邊操作、邊總結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二)改變教學場地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先在教室內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再進入實訓室進行集中的實踐操作,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是使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分別進行同一部分內容的理論和實踐學習,會導致知識內容的不連貫。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打破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即把教室和實訓室兩者合一,并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理論探究后,可以直接在實訓臺上進行實操,教師針對學生在實操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學生在完成實驗后,可以根據實驗的結果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這樣能使課堂效率大大提升。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單純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代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增強教學的吸引力,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分組實施項目,主動收集資料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依托“互聯(lián)網 +”學習平臺,在平臺上發(fā)布“學習任務單”,以翻轉課堂、微課以及慕課等新形式,讓學生在課前了解學習內容,提出學習疑問,并可隨時在學習平臺進行討論;利用FluidSIM仿真軟件以及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對液壓和氣壓元件及系統(tǒng)回路進行直觀展示和模擬動畫演示等。
(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而不能簡單地以卷面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通過課前學習過程中的線上自動評價,課中的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間互評以及課后拓展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實現(xiàn)在教學全過程進行信息采集,從而綜合評價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三、“互聯(lián)網+ ”背景下“液壓與氣壓傳動”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具體實施
下面以液壓傳動模塊中的平衡回路教學項目為例介紹“互聯(lián)網+ ”背景下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
(一)課前準備
教師利用微信課程群向學生發(fā)送預習通知。學生登錄學習平臺查看學習任務,按照任務單的要求在學習平臺觀看慕課、預習課件及微課等,并完成在線測試。教師根據平臺統(tǒng)計的數(shù)據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完成課前評價。
(二)課堂教學
1.情境導入。引入生活中挖掘機液壓系統(tǒng)的實例,播放液壓系統(tǒng)工作視頻,啟發(fā)學生思考在重力的作用下,怎樣防止液壓缸發(fā)生因自重自行下滑或者因自重超速下行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結合課前的預習,完成簡單平衡回路的繪制。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任務探究。結合導學案的任務,學生分組討論嘗試解決問題,并將解決方案上傳至學習平臺。教師查看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請未完成的小組講未完成的原因,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并請完成了的小組結合動畫對相關原理進行分析。
3.仿真驗證。根據任務完成情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FluidSIM仿真軟件進行平衡回路的繪制并進行仿真調試,觀察并記錄仿真現(xiàn)象,從而驗證自己的分析。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原理的理解,教師播放微課,對重點內容進行提煉,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對平衡回路的認識、理解過程。
4.實踐操作。
(1)師生共同學習液壓系統(tǒng)安裝與調試的安全規(guī)范,完成安全用電培訓并檢查實訓臺、各液壓元件及儀表的安全性。
(2)教師在實訓臺上準確示范液壓管接頭的裝插與拆卸方法,強調各元件的安裝及使用要領,然后將學生分組。每位小組成員明確崗位分工,各司其職。
(3)教師下發(fā)實驗任務書,各小組的安裝員和技術員相互配合,根據實驗任務書的要求,在實訓臺上完成平衡回路的安裝和管路連接,安全員進行液壓泵啟動前的安全檢查,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開機,完成平衡回路的調試,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和結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
(4)各小組完成實驗操作后,將實驗結果上傳至平臺,教師查看各小組的實驗完成情況,并請各小組依次分析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教師讓各小組整理實訓臺和實訓元件,將各元件和工具歸位擺放整齊,嚴格規(guī)范實訓室管理,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5.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和收獲,提高學生的總結提煉能力,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
(三)評價與課后反饋
課中評價由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平臺評價組成,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分,錄入學習平臺,實現(xiàn)過程性考核,還可以結合課前自學和課后拓學情況,反饋本堂課的綜合評價。
四、結語
職業(yè)教育的重點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因此要注重學用結合?!耙簤号c氣壓傳動”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踐,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動手能力明顯提高,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也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黃麗梅.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9(9):218+220.
[2]? 陳輝.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在《液壓與氣動》課程中的實踐[J].機械管理開發(fā),2012(2):173-174+176.
[3]? 陳小江,王榮華.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在液壓與氣動課中的應用和實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4):60-61.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