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涼山彝族民間舞蹈在我國多民族的民族民間舞蹈中,是一朵璀璨的奇葩。涼山彝族民間舞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亦有復雜的地理、自然成因。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獨特的舞蹈語匯和藝術特征,深刻反映出彝族人民的勞動和生活。繼承和發(fā)揚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社會的關注,更需要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關鍵詞】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繼承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4-145-03
【本文著錄格式】朱艷.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涼山彝族民間舞蹈淺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4):145-147.
擁有彝族人口兩百八十多萬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傳承,使得包括舞蹈在內的彝族文化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原生態(tài)。這不僅給舞蹈工作者提供了挖掘、整理彝族民間舞蹈的寶貴機遇,同時也給舞蹈工作者提出了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彝族優(yōu)秀舞蹈文化的重要課題。
本文擬從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特點和成因,繼承和發(fā)展角度,做一番探索性的淺析。
一、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特點
涼山州的彝族聚居地,傳統(tǒng)上分為“依諾”“什扎”“所地”三個方言區(qū)(人們依其服飾為特征,俗稱為“大褲腳”“中腳褲”“小腳褲”)。在這些區(qū)域內,至今仍在流傳或幾近失傳的民間舞蹈,具有搜集和挖掘的價值,有如下形式和特點。
(一)節(jié)日性舞蹈
彝語“都火”,也稱“朵樂荷”,意為“火把節(jié)的舞”,是一種頗具代表性和廣泛性的女子集體舞,舞蹈從頭至尾以歌相伴。
火把節(jié)是涼山彝族最盛大也是最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跳“都火”都十分的熱鬧和隆重。有的地方還要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從跳“都火”的女子中選出美女,從而把整個節(jié)日活動推向高潮。
“都火”以歌帶舞,無樂器伴奏,旋律多為“所地”山歌風格。歌詞舊時多為敘述婦女命運的悲苦與對愛情的無助,以及對親人的思念。當代則多為歌唱生活的幸福,家鄉(xiāng)的美麗以及對愛情的渴望。
“都火”從藝術形式上,作為女子集體舞,雖無多樣的舞步與隊形,但姑娘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佩戴著華麗的銀飾,藍天、白云、綠茵相襯,朵朵黃傘相伴,情景別致。舞者一手持傘,一手前后互牽一塊三角頭巾或拉住前者的荷包帶行進著,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人少時形成幾個圈,參加人多時十幾個圈站滿了場壩和山崗,姑娘們微微地低著頭,含情脈脈地唱吟,歌聲婉轉,舞步楚楚,情舞交融,營造出無窮韻味。
(二)婚禮舞蹈
“喜希蘇且”意為“婚禮舞”,也稱“披氈舞”,它是涼山彝族婚禮期間,在男方或女方院壩內跳的舞蹈?!跋蚕LK且”以雙人舞為主,尤以女子雙人舞居多。包括“阿嫫尼惹”“阿思莫莫左”“覺吃”“移使烏歌”“唱喜歌”“阿列瓦都史”“作”“阿莫阿尼”等。
“喜希蘇且”在婚禮舞蹈中最具代表性。跳喜希蘇且身披查爾瓦,以雙腿微彎曲,上身微俯,雙手拿披氈兩端,腳動,身、頭跟著左右晃動,邊歌邊舞是喜希蘇且的動律特征,是涼山彝族廣為流傳的情趣濃郁的習俗舞蹈。
“喜希蘇且”無音樂伴奏,其歌詞內容很豐富,有敘事性長詩,內容有贊美新娘,有表達哀怨或喜悅情感,也有表達離別之情等等。
(三)自娛性舞蹈
自娛性舞蹈大致有“谷追”(蹢腳舞)、“達踢”、“對腳舞”和“格子且”(蕎子舞)幾種。最有特色的是“蹢腳舞”和“對腳舞”。
聚居在涼山州會理縣小黑箐一帶的紅彝在跳“蹢腳舞”時,人數不限,男女相互間手拉手圍成圈,領頭與排尾者手持一張毛巾,由一吹笛子者帶頭或站于圈中,邊吹邊領舞。舞蹈始終沿逆時針方向進行,舞蹈語言豐富多彩、組合變化多樣,情緒熱烈、動作奔放,能跳出幾十種不同的舞段,以腰帶胯左右甩動,上身微俯或擰身、順手順拐是其動律特點,與涼山腹心地區(qū)舞蹈迥然不同,是涼山民間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對腳舞”是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重要舞種之一。這種以抒發(fā)情緒,表達友誼為內涵的自然性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深受青年男女喜愛。它不受人數、環(huán)境、服飾和音樂等的限制。在節(jié)日里或勞動休息時,人們在曬場、院壩和草坪自然起舞。其跳法多樣,隊形豎排或圓圈,雖無音樂伴奏,但有舞者的吆喝聲、踏步、拐腿、對膝、對腳、勾腳、跳躍等動律,是對腳舞的風格特征。
(四)祭祀性舞蹈
此類舞蹈較典型的,是“蘇尼且”即“皮鼓舞”?!疤K尼且”的隨意性很大,舞蹈時間的長短,均由舞者,也就是蘇尼本人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彼此的情緒而定,沒有嚴格的程式要求和規(guī)定。舞蹈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
蘇尼是涼山彝族中的巫師。所謂“蘇里且”就是蘇尼作法的過程。一開始,他盤坐于地上,雙目微閉,雙腿顫動,左手執(zhí)皮鼓,右手握鼓,槌擊地面,口中念念有詞,隨著情緒的變化,動作幅度逐漸加強,當全身強有力的顫抖跳到高潮時,甚至可以用牙咬住一只羊的脖子不停地轉圈,最后把羊甩出去。筆者在涼山美姑縣釆風見著一老者把羊皮鼓脫手頂在頭上,右手拿鼓槌雙手與肩平行舉起,平跳步轉圈兩個小時之久,且鼓不落地、人不暈倒。搖頭、抖肩、甩臀部、顫膝、跳躍、旋轉與敲擊鼓的鼓點有機結合,是“蘇尼且”突出的風格特征。
(五)喪事性舞蹈
這種悼念亡者的舞蹈,一般是當族人中深孚眾望的老者去世后,在其家中的院壩里跳,借以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哀悼之情。喪事舞只限于安葬死者前的守靈期間跳。
喪事性舞蹈大致有下列幾種:
(1)“知孜蘇且”即“敬酒舞”。這是有五個以上兒媳(侄兒媳)或是洪福齊天的彝族老人辭世后方能享受到的禮遇,是在死者屋內舉行的儀式性舞蹈。(2)“的知偉”漢譯“迎賓舞”。系喪家和鄰里們迎接前來悼念死者的親友所跳男子長刀集體舞。(3)“扯格”(道具、鈴鐺、馬鈴串).是邊口念誦經文邊舞蹈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之一。 (4)“阿骨格”意為“指路經”。以歌伴舞、歌詞內容十分豐富.這種舞盛行于涼山許多地區(qū),舞者限于男子跳且多為單數。(5)“瓦孜嘿”漢稱“追悼舞”。一般是在跳“知孜蘇且”之后跳的刀舞。舞蹈無樂器伴奏,僅從內容豐富的誦唱相伴。其誦唱節(jié)奏鮮明,韻律均勻,保持了涼山彝族“爾比爾吉”傳統(tǒng)的朗誦風格。
(六)游戲性舞蹈
此類舞蹈基本上是解放后才出現的。如“哪呷咱火且”也稱“牛兒跳圈”?!吧峤馇摇弊g為“鐵叉舞”,“都自且”譯為“跳火繩”等,十幾種名稱的游戲。其中以“舍解且”“都自且”最具特色。
“舍解且”是一種顯示勇敢、炫耀武藝的帶有雜耍性的娛己娛眾男子單人舞。舞者動作嫻熟多變,鐵叉舞得渾圓,身體前俯后仰,不斷地跳躍、旋轉,將個人潛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都自且”漢譯“火繩舞”,多為男子單人舞。舞者持長繩中部或一端,繩的兩端或另一端用氈衣捆成一團,然后將其點燃。舞者仰身躺在地上,雙腳快速移動轉圈,同時將大繩在空中甩轉。舞者之間相互比賽,看誰甩得圓,花樣多,動作更驚險。無樂器伴奏,不唱不誦,自由隨意。
上述六類彝族民間舞蹈,都與彝族的婚、喪、禮、儀、宗教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明了的社會功能,保留了原始的舞蹈遺風,并具有古樸平穩(wěn)、流暢舒緩、淺顯易懂的動律特點。
二、涼山彝族民間舞蹈形成的原因
從表象看,有地理、氣候和環(huán)境因素,從本質看,則是彝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映。
(一)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形態(tài)因素
涼山彝族在新中國成立前長期生活在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層巒疊嶂之中,外受封建統(tǒng)治和大民族的壓迫與歧視,內受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剝削和欺凌,加之家支間的相互擄掠,年年不斷的冤家械斗,致使涼山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停滯不前,客觀上成為我國較完整保持奴隸制度和奴隸文化的特殊地區(qū)。作為上層封建觀念形態(tài)的藝術至今也保持著某種原始、古樸的形態(tài)與特色,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二)生產、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因素
涼山彝族以畜牧為主,農耕為輔,狩獵為副。彝人多數居住在高寒地區(qū),在這樣的嚴酷環(huán)境下,羊在彝民族生活中便占據了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前,奴隸主的財富就表現為“羊子”“銀子”“娃子”。羊,除供人們食用外,其皮毛可制衣,制氈,制臥具。尤其以羊毛為原料的“披氈”更是彝族人民人手一件不能須臾離開的伴侶。因此,披氈便制約著舞蹈的動作,反過來又是舞蹈的一個依托。
彝人在生產勞動中??咳吮常绕鋴D女背水,是用臀部上端尾尻處作為支點托載重物,形成臀部微翹,身體前傾的“s”形。此外婦女脖頸佩戴的領圈和領牌,使頭部不能靈活轉動,又形成了挺胸昂首,目不斜視的體態(tài)。這些原本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動作特點,就凝結在彝族民間舞蹈語匯中,成為其顯著的動律特點。
(三)原始宗教信仰因素
涼山彝族崇拜自然,篤信鬼神,認為萬物有靈。宗教信仰活動在彝民族的精神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絕大多數,都與宗教儀式相關。主持宗教祭祀活動的是“畢摩”和“蘇里”他們是彝族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的主要代表。因此在彝族民間舞蹈中隨處可見“畢摩”和“蘇里”的身影,其舞蹈的動律特點,亦是彝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的表現。
三、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繼承和發(fā)展
在對彝族民間舞蹈有了由表及里的了解和把握后,繼承與發(fā)展便有了前提和基礎。
(一)吸取精華,拓展彝族民間舞蹈發(fā)展的空間
從上百件彝族民間音樂、舞蹈中收集整理、提煉加工,編創(chuàng)而成的彝族“達體舞”,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風靡涼山,走進蓉城,享譽京華,蜚聲海外。“達體舞”是在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專業(yè)和業(yè)余舞蹈、音樂工作者(其中不乏藝術造詣甚高的專家)歷時兩年方才完成的一項大眾文化系統(tǒng)工程。
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傳統(tǒng)形式,多類舞蹈的基本語言,在“達體舞”中得到了充分地運用和展示。這種運用和展示不是原有動作的簡單重復和再現,而是在新的排列組合中點石成金,化平淡為香醇,甚至化腐朽為神奇。
“達體舞”對其他省區(qū)的彝族兄弟音樂舞蹈語言采取“拿來主義”,使之滲入涼山音樂舞蹈之中。這種“拿來”,不是生硬地鑲嵌、拼湊,而是有機地融合。也可以說,“達體舞”吸取了新的營養(yǎng)并將其完全消化,使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表現領域得到了拓展。
“達體舞”的廣泛推廣,群眾對“達體舞”的認同,改變和升華了涼山各地民間舞蹈?!斑_體舞”使群眾舞蹈不僅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而且最大限度地擁有了表現的舞臺。
“達體舞”放大了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所具備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功能,使之上升到新的審美層次,在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筆者認為“達體舞”的成功,為繼承和發(fā)展涼山彝族民間舞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當然,僅有“達體舞”是不夠的,不能說有了“達體舞”就完成了對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繼承和發(fā)展。
因為就外部形態(tài)而言,舞蹈是一種肢體運動,但舞蹈的藝術本質是揭示人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的豐富情感。因此,像“達體舞”那種既能自娛還能健身,且還可以在一般層面上宣泄情感的舞蹈,絕不是涼山民間舞蹈的終極境界。因而2008年由彭蓉、沙瑪瓦鐵創(chuàng)作的彝族群眾舞蹈專輯《卡德尼且》(大家跳),2010年由彭蓉、沙瑪瓦鐵創(chuàng)作的群眾舞蹈專輯《涼山之舞》,就再次掀起群眾廣場舞熱潮。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舞蹈文化在形態(tài)和內涵上,必然發(fā)生不斷變化,但其民族文化的底蘊卻始終不會消失。有了底蘊,一切變化發(fā)展才有根,才有特定的民族和文化屬性。涼山彝族舞蹈的變化發(fā)展如果脫離了繼承的軌道,也就不成其為涼山彝族舞蹈了。
(二)充分發(fā)揮文藝工作者作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涼山彝族民間舞蹈
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涼山彝族民間舞蹈,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需要社會的關注,更需要涼山的文藝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涼山文藝工作者長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潛心挖掘,創(chuàng)作出大量成功的藝術作品。例如,涼山歌舞團老一輩的編導冷茂弘、黃石他們編創(chuàng)的《快樂的哆嗦》《阿哥追》分別獲20世紀經典舞蹈“金獎”和“提名獎”。涼山歌舞團參加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比賽評獎,由沙呷阿依等創(chuàng)作的《情深誼長》,由何川等創(chuàng)作的《生在火塘邊》《永遠的諾蘇》蟬聯(lián)三連冠——金獎。馬琳創(chuàng)作的《阿嫫惹?!罚ㄗg:媽媽的兒子)在全國第六屆“桃李杯”獲三個金獎(編導、表演、音樂),創(chuàng)作的《阿惹妞》《銀塑》獲首屆、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比賽評獎——金獎。這些作品被廣大彝族人民喜愛、認同并逐步走進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
創(chuàng)新是基于民族的個性表達。著名彝族編劇馬琳在歷年的創(chuàng)作中總結出創(chuàng)新的寶貴經驗:“好的舞蹈:一是要有奇特巧妙的構思,選材上要選常見中的不常見。二是嚴謹不俗的立意和緊密的結構、新穎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畫面感。三是要包容和吸納,要有大民族的胸懷”。
隨著群眾對舞蹈文化需求的增加,對舞蹈美的感知能力的日益增強,隨著涼山彝族整體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涼山彝族民間舞蹈必然會出現欣欣向榮、繁花似錦的可喜局面。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在借鑒中傳新、創(chuàng)新的涼山彝族舞蹈文化必將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作者簡介:朱艷(1963-),女,彝族,中共黨員,涼山州歌舞團創(chuàng)研室,國家二級舞蹈編導,大專文化,四川舞蹈家協(xié)會會員,涼山州舞蹈家協(xié)會理事,主要研究涼山彝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