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潤筍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帕金森?。≒arkinson′disease,PD)是一種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臨床常見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包括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F(xiàn)代醫(yī)學對該病治療方法有限,尤其是后者。中醫(yī)藥治療PD有改善非運動癥狀的優(yōu)勢[2],同時具有多靶點的藥理基礎。因此,從中醫(yī)入手探求治法,提高綜合療效,日漸成為研究熱點。根據帕金森病的癥狀特點,可將其歸為中醫(yī)“顫振”“震掉”“振掉”“振栗”等范疇。專家學者對其多有發(fā)揮,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本文試從肝失疏泄角度對PD的病機和辨治進行探討。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發(fā)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泄,倉氣達”。本處的“土疏泄”即木氣疏通、發(fā)泄,土得木氣之疏通之義。聯(lián)系《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土得木而達”,可理解為肝木具疏泄調達之性。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唐容川對“肝主疏泄”內涵發(fā)揮旨要,其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論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清代陳夢雷將“肝主疏泄”總結歸納為“肝主疏泄,故曰散”?!吨嗅t(yī)基礎理論》已將“肝主疏泄”寫入教材,認為“肝主疏泄”可維持協(xié)調人體動態(tài)陰陽平衡,與五臟其他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密切相關[3]??梢姡沃魇栊怪鸩截S富完備于歷代醫(yī)家的長期實踐,至今依然有效指導于臨床。
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本身“主動主升”的生理特征,可調節(jié)五臟氣機升降、營衛(wèi)出入,使經絡之氣暢通,從而臟腑相通、陰陽相貫、內外相通。包括調暢情志,助脾之升清、胃之降濁,司膽汁之分泌與排泄,推動精血、津液的輸布和周流,調節(jié)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等。“肝主疏泄”之生理功能涉及范圍甚廣,正如周學海所言:“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恬而不病”。若肝臟失其疏泄,樞機不利,升降出入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則易出現(xiàn)氣血郁滯、痰濕阻滯。此外,肝失疏泄,氣機受阻,不僅本臟本經自病,且余臟余經皆受其害,可出現(xiàn)如肝寒、肝膽濕熱、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而化火傷陰,繼而出現(xiàn)肝血虧虛、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以及刑金、犯胃、沖心、乘脾等一系列復雜的病理證候,故有“百病皆生于氣”“肝為五臟之賊”之說,故“肝失疏泄”是疾病發(fā)生之源[4]。而現(xiàn)代西醫(yī)研究則為“肝主疏泄”的內涵提供了合理闡釋,如其可以通過調節(jié)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影響人體生殖,情緒控制與海馬區(qū)有密切關系[5],肝主疏泄與調控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雙重分布的腦腸肽明顯相關[6]等。
目前中醫(yī)對PD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論述多針對“顫震”這一主證,而對于肌僵直、動作緩慢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其他癥狀則涉及不多,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應該結合伴發(fā)癥狀綜合分析,才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本病的實質。從臨床實踐來看,綜合PD發(fā)病特點及復雜的證候表現(xiàn),PD患者臨床有太過、不及兩種征象;有陽、陰兩種屬性,而從“肝失疏泄”理論可執(zhí)簡馭繁,更準確的認識PD的內涵和本質。
2.1 PD臨床特點PD發(fā)病與人體內在退化衰老相關[7]。PD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其病程多為慢性進行性加重,中醫(yī)學對此早有認識。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雜病》記載:“顫振……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之后乃有之,老年尤多?!薄鹅`樞·天年》對此亦有明確論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鬢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說明人體的衰老始于肝。隨著現(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心身和精神疾病日漸增多,逐步成為導致衰老的最主要原因。有學者也通過病例對照研究證實,肝失疏泄能加速人體衰老進程[8],故而可認為肝氣衰、肝失疏泄是PD發(fā)病的內在原因和病理基礎。
PD的臨床證候表現(xiàn)呈多樣性[9]。PD患者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多同時存在,臨床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這些癥狀外涉皮毛、肢體、孔竅,內涉經絡、氣血、臟腑,涵蓋多個系統(tǒng)。而肝臟疏泄失職,氣機失調,升降出入失常,常不僅本臟、本經自病,而且必累及他臟、他經,引起一系列繁雜化、多樣化的病理改變。清代周學海《讀醫(yī)隨筆》曰:“凡病之氣結、血凝、痰飲、浮腫、臌脹、痙厥、癲狂、積聚、痞滿、眩暈、嘔吐、噦呃、咳嗽、哮喘、血痹、虛損,皆肝氣不能舒暢所致也”,說明了肝失疏泄導致病證呈現(xiàn)多元化和廣泛化的特點[10]。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情志失調與PD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11]。許多PD患者在情緒緊張、激動時,其行動困難等癥狀會明顯加重。而追蹤其病史,大多數(shù)患者病前都有重大或長期不良精神刺激史;病后又多有思想壓力,害怕或不愿面對疾病,多伴煩躁、恐慌、精神抑郁等不良情緒,又會進一步加速病情的發(fā)展,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2 PD證候表現(xiàn)PD多表現(xiàn)為靜止性震顫、肌僵直、動作緩慢及姿勢平衡障礙。此外,98.6%的PD患者[12]出現(xiàn)精神抑郁、認知障礙、嗆咳、吞咽困難、排尿障礙和便秘等一些復雜的非運動癥狀,而且在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有更嚴重影響[13]。
PD的臨床證候表現(xiàn)可以分為肝氣疏泄不及和疏泄太過兩種狀態(tài)。肝氣疏泄不及是肝升發(fā)無力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因主動主升、沖和條達功能低下,而呈現(xiàn)為無力、萎頓、抑滯。PD表現(xiàn)為疏泄不及的臨床證候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肌強直、動作遲緩、步態(tài)、姿勢不穩(wěn)等運動癥狀是PD患者最常見表現(xiàn)[14]。“肝為罷極之本”“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為肝所主,附著于骨節(jié),功能約束骨骼、滑利關節(jié),宗筋通過收縮馳張,可統(tǒng)一協(xié)調全身肌肉關節(jié),使之運動自如,維持姿勢且久耐疲勞。宗筋稟肝氣而為用,賴肝血之濡養(yǎng),血可養(yǎng)筋、柔筋,若肝血虧虛、筋脈不榮,則肌肉強直、運動遲緩、不耐疲勞、姿勢不穩(wěn),這是肝主筋的功能不及所致。其二,累及非多巴胺能神經元所致的一些非運動癥狀[15]。如PD患者中約45%~90%合并抑郁[16],肝氣疏泄不及,失于條達,氣的升發(fā)不足,表現(xiàn)為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脅或少腹脹滿竄通;此外肝氣失于疏泄,脾升胃降功能逆亂,膽汁分泌排泄失度,出現(xiàn)食欲不振,噯氣,腹脹等癥狀,這些癥狀在PD患者中所占比例甚高[17]。便秘是PD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異常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18],嚴重的便秘不僅存在于PD病程的各個階段,甚至先于運動癥狀之前出現(xiàn),而且可以對治療存在抵抗[19]。此證多屬于陰血虧虛失潤或氣虛推動無力,屬于肝氣衰而疏泄不及所致。還有部分患者合并體位性低血壓[20],患者多伴頭暈,體倦乏力,氣短懶言等癥狀,為中氣下陷、清陽不升之象。肝主疏泄,主全身氣機,肝氣升則清陽升,肝氣升發(fā)不足則癥狀迭出。
疏泄太過是肝氣有余,功能亢奮的一種狀態(tài)。強烈的情志刺激,肝氣久郁不解或血化無源而不能養(yǎng)肝,或肝之陰血素稟不足,久病傷腎而無以滋肝等原因致肝體失養(yǎng),極易出現(xiàn)肝用相對太過。肝用太過疏泄過度的病理變化可概括為“逆”。逆者,亂也,氣機逆亂之意,更指過亢、過盛。肝氣機逆亂,常專橫跋扈,侵擾四鄰,牽涉五臟,而皆受其害。PD表現(xiàn)為疏泄太過的癥狀有以下幾方面。其一,不自主震顫。65.69%的患者以震顫為首發(fā)癥狀[21],是多巴胺能神經元丟失50%以上所致的臨床最主要運動癥狀[22]。肝失條達,久郁難解而化火,火灼肝陰,陰虛而孤陽上越,肝陽亢而逆于上,則肝風內動,出現(xiàn)肢體震顫,同時可伴頭痛頭脹、眩暈面紅、多汗、煩躁易怒等癥狀。其二,尿頻、尿急。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約76.8%PD患者有膀胱功能障礙[23]。肝主疏泄也包括對二便的調控,清代醫(yī)家吳達在《醫(yī)學求是》中闡述:“腎主二便,其職在肝”,肝氣條達,膀胱開闔有度,若疏泄過度,則出現(xiàn)尿急、尿頻甚至尿失禁。此外,輕度認知障礙也是PD患者早期出現(xiàn)的主要非運動改變,約80%的PD患者15~20年后發(fā)展為帕金森癡呆[24]。PD患者年老,肝氣日衰,疏泄不及,臟腑精氣虧虛,髓海乏源,腦失充養(yǎng),則“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也有學者通過基礎研究和臨床觀察認為,肝疏泄太過或不及均可加速腦老化的發(fā)生,提出防治輕度認知障礙必須重視肝之疏泄功能[25]。
由于太過與不及是肝失疏泄一體兩面、對立統(tǒng)一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因此兩者不能涇渭分明而迥然分開。隨著人體自身氣血盛衰、陰陽消長、邪正虛實的變化,兩者可以相互轉化,交替甚則同時出現(xiàn),這也從另一角度佐證PD癥狀紛繁多變,病情復雜。
PD為病,雖然臨床癥狀紛繁多變,病機錯綜復雜,但究其根本為肝失疏泄所致,故治療時應首重肝之疏泄,遵“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疏泄不及,當以解郁為先,行氣化痰、活血開郁、宣暢氣機;疏泄過度,應泄緩為要,平肝熄風、育陰潛陽、泄肝扶脾。清代名醫(yī)王旭高著《西溪書屋夜話錄》,總結了治肝三十法,啟迪后人,應宗而從之,絕不是見風輒平肝鎮(zhèn)肝,解郁即柴胡、香附。
3.1 疏泄不及,解郁達邪為先肝氣郁結貫穿PD患者始終。若肝氣郁于本經而伴脅肋部或脹或痛者宜疏肝,用柴胡、香附、郁金、陳皮、青皮之屬,兼熱則加牡丹皮、梔子;伴肝寒之兼證,加吳茱萸、肉桂、川花椒;兼中焦虛寒,加人參、干姜;若中虛納少所致肝風上逆,宜培土寧風,加人參、甘草、麥冬、玉竹、白芍、菊花等滋陽明。肝氣疏泄不及,氣機不暢,氣、血、津、液運行受阻,致痰瘀互結,經脈不通,須行氣化痰活血開郁,治痰可宗朱丹溪“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治痰者,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宜以二陳湯為基本方。該方有散有收,祛痰不傷正,標本同治?;鰟t宜選用血府逐瘀湯化裁,其逐瘀活血、行氣解郁,能治足厥陰肝經病證,方中柴胡、枳殼升降相因;桔梗、牛膝開闔樞轉,調暢氣機,對于PD兼血瘀證者甚為對證。PD患者痰瘀互結日久,熱伏血分,可加丹參、益母草、郁金辛涼散瘀;地龍、僵蠶、全蝎等搜筋活血通絡。臨床PD患者多虛實相兼,在祛除痰瘀等標實時勿攻伐過度,須時時注重宣暢氣機,恢復肝之疏泄,氣行則痰得化、血得行、瘀得消。
3.2 疏泄過度,泄緩為要肝氣疏泄過度,肝氣乘脾,伴見脘腹脹痛,宜用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木香培土泄木;肝氣乘胃,伴見胃脘脹痛、吞酸等,予泄肝和胃,宜二陳湯加白豆蔻、川楝子或黃連、吳茱萸;肝風初起,肝陽上亢伴頭暈目眩等,宜涼肝熄風和陽,予鉤藤、菊花、石決明、牡丹皮、白蒺藜之屬;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肝陰不足顯見,則宜熄風潛陽滋肝,予生地黃、女貞子、玄參、白芍、阿膠、菊花、牡蠣等。本階段不可濫用金石重鎮(zhèn)之藥潛陽,重鎮(zhèn)之藥雖可使陽氣下潛,但過用必影響脾胃運化,脾胃受損,腎氣必不足;氣化不利,陰血之化生必不足。血虛而肝風走于四肢,伴肢體麻木等,應予生地黃、當歸、枸杞、制首烏、牛膝、天麻等養(yǎng)血熄風。養(yǎng)血養(yǎng)陰藥多有滋胃之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要時時觀察患者脾胃的運化,必要時加運脾化濕藥。
患者女,63歲,2020年6月2日初診,主訴:雙上肢靜止性震顫4年余。癥見表情呆滯,面色少華,雙上肢靜止性不自主抖動,肢體僵硬,步態(tài)遲緩不穩(wěn),雙下肢沉重怕涼,納食可,口中涎多,眠差,大便干,排解困難,小便急次數(shù)多。舌淡,舌體胖大有齒痕,苔水滑,脈沉細。中醫(yī)診斷:顫證;辨證:脾腎寒濕,陽虛化風。西醫(yī)診斷:帕金森病。治法:暖水燥土達木。擬方:炮附子(先煎)10 g,人參15 g,桂枝12 g,干姜9 g,茯苓30 g,生白術30 g,澤瀉15 g,炒白芍12 g,吳茱萸3 g,桃仁12 g,肉蓯蓉30 g,14劑,水煎服。2020年6月16日二診:患者下肢沉重減輕,小便頻急,大便困難亦好轉,余證同前,效不更方,繼上方14劑水煎服。2020年7月2日三診:患者表情較前豐富,雙上肢抖動減輕,肢體僵硬、行動遲緩好轉,納食可,眠差,二便順暢。上方加龜甲膠6 g,鹿角膠6 g,14劑,繼服。2020年7月16日四診,患者諸證較前明顯改善,上方改顆粒劑繼服。
按:本患者綜舌脈證辨為水寒土濕,肝疏泄不及,木郁生風是本病病機關鍵。故治療應暖水燥土達木,腎陽一旦溫煦,脾陽可健運,脾腎陽復,則肝木自然溫升疏達,恢復其正常疏泄功能。方中炮附子辛熱,“補坎中之陽,助少火而生氣”,溫腎水之寒為君藥,補火以生土;干姜辛散,溫中焦脾胃之陽以助其恢復升降;人參、茯苓、白術、澤瀉健脾瀉濕燥土,利脾之寒濕;桂枝溫肝,升達肝木而主疏泄;白芍酸收,滋肝而兼斂肝,亦可佐制辛散太過而耗傷肝氣,《玉揪藥解》謂白芍:“善治厥陰木郁風動之疾”;吳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入厥陰肝經;肉蓯蓉溫腎陽,益精血,潤腸燥;桃仁辛潤入血,以行血絡,患者病程久,取其“久病入絡”而化瘀通絡之義。全方溫固脾腎,水溫土燥以榮木,從而木郁能達,諸證能解。三診患者寒濕郁解,予龜甲膠、鹿角膠防陰精耗損。
綜上所述,肝失疏泄是PD的基本病機,繼之因氣機不暢出現(xiàn)食郁、火郁、痰阻、血瘀、濕滯是PD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二者相互為因,導致虛實夾雜,病情復雜,纏綿難愈。中醫(yī)應基于肝主疏泄理論指導,把握辨證精髓,審證求因,恢復肝之疏泄功能,令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不僅可以改善PD的運動癥狀,對非運動癥狀更有顯著作用,從而明顯延緩PD病情,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且不易反復,發(fā)揮中醫(yī)在PD治療中的獨特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