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8
先祖于千百年前便提出“上工救其萌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古籍經典中對于養(yǎng)生防病的記載也數(shù)見不鮮。隨著新時代科技和信息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模式和生存環(huán)境的轉換,亞健康狀態(tài)成為現(xiàn)今社會普遍現(xiàn)象,WHO 估計全球 70% 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1],而大眾對于更高更優(yōu)生活質量的迫切需求,推動著治未病的理念思想與臨床實踐居于日趨重要的低位。徐春甫作為汪機的再傳弟子,私淑李東垣[2],將汪李二家之溫補培元和顧護中州脾胃之思想進行了有機的融合[3]。徐老尊丹溪之“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疾之先”的理念,將養(yǎng)生思想貫穿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調養(yǎng)的全過程。筆者將對徐氏推崇治病防病必須保重脾胃元氣等方面進行論述,若有不正之處,敬請斧正。
“元氣”一詞首見于《難經》,將其認為是生命的原動力[4]。金元之補脾大家李東垣十分重視元氣,并對其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和發(fā)揮,但矛盾的將元氣、胃氣視為同類[5]。后世醫(yī)家徐春甫循李東垣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觀點,在先祖汪機的影響下,形成了溫養(yǎng)氣血、培補元氣為特色的學術思想,成為新安固本培元的中堅力量[6]。他將脾胃與元氣兩詞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了組合,提出了“脾胃元氣”這一組合詞匯,實際上是闡述了后天脾胃在人體脫離母身之后,能稟谷氣化生氣血充養(yǎng)先天元氣的觀點,筆者將其認為是繼承徐老該觀點的羅周彥,并將其論述發(fā)展成“元氣有先后天之分”理論中的后天元氣。
徐春甫私淑李東垣,將李氏“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之論認為是“誠醫(yī)道之大幸也”。在《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脾胃門》中論述道:“春甫研讀東垣諸論,詳明《內經》論百病皆由上中下三焦元氣虛憊及形氣兩虛而變生”,將其發(fā)揮為脾胃不足,則不能上輸而散布精微以充實全身上下,繼而三焦元氣不足,百病而橫生。徐春甫繼承李東垣之脾胃學說,認為五臟六腑皆主于脾胃,“脾主中土,主生萬物,雖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自稱臨床治病之所以有較高的造詣并得到大家的信任便是深諳脾胃元氣之妙,即所謂“超凡脫俗,極登萬仞,探本窮源,深得脾胃元氣之妙,故投之所向,無不如意?!盵7]
徐春甫在《翼醫(yī)通考·醫(yī)道》中論述:“觀今世醫(yī)者多不工于脾胃,只用反治之法攻擊疾病以治其標?!敝肛煯斚箩t(yī)生不明白脾胃的重要性,只懂反治之法。時下追逐名利,勞思傷脾而治病者居多,病之八九都為元氣不足,治諸病以胃氣為先,主虛則客邪不退。在《脾胃門》中指出:“胃氣虛者,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病所自如”,“胃氣實者,雖有病,不攻自愈故中醫(yī)用藥亦嘗效焉,觀夫藜藿野人,嘗病不藥自愈可知”。古云:“治病不查脾胃之實,不足以為太醫(yī)?!蹦壳埃谂R床上治病查脾胃虛實有廣泛的實用性和適用價值[8]。
《五臟別論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中也記載了“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論述了脾胃與五臟六腑之間的聯(lián)系。脾居中央而灌四旁,榮養(yǎng)氣血,徐氏認為脾胃元氣不足,不稟谷氣濡養(yǎng)其他四臟,則其之類可因此而衍生百病,而調和脾胃可安和五臟。《脾胃門》治法中“脾胃為十二經脈之海,脾胃既虛,十二經脈之邪不一而出”以及其中提出的“肝之脾胃病、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腎之脾胃病”都一一強調了脾胃病變可以影響諸臟,故其他四臟的疾病,可以從脾胃調治入手。換而言之,調理脾胃可以安和五臟,治“治脾胃病兼治各經。
自汪機以降,擅用參、術、芪調和營衛(wèi)、溫補脾胃陽氣[9];孫一奎作為汪機的再傳弟子,重以溫補下元,強調脾腎同治,在前者的基礎上益以姜、附培先后天之本、固脾腎元氣并舉并治,創(chuàng)狀元(原)湯和狀元(原)丸;此后以汪機眾多的弟子門生們?yōu)橹黧w的新安溫補培元法蔚然形成[10]。徐春甫作為汪機之徒汪宦之弟子,承先祖之衣缽,從東垣之學,將溫補的思想糅合于調補顧護中州脾胃上,強調“治病不查脾胃,不足以為太醫(yī)”;認為“人之有生,以脾胃為主。脾胃健盛,則恒無病”[11],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于脾胃失健,脾胃健則百病除,其“陽虛則惡寒,用參芪之類,甚或加附子以行參芪之功”便是對于先祖溫補大法的承襲與發(fā)展?!端貑枴ご谭ㄕ撈谄呤罚骸罢龤獯鎯?,邪不可干”強調了正勝而邪無所害,病無由而生。新安溫補培元法意在用人參、黃芪、白術等甘溫益胃之品,養(yǎng)血和營[12],補氣實衛(wèi),補益后天之本脾,滋氣血生化之源,內濡五臟六腑,外資形體官竅;充實先天五臟陰陽之本腎,培補元陰元陽,振奮人體之防御抗病之正氣;從而達到先后之本俱實、形體健碩、筋骨勁強、邪不能害的目的,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醫(yī)自古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作為衡量“上醫(yī)”的標準,也將其認為是醫(yī)學的最高境界。徐春甫在《翼醫(yī)通考·補遺》中陳述:“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謂已病而不治,亦非謂已病不能治。蓋治未病,在謹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則成功者多而受害者少也?!倍遥齑焊Φ闹挝床≌撌呛推⑽赣^相結合、相聯(lián)系的,他認為“人之有生,以脾胃為主。脾胃健盛,則恒無病”,在臨證善溫補脾胃,培補中氣,充養(yǎng)元氣。就養(yǎng)生防病中的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后防復發(fā)展為未病培元、已病保元、愈后復元[13]。
未病先防,即在無疾的健康人或處于疾病和健康的“亞健康”人[14]尚未發(fā)生疾患之前,便對機體采取前瞻性的保護和調養(yǎng),培補元氣,使形體正氣充盛,不為病邪所害。簡而言之,要掌握健康的主動權,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加以調治[15]。
徐氏在《醫(yī)統(tǒng)·凡例》提出來防患于未然的觀點:“論養(yǎng)生導引,誠古人治未病之方。今惟待病而求藥,殊不知善攝生者譬猶曲突徙薪,自無焚燎之患?!痹趯τ邝诎l(fā)衰白的治法上強調“必于四八之年先備滋益之藥,不待于既衰之后用之?!闭J為髭發(fā)黑美須服神仙六子丸補脾資腎,保和氣血。此外,徐氏將大健脾養(yǎng)胃丸推為醫(yī)家之主藥,認為其久服強中,百病不生,有是言:“大健脾養(yǎng)胃丸十二味,大補脾胃虛損,久服元氣充暢,百病消除而益壽”[16]。徐氏承“五臟者皆稟氣于胃”、“百病皆由脾胃而衰”思想,闡發(fā)五臟皆有脾胃之氣、脾胃之病,提出“五臟之脾胃病”,肝、心、肺、腎四臟皆需脾胃的營養(yǎng)濡潤,脾胃病可以影響諸臟,脾胃調和則五臟安和。觀世人“稟氣薄弱,兼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病之十有八九為元氣不足,徐老懼世人因勞倦思慮、惱怒饑飽、酒色濕熱寢以傷脾胃,脾不能運精微之氣,胃失所基,制大健脾養(yǎng)胃丸以健脾保元,防脾胃虛則俱病。
已病防變指在疾病發(fā)生之后,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挫其于輕淺萌芽之時,防微而杜漸,以及防止疾病再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傳變,大致可概括為已病早治與病后防變。[17]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善治者治皮毛”,強調了疾病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徐春甫批評世人“病形未著,不加慎防,直待病勢已著,而后求醫(yī)以治之”,評述張仲景《傷寒論》:“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指出張仲景雖以治外傷為專,但深知脾胃元氣之旨。而徐氏在各科病癥的治療上也注重先調護脾胃而后攻伐[18],在《醫(yī)統(tǒng)·水腫門》對于脾虛不能制水一證以實脾土為本利小便為標,補中行濕要先施,認為“當以參、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用二陳湯加人參、蒼術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敝赋鲋T家治水腫,只知導利小便?!夺t(yī)統(tǒng).肺痿證》論曰:“脈數(shù)虛者,大抵久咳傷肺,元氣漸虛……即成肺痿。治法宜補血、調肺氣、清金。虛者用人參清肺湯之類”。肺病日久逐傷元氣,徐氏深諳此理,虛證治療用人參培補脾胃元氣生金先固本,在論調氣清金之治。其又評述張元素之枳術丸言“白術甘溫補脾胃之元氣,枳實泄心下之痞悶,且白術倍于枳實,是先補其虛,而后化其所傷,不峻利而反增真氣”,諸上例證無不一一證實徐氏先補后攻以防變的思想。
愈后防復,即在病情穩(wěn)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預防疾病復發(fā)及可能造成的后遺癥[19]。
《傷寒論》中有錄:“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該階段為疾病的恢復期,主要特點是脾胃虛弱,氣血虛憊,應稍稍飲食,徐徐恢復脾胃之健運功能,進而扶助正氣,待氣血來復。徐春甫在《脾胃證歌》歸納為:“雜病各隨調理法,要皆以元氣為先”,徐氏在《老老余編》中記載的藥粥方有46 首之多,以“雌雞粥”、藿菜羹、“雞子索餅”等食療方為代表的多個藥餌方,均可用于年老素虛,病后體弱之氣血虛勞,以補虛培元[20]。同時,在疾病穩(wěn)定期,以補土復元為先,《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論曰:“肺喘,喘后肺虛吐痰,均宜用人參、黃芪補之”。此外,徐氏認為張元素就病雖愈但脾胃受損,元氣受傷而將白術改為枳實劑量2 倍之枳術丸猶感不足,認為“白術一味健脾尚不能成功,又加枳實消導,其功益緩”,改原方丸粒為易于消化的“湯滴小丸”,緩復脾胃功能。正如《倦怠嗜臥門》“若是脾胃俱虛,飲食進少,形氣衰弱,常倦怠者,當大補脾胃以滋其化源,而克伐消導之劑則不可輕用輕犯也,久久滋補,脾胃一健,而精神斯足矣,何倦怠之有哉”所言。
徐春甫繼承前人之經驗,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匯一生心血之結晶,提出的“治病不查脾胃之實不足以為太醫(yī)”、“調和脾胃為醫(yī)中之王道”等新的學術觀點,治病防病多建立于溫補脾胃元氣,善用白術、人參和黃芪,而形成的調理脾胃的臨床用藥風格,豐富和完善了脾胃學說,充實了新安醫(yī)學的學術思想。他凝煉畢生精力的培固脾胃元氣——“未病培元”“已病保元”“愈后復元”,于病前、病中亦或是病后階段,不管是在營養(yǎng)和藥物作用來看,都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對于當代養(yǎng)生防病治病方面有著頗為豐厚的臨床指導價值[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