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佳瑋
大三那年,我領了一筆版稅。找租房中介,在大學附近的所在看房子,看中了一處單間,租了。當時房間里,一張棕棚床,一張桌子,兩張椅子,一個衣柜而已。房東走后,我躺在床上看天花板,覺得自己自由了——以前,在家里住,在宿舍住,任是與人關系多好,終究有忌憚。
這之后,天地依然寬廣,但有一處地方,算是自己的了。
開始獨居后,第一個按捺不住的習慣,便是熬夜。以前,每晚總有個定時,需要強制睡覺。獨居之后,無憂無慮,時間倒轉(zhuǎn),經(jīng)常熬夜。那年冬天,長夜孤單,經(jīng)常寫寫字、打打游戲,不覺就天將四五點。
那時寫完字了,不著急睡:冬天凌晨,凄清冷寂得很,睡也睡不著;于是坐著,帶著松軟的倦意看會兒閑書,慢悠悠地等到五點半,穿厚實了出門,摸黑買第一屜大包子,買還燙手的豆?jié){,買煎餅、雞蛋餅、蘿卜絲餅,買菜粥,消消停停吃完,天開始放亮,車水馬龍逐漸響起來?;丶?,在飽而暖和,以及閑散無事的快感中躺下,等晨光慢慢起來,外面開始生機勃勃喧嚷起來的時段,像剛出屜的白饅頭那么松軟、溫暖、活泛的睡意來了,于是舒展地進入夢鄉(xiāng)。
獨居沒兩天,周遭的飲食館子也熟了。偶爾也一時興起,自己做飯吃。開始想得很美,真開始做了,才明白艱難:初次單個進菜場,被叫賣聲惹得前俯后仰,如進迷宮。見了菜肉販們,也說不清自己要什么,期期艾艾,惹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對面大爺大嬸們冷臉以對,就差沒喝令我“腦子理理清再來!”
但自由也意味著麻煩。
過了最初的興奮與新鮮感后,便得處理各色瑣碎事務:自己生病了,得掙扎著去醫(yī)院;房間弄臟了,自己打掃;我倒不是容易寂寞的人,但起居飲食不規(guī)律,多少會影響情緒或身體狀態(tài)。
獨居的人,會習慣給自己找樂子;久而久之,與人交際的能力和欲望,會多少退化——我是在熬夜一段時間、身體和情緒都出了點問題之后,意識到這點的。
從此之后,我開始規(guī)律了下來。
我開始懂得善用周遭的公共資源。圖書館、公園與綠地。不時切換一下環(huán)境,會避免獨居環(huán)境如沼澤吞沒一棵植物般吞噬自己。
我跟超市的阿姨、茶葉店的老板、館子的掌柜們成了朋友。未必多熟,但出來進去,能有個話說。
人是需要有點反饋的。市井之間的社交未必多么高端,但是樸實溫厚。
現(xiàn)在想起來,我租房獨居的那兩年,培養(yǎng)了我后來作為自由撰稿人的一些基本知識。比如:
收拾家里,會讓心情變好;光照與體表溫度,決定你的情緒;培養(yǎng)強化一些不需要社交的愛好,比如閱讀,比如打單機游戲;飲食與睡眠規(guī)律之后,人的生活質(zhì)量會提高許多;自由獨居意味著較少被他人影響,有一定的自由,但濫用自由,身體會懲罰你;最重要的,當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足夠規(guī)律后,理論上,就可以還原到生活最簡潔的姿態(tài)。
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方式,是出售自己的時間與勞作,換取一些生活資料和精神食糧;但一個人獨居時,很容易明白,一個人需要的東西,其實沒那么多。
你付出的許多努力,其實是為了社交,為了精神食糧,為了維持自己的社交地位——而減少社交,這些也就簡單多了。
我并不是鼓勵一個人斷絕社交,不過當你有了獨處的時間,你能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明白自己其實是自由的,只是被某些社交需求牽制了太多時間。
就是因為習慣了這種“不呼朋引伴也無所謂”的生活,所以從上海到巴黎,我都沒覺得有什么文化障礙——出去了是一個城市,回來了,還是過自己的日子。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單身流浪的他鄉(xiāng)游子。但如果已經(jīng)決定獨立了,其實也就無所謂了。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的他鄉(xiāng)游子,容得下那些并不融入當?shù)匚幕部梢院煤蒙钕氯サ娜藗?。如果并不追求“按照某種方式生活”,其實平靜地獨自度日,并不那么難受——做好自己平衡就行。
許多獨居者,其實是主動選擇了獨處——而非無可奈何才獨處。
他們也更有時間去通過閱讀和看電影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出入圖書館、咖啡廳等公共空間的頻次也更高。很多接受獨居觀念的女性,已經(jīng)把自己從瑣碎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來,不僅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且活得很有品質(zhì)。
我和我這類人,并非性格多內(nèi)向,多怕和人打交道,只是很怕麻煩——怕給自己找麻煩,怕給朋友找麻煩。我們貪圖希求的,是樂趣,而非其他。
跟朋友一起吃飯玩兒,我們很開心??匆娕笥验_心,我們也很開心。
但如果這種社交開始沒樂趣了,開始成為彼此的負擔,那就沒必要勉強繼續(xù)了。比如,“哪怕我跟他們在一起相處不開心,但為了各類因素,還是得強裝笑臉”的這類社交關系,我們并不喜歡。
《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庫珀在給霍華德和伯妮婚禮時的祝詞里說:“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p>
這是作為一個喜劇臺詞出現(xiàn)的,但我完全理解這句話。我估計許多人也是如此。
不是我們孤僻或內(nèi)向。只是單純地貪圖簡單清晰的關系,喜歡敞亮的友誼,喜歡更高質(zhì)量的生活。就像22歲時的我,并不是多么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己太能找樂,并不太急著到處找其他人湊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