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王國慶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科,河南 焦作 454950)
膽汁淤積型肝炎是肝炎常見類型,約占黃疸型肝炎的2%~8%,主要是由膽汁形成、分泌及膽汁排泄異常所致肝臟病變,膽汁淤積于肝內(nèi),造成肝臟損傷,影響肝功能[1]。目前,臨床以藥物控制疾病進展為主,門冬氨酸鉀鎂是糖類鹽類、酸堿平衡調節(jié)藥,主要用于肝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治療[2]。多數(shù)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伴發(fā)肝細胞膜酶活性異常,導致膽汁正常分泌遭受破壞,膽汁大量淤積,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治療肝內(nèi)膽汁淤積藥物,其主要成分腺苷蛋氨酸是一種生理活性分子,能有效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受損肝臟組織,恢復肝功能,抑制膽汁淤積。本研究選取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120例,旨在探究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門冬氨酸鉀鎂的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選取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7-06~2019-06收治的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120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60)和對照組(n=60)。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1~78歲,平均(58.98±8.55)歲;病程1~10年,平均(5.74±2.01)年。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0~80歲,平均(59.48±9.01)歲;病程1~10年,平均(5.53±2.20)年。兩組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1 納入標準:符合2015版《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和治療共識》[3]中膽汁淤積型肝炎相關診斷標準,結合CT檢查確診;簽訂研究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其他原因所致肝炎者;近期接受相關治療者;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門冬氨酸鉀鎂等藥物過敏者。
均給予保肝、降酶治療。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門冬氨酸鉀鎂(浙江瑞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65,規(guī)格10mL)治療,靜脈滴注,30mL/次,1次/d,連續(xù)治療4周。上述基礎上觀察組加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10,規(guī)格0.5g)治療,靜脈滴注,1.0g/次,1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2 檢測方法:采集晨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取血清,以酶速率法測定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1)、磷脂轉運蛋白(PLTP)水平,上述檢測所用試劑及試劑盒由南京卡米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兩組臨床療效;(2)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包括血清AST、ALT水平;(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VCAM-1、PLTP水平。
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肝功能指標下降>65%;無效:癥狀、體征及肝功能指標無變化或加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觀察組顯效27例,有效30例,無效3例;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34例,無效11例,觀察組總有效
率95.00%(57/60)較對照組81.67%(49/60)高(χ2=5.175,P=0.023)。
治療前兩組血清ALT、AST水平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ALT、AST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PLTP、sVCAM-1水平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PLTP、sVCAM-1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PLTP、sVCAM-1水平比較
膽汁淤積型肝炎是多種原因所致肝細胞、毛細膽管膽汁分泌功能障礙,造成以膽汁流出阻滯為特征的肝臟綜合征,目前減少肝內(nèi)膽汁淤積、減輕肝細胞損害、保護肝功能、防止肝纖維化是治療的關鍵[4]。
門冬氨酸鉀鎂是近年治療肝炎常用藥物,在肝細胞核酸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能有效修復受損肝細胞,改善肝功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膽汁淤積量[5]。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病情復雜,肝臟內(nèi)膽汁蓄積,通過多途徑加重肝臟損傷,另研究表明,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肝細胞合成功能,恢復肝功能是改善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預后重要途徑[6]。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一種新型保肝利膽藥,通過轉甲基、轉巰基、轉丙氨基發(fā)揮多途徑藥物機制;通過轉甲基作用,進入機體后其可生成大量甲基化磷脂、磷脂酰膽堿,為肝細胞修復提供能量,并可增強細胞膜流動性,刺激酶活性,發(fā)揮助肝細胞再生功能;通過轉巰基作用,其可促進內(nèi)源性還原型谷胱甘肽分泌,拮抗自由基,發(fā)揮抗氧化、抗炎作用,為肝細胞修復與再生提供良好內(nèi)環(huán)境;通過轉丙氨基作用,其可促進多胺類物質、蛋白質與核糖核酸合成,增強RNA聚合酶活性,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功能[7,8]。李干文[9]研究指出,在保肝治療基礎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且總有效率高達92.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81.67%,且血清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相似,證實在門冬氨酸鉀鎂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有助于改善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療效顯著。
PLTP是一種轉運磷脂交換蛋白,主要通過載體介導磷脂穿梭于脂蛋白之間,轉運游離脂多糖、膽固醇等脂質小分子物質,其正常表達,可增強肝臟對高密度脂蛋白攝取清除率,發(fā)揮抑制膽汁酸合成作用[10]。sVCAM-1屬于一類免疫調節(jié)因子,參與肝臟慢性炎癥過程,靈敏反映肝功能損害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血清PLTP、sVCAM-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通過促進肝細胞修復與再生,保護細胞膜,恢復肝臟組織正常運作功能,阻斷膽汁酸合成,改善膽汁酸代謝,減少膽汁蓄積,結合門冬氨酸鉀鎂進一步降低肝功能損害。
綜上所述,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能有效下調血清sVCAM-1、PLTP水平,改善膽汁酸代謝,恢復患者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