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靖,田 銳,滿 琴,段卡麗,曾 余
(1.自貢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四川 自貢 643000;2.自貢市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中心,四川 自貢 643000)
近年來,我國逐步開放二胎政策,高齡孕婦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母嬰保健把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防治放在首要位置[1]。研究表明,染色體異常是新生兒出生缺陷高發(fā)疾病之一[2]。唐氏綜合征是胎兒染色體異常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活產兒中約為1:660~1:1000,唐氏綜合征患兒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顱面異常、智力障礙、身體發(fā)育遲緩等一系列不可逆癥狀,由于患兒生活無法自理,會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精神上和經濟上的雙重打擊[3,4]。因此,在孕期通過產前篩查和診斷的方法,預防唐氏患兒的出生,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對自貢地區(qū)4644例18~23+6周的孕婦,行介入性羊膜腔穿刺,進行羊水細胞遺傳學產前診斷分析,為臨床上唐氏綜合征在自貢地區(qū)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分析2016~2019年在自貢市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中心行羊水細胞遺傳學產前診斷的4644例孕婦,檢查出唐氏綜合征患兒71例,均為單胎,其中產前指征包括:(1)高齡孕婦(年齡≥35歲);(2)超聲檢測胎兒頸項透明層(NT)增厚(NT≥2.5mm)的孕婦;(3)唐氏篩查檢測唐氏綜合征高風險的孕婦;(4)無創(chuàng)DNA檢測唐氏綜合征高風險的孕婦。
在超聲定位下進行羊膜腔穿刺,抽取20mL羊水標本,分別置于兩個無菌離心管中,嚴格按照本實驗室SOP程序進行細胞接種、培養(yǎng)、換液、收獲、滴片、G顯帶、閱片。核型分析參照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2016)標準進行分析診斷。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644例羊水標本中,通過細胞遺傳學產前診斷,檢測出唐氏綜合征患兒71例,占比1.53%,其中男胎46例,女胎25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P=0.157),其中21-三體型占比94.36%,嵌合型占比2.82%,易位型占比2.82%;兩例易位型21-三體胎兒,母親染色體檢測結果分別為羅伯遜易位和易位型21-三體。見表1。
表1 孕婦和胎兒染色體核型占比例
2016年和2019年高齡孕婦發(fā)病率均為2.20%,2017年發(fā)病率為0.97%,2018年發(fā)病率為1.75%,總計2016~2019年共計4644例,其中高齡人數為2276例,總計高齡唐氏39例,占總比的1.71%,見表2。35~39歲孕婦,共計1747例,高齡唐氏26例,發(fā)病率為1.49%;≥40歲以上的孕婦,共計529例,發(fā)病率為2.4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65,P=0.132),見表3。
表2 不同年份高齡孕婦唐氏兒發(fā)病率
表3 不同年齡高齡孕婦唐氏兒發(fā)病率
高齡孕婦中檢出唐氏綜合征患兒29例,占比40.85%;高齡合并NIPT高風險中檢出6例,占比8.45%;NIPT高風險中檢出12例,占比16.90%;唐氏篩查高風險中檢出15例,占比21.13;唐氏篩查合并NIPT高風險中檢出3例,占比4.23%;NT增厚孕婦中檢出3例,占比4.23%;高齡合并NT增厚中檢出2例,占比2.82%;超聲心內結構異常檢出1例,占比1.41%。見表4。
表4 不同產前診斷指征占比率
產前診斷指征NT增厚檢測出高風險119例,經遺傳學產前診斷確診為唐氏患兒5例,檢出率為4.20%;唐氏篩查檢測出唐氏高風險1554例,確診為唐氏患兒18例,檢出率為1.16%;NIPT檢測出唐氏高風險23例,確診為唐氏患兒21例,2例假陽性經診斷為胎盤嵌合體。見表5。
表5 不同產前篩查方法檢出率
經比較,NT增厚比唐氏篩查檢出率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46,P=0.174);NIPT比唐氏篩查檢出率高,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3.043,P=0.000);NIPT比NT增厚檢出率高,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59,P=0.000)。
唐氏綜合征是染色體病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患兒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顱面異常、智力障礙、身體發(fā)育遲緩等一系列不可逆癥狀[3,4],此外,對白血病、阿爾茨海默病、先天性心臟病和甲狀腺等疾病易感性增加[5],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通過產前篩查和診斷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此類患兒的出生。唐氏綜合征分為標準型21 - 三體型、嵌合型21 - 三體和易位型21 - 三體三種,本研究中標準型67例,占比94.36%,與文獻報道一致,此類型占比最高,均為新發(fā)生的,父母核型正常[6];嵌合型2例,占比2.82%,均為新發(fā)生的,父母核型正常,此類型患兒的臨床表型與異常核型所占比例相關,并且對于上述兩型新發(fā)生的21-三體綜合征,再發(fā)風險率為1%~2%[6];易位型2例,占比2.82%,母親均異常,與文獻報道一致,此類型多為家族遺傳而來[7]。因此對于上述三種類型孕婦,再次懷孕時,應行產前診斷。本研究發(fā)現男性患兒多于女性,與文獻報道一致[8]。
2016年1月1日我國全面放開的二胎政策,很多家庭均有生育二胎的需求,這便導致了高齡孕婦的急劇增加。2001年美國的婦產科醫(yī)師協(xié)會曾建議對35歲以上的產婦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9]。從細胞遺傳學角度分析,女性隨著年齡的升高,特別是≥35歲后,卵母細胞質量逐步下降,使得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fā)生錯誤分離的概率明顯提高,這就直接導致了胎兒21-三體綜合征發(fā)生率明顯增高[10]。本研究通過對自貢地區(qū)2016~2019年診斷為唐氏兒的高齡孕婦進行分析,由于二胎政策開放,2016和2017年高齡孕婦生育達到高峰,并且高齡孕婦中35~39歲唐氏兒發(fā)病率約為1/72,≥40歲唐氏兒發(fā)病率約為1/41,發(fā)病率升高,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對高齡孕婦建議行產前診斷。
傳統(tǒng)的產前篩查方法包括血清學唐氏篩查和超聲篩查方法,但這兩種方法陽性預測值均較低,本研究中NT增厚高風險檢出率為4.20%,唐氏篩查高風險檢出率為1.16%,近幾年基因技術飛速發(fā)展,NIPT檢測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研究表明NIPT的產前檢測比傳統(tǒng)篩查方式檢出率更高,假陽性率更低,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可達95%以上,唐氏綜合征高風險與羊水穿刺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11,12]。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所示NIPT高風險的檢出率達91.3%,并且兩例假陽性經胎盤診斷均為胎盤嵌合體,其檢出率明顯高于血清學唐氏篩查和NT篩查,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是任何一項檢測都有其局限性;NIPT成本較高,無法成為主要篩查手段,并且不能篩查開放性神經管缺陷和其他超聲異常。本研究中,在高危因素越多或者年齡越大的孕婦中,靈敏度越高,漏診率越低,其診斷的一致性越理想,因此三種檢測方法相輔相成,聯(lián)合篩查,最大程度降低漏診率,也減少有創(chuàng)診斷給孕婦帶來不必要的風險,避免了非必需的醫(yī)療資源浪費[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