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艾村的觀測數據"/>
李舟鑫, 王 斌, 陳艷霞, 劉忠明, 李 婧
(1.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氣象局, 貴州 興義 562400; 2.貴州省貞豐縣者相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貴州 貞豐 562202)
貞豐縣者相鎮(zhèn)這艾村位于貞豐縣東北部,距貞豐縣城22 km,平均海拔約1 200 m,年平均氣溫約16.5℃,年平均降雨量約1 400 mm,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好,自然生長的食用菌如雞叢、竹蓀、牛肝菌等資源較豐富,但因無成熟規(guī)模產業(yè),貧困村民占比大、村集體經濟薄弱,屬于貞豐縣的一般貧困村。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推進農村產業(yè)革命中,為破解產業(yè)發(fā)展瓶頸,根據其氣候等資源條件適宜大部分可人工種植食用菌生長的實際,通過多方論證,作出了圍繞產業(yè)發(fā)展“八要素”、結合“一縣一業(yè),一鄉(xiāng)一特,一村一品”指導意見,采取“龍頭企業(yè)+村級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由村級合作社整合涉農資金150萬元,利用這艾村光伏發(fā)電站閑置空間,建設鋼架塑料大棚,種植產品附加值高的紅托竹蓀,增加貧困戶和村集體收入。到2020年大棚紅托竹蓀生產面積達2.533 hm2,2020年3月新冠疫情后開始復工種植的紅托竹蓀,經過80 d的精心培育,取得了鮮蓀日產500 kg、總產22 495 kg、單產0.88 kg/m2的成績。紅托竹蓀的生長發(fā)育、產量高低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很大[1-2],現(xiàn)根據對這艾村大棚種植紅托竹蓀的菌床土壤墑情、溫度、濕度變化觀測結果與管理實踐,介紹棚內土壤墑情、溫濕度變化特征與管理方法如下,供大棚種植紅托竹蓀的環(huán)境溫濕度調控管理提供參考。
這艾村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下降,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總體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由表1可見,2017-2019年月平均氣溫低于10℃的月份為當年12月至次年2月,高于20℃的月份為5—9月,且年平均氣溫僅相差0.1℃,年際間差異甚微;2017-2019年各月降雨量和總降雨量雖變異較大,但總體以5—9月為多、達1 000 mm以上。說明這艾村5—9月的自然環(huán)境溫度、降雨量總體均能滿足紅托竹蓀菌絲生成發(fā)展期20~26℃、子實體生成期22~28℃的溫度和濕度60%~70%的要求。但仍存在影響紅托竹蓀適宜生長的溫度、降雨等要素在逐日或逐旬、逐月分配上有較大變異問題,為防止冰雹、大風、暴雨、高溫等自然災害對其損害,故采用大棚種植方式,以調控紅托竹蓀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菌床墑情等,保障其穩(wěn)定生產。
表1 這艾村區(qū)域2017-2019年各月的平均氣溫與降雨量
菌床是孕育紅托竹蓀的載體。菌床墑情是指菌床土壤的濕度情況,即土壤的實際含水量,菌床墑情是否適于紅托竹蓀生長,用菌床土壤的干濕程度來表征。菌棒植入菌床前,確保菌床土壤顆粒在0.2~0.5 cm、土壤濕度在30%左右,濕度過大影響消毒殺菌效果,也不利于后續(xù)的開溝作業(yè)。菌床滅菌消毒、酸堿度調整完成后,將菌床土壤濕度調整到50%左右并保持7~10 d,以便菌床土壤的有機物自然發(fā)酵分解。菌棒植入后,用直徑不大于0.5 cm顆粒土壤覆蓋3~5 cm厚,并將菌床土壤濕度增加到60%~70%。在給菌床土壤增濕時,可在水中加消毒殺菌藥物防菌棒真菌感染等。在紅托竹蓀菌絲生長期,菌床土壤濕度必須控制在60%左右;在紅托竹蓀子實體形成生長期,菌床土壤濕度應控制在65%~70%;采收前,為保證竹蓀成品的完好率,菌床土壤濕度可短時超過70%。生產上,當棚內濕度大于80%時,必須關注菌床土壤濕度。當棚內濕度偏大時,采用通風降濕方式降低菌床土壤濕度。菌床墑情適宜度判斷,如采用取土烘干法測定,每次均需要數小時后才能得出結果,會影響適時調控。生產中,可采用眼觀手探的方式判斷:當菌床表層土壤色發(fā)白并有輕微結塊時,說明土壤濕度已低于50%,應及時補水增濕;當手抓菌床土壤,握緊時能成團、松手時能散開,說明濕度在65%左右,否則超過了70%,應立即排濕。菌床墑情跟棚內溫度、濕度密切相關。棚內溫度升高,會導致土壤水分蒸發(fā),濕度變小;棚內濕度增加,通風降溫時,同樣會引起因蒸發(fā)而導致土壤濕度變小。調控大棚各環(huán)境參數時,要統(tǒng)籌兼顧,將菌床墑情控制在有利于紅托竹蓀生長的范圍內。
紅托竹蓀大棚種植環(huán)境溫度包括棚內溫度和菌床溫度,由于菌床覆土層只有3~5cm厚,菌床溫度可采用棚內溫度來表征。對這艾村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溫度從2020年5月6日菌棒植入菌床開始至紅托竹蓀子實體采收結束的連續(xù)觀測分析結果表明(數據表略),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溫度隨外界氣溫的升高而上升較多,隨外界氣溫的下降而降低較慢;每日溫度如表2示,以8時為低、14時為最高。說明在紅托竹蓀大棚種植的整個周期中,溫度應是主要管理調控對象,而且每日14時應是重點關注時段。
表2 2020年7月8日這艾村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溫度 ℃
紅托竹蓀的溫度管理分3個時期。前期為菌絲發(fā)展期,當菌床溫度低于20℃時菌絲停止生長,當菌床溫度高于28℃時已生長的菌絲可能會被燒死,因此棚內溫度必須控制在20~28℃。中期為竹蛋形成期,此時菌絲已發(fā)展成熟,竹蛋生成的數量將決定竹蓀的產量,竹蛋形成和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2~28℃,溫度過低或過高都將影響竹蛋的生成,因此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2~28℃。后期為竹蓀生長發(fā)育期,竹蛋生成后在適宜的溫度環(huán)境下生長速度加快,雖然溫度高達30℃時也未發(fā)現(xiàn)有燒壞竹蛋現(xiàn)象發(fā)生,但為不影響菌床內的菌絲體和后續(xù)竹蛋的形成,棚內溫度也應控制在28℃以下。棚內溫度的調控,冬季主要采取閉棚增溫方式,夏季主要采取外噴淋、通風降溫的方式。
紅托竹蓀大棚種植環(huán)境濕度同樣包括棚內濕度和菌床濕度,控制棚內濕度的同時要兼顧菌床濕度。在竹蓀生長的整個周期中,濕度與溫度同樣是主要管理調控參數。對這艾村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濕度從2020年5月6日菌棒植入菌床開始至紅托竹蓀子實體采收結束的連續(xù)觀測分析結果表明(數據表略),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濕度隨外界空氣濕度的變化較小,主要隨棚內的水分管理發(fā)生一定變化;每日濕度如表3示,以8時為低、14時為最高,因此14時應是一天中棚內濕度關注的重點。
表3 2020年7月8日這艾村紅托竹蓀種植棚內的濕度 %
在菌絲發(fā)展期,因菌床土壤濕度應大于60%而小于70%,因此棚內相對濕度不應大于70%。在竹蛋形成期,因竹蛋生成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又要確保菌床濕度不超過70%,因而要求管理精細、適時補水。后期,為保證竹蓀開傘的完好率,棚內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0%左右,當濕度過低時竹蛋內蛋液粘稠度高,竹蓀出蛋時竹蓀頂蓋與蛋殼不能完全分離,導致竹蓀主體菌桿被拉斷,使菌裙與蓀體脫離,成品率降低。當相對濕度高于80%時竹蛋會發(fā)生霉變病害(圖1)。
圖1 菌桿被拉斷與霉變狀
對棚內濕度的調控主要采取通風降濕和噴淋增濕方式進行。采用內噴淋增濕的,噴淋用水應用三氯異氰脲酸(強氯精)5 000倍液消毒殺菌。同時,在噴淋增濕前,應測試菌床土壤pH值,如菌床土壤pH值小于5,不宜用三氯異氰脲酸消毒水噴淋,以防噴淋三氯異氰脲酸消毒水后使菌床土壤的pH值小于5而影響紅托竹蓀生長。
紅托竹蓀喜溫喜濕而又不耐高溫高濕,而棚內溫度與濕度又相互關聯(lián),調控溫度參數的同時兼顧濕度,調控濕度參數時還要兼顧菌床土壤的酸堿度,如何在矛盾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是種植效益高低的關鍵。因此,生產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措施精準調節(jié)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以達到高效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