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以下稱“‘七一講話”)中,強調“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厚重的黨史情懷。作為黨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厚植黨史情懷,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厚植黨史情懷,必須增強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堅定自信和無比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經(jīng)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奮斗,我們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的優(yōu)異答卷。
回望歷史,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無數(shù)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許多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感到迷茫之時,中國共產黨人卻對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始終滿懷希望和自信。1935年8月,方志敏就義之前慷慨陳詞:“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p>
100年來,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多少像夏明翰、陳樹湘那樣的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多少像李四光、錢學森那樣的愛國科學家,甘愿放棄國外富足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參加建設;多少像黃詩燕、方旋那樣的共產黨員夙興夜寐,用青春、熱血和生命為百姓開辟幸福新天地。2021年,方志敏的女兒方梅與父親隔空“對話”,告慰父親:“您筆下‘可愛的中國,我替您看見了,而且比您想象的還要好。”翻開史冊,不乏繁華的歷史,不乏驕人的盛世,但沒有哪個時代、哪個國家,能像今天的中國這樣,致力于“一個不少”的全面福祉,在如此廣闊的領域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壯舉!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歷史也正在證明,一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jīng)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一定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康莊大道上,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斷前進?;厥字袊伯a黨100年的光輝歷史,我們無比自豪;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信心百倍。
厚植黨史情懷,必須從中國共產黨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智慧和前行力量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v觀中國共產黨百年風雨歷程,每逢重大歷史轉折,我們黨總是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jīng)驗、尋找啟迪。1942年開始的延安整風,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正確地總結了建黨以來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jīng)驗教訓,對于統(tǒng)一全黨思想、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高度重視對黨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親自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強調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作了思想動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作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
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充滿苦難輝煌的奮斗史,凝結著迎難而上的勇毅、化危為機的智慧,也見證了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氣、崇高之志。比如,1927年國民黨叛變大革命后,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有31萬多人,共產黨員人數(shù)銳減到1萬多人,很多人認定共產黨將徹底失敗,但事實是我們黨迅即召開八七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掀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新篇章。又比如,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遭受了巨大損失。在此危急關頭,我們黨召開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立100年來,在應對各種艱難險阻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無數(shù)優(yōu)秀共產黨人用優(yōu)良作風、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展現(xiàn)了偉大人格力量。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已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我們要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這種智慧和力量,提振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精氣神。
厚植黨史情懷,必須涵養(yǎng)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和辯證眼光
所謂歷史思維,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視野和發(fā)展規(guī)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的科學思維。我們黨歷來是十分注重歷史思維、善于以歷史眼光思考分析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毛澤東在大革命失敗之后的艱難時期,仍然自信地預言中國革命高潮就像“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中國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鄧小平確定“三步走”的戰(zhàn)略,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表。習近平總書記從正反兩方面歷史經(jīng)驗教訓來總結、分析、判斷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在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主題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引起億萬中華兒女的強烈共鳴。
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歷史的研究學習與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養(yǎng)成了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終身受用”。2019年1月22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歷史思維”列為領導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種思維能力之一,要求“提高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不斷積累經(jīng)驗、增長才干”。
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的能力。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需要尊重歷史事實。尊重歷史事實,就是要承認歷史的客觀性、規(guī)律性、整體性、復雜性和曲折性,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剪裁,更不能文過飾非、虛構臆造,要對歷史懷有敬畏之心。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就是要厘清我們“從哪兒來”,理順我們“往哪兒去”,總結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積累經(jīng)驗,增長才干,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斗爭中運用規(guī)律,謀好大局,謀好長遠,謀好未來。涵養(yǎng)歷史思維和眼光、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不是為了裝門面、賣弄學問,而是為了學以致用,更好地把握當下。廣大黨員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矢志不渝做好當前每項工作,答好時代答卷。
厚植黨史情懷,必須強化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知認同和各族人民的精神相依
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100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偉大成就,強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越要發(fā)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yōu)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把備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而歷史認同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歷史承載著培養(yǎng)和強化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歷史認同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乃至國家認同的基礎與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币屩腥A兒女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得來的,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100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從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fā)展中得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xiàn)實基礎。
回望歷史,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認同,不斷使備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我們就一定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乘風破浪前行,勝利抵達光輝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