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瑩 安利利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近年來,出國留學潮涌動,不斷壯大的海外中國留學生群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居世界第一,達33.97萬人,占全球總數的14%。[1]中國連續(xù)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fā),身處異國的中國留學生經歷了中國疫情爆發(fā)的被歧視期、國外疫情爆發(fā)的危險期、回國困難重重的焦慮期等,個別留學生的不當言論、對國家政策的片面解讀,加之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的報道,將這一群體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富二代”“兩面人”“千里投毒”等字眼一定程度上異化、污名著中國留學生的媒介形象。公共媒體與自媒體共同記錄著“疫情”這一全球化事件。留學生不僅被動地由公共媒體宣傳報道,還主動地利用以Vlog(video log,視頻日志)為代表的自媒體進行形象的自我建構。他們通過自媒體傳達的內容反映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也映射著海外華人對中國、所在國和世界的認知與看法。
“媒介形象”理論植根于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假說,[2]認為傳播媒介對現實環(huán)境并不是客觀真實再現,而是通過對信息和事件選擇、加工之后在人和環(huán)境之間楔入的虛擬環(huán)境,[3]人們主要通過媒介再現的形象去認知現實。媒介形象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大眾傳播媒介自身的形象,即媒介的形象;二是人或事物通過媒介傳播再現的形象,即在媒介上的形象。宣寶劍將其概括為“傳播者媒介形象”與“被傳播者媒介形象”。[4]本文所研究的媒介形象屬于第二層面,是指留學生群體利用自媒體主動塑造并由媒介傳播的形象。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海外留學生媒介形象建構的主要方式是大眾傳媒的報道。相關研究均圍繞國內外報紙雜志、網絡媒體報道中建構的留學生媒介形象。但是,經由大眾傳媒建構的媒介形象多強調他者的視角和價值判斷,被傳播者自己往往處于邊緣的“失語”狀態(tài)。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社交媒體的普及為被傳播者提供了超越自身界限的有效途徑,他們獲得了在自媒體平臺自由言說的空間與權利,可以解構大眾傳媒制造的刻板印象,重塑自我媒介形象,[5]自我建構的媒介形象具有主動性、及時性、表演性等特點。研究海外中國留學生Vlog中自我建構的媒介形象,正好可以彌補媒體他者建構的被動性和片面性。
本文運用約書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的“媒介情境論”,該理論受到歐文?戈夫曼“擬劇理論”和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深刻影響。戈夫曼將單一的環(huán)境劃分為“前臺”和“后臺”?!扒芭_行為”是一種理想化、正式化、符合社會情境規(guī)范要求的表演;而后臺則是限制他人進入、不易被外人看到的部分,“后臺行為”更加隱秘化和日?;M瑫r,梅羅維茨汲取了麥克?盧漢的觀點,認為電子媒介使得社會場景與地理空間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被瓦解,場景變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信息流動模式,即信息系統(tǒng)。[6]在混合場景中,前后臺界限不再明顯,產生“中區(qū)”,觀眾可以同時看到部分前臺和后臺區(qū)域,在混合場景中出現的新行為即為“中區(qū)行為”。相反地,當媒介使得社會分離成不同的信息系統(tǒng)時,從場景的分離中產生的兩類新行為被稱為“深后區(qū)行為”和“前前區(qū)行為”。[7]
Vlog使得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場景與網絡傳播場景相融合,所形成的“中區(qū)行為”不僅消除了前后臺邊界,還成為了前后臺行為并行展示的一種操作路徑,它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前臺行為,又具有生活化、私人化的后臺特點,弱化了以往前后臺行為的極端差異性。創(chuàng)作者可以適當暴露私人生活到前臺來完成社會角色建構,觀眾自以為對創(chuàng)作者十分了解,但創(chuàng)作者鏡頭外真實的生活被隱藏得更深,展現出來的形象經過精心設計,實際上創(chuàng)作者生活場景和觀眾觀看場景更加分離,前后臺演變?yōu)椤扒扒皡^(qū)”和“深后區(qū)”。Vlog同時造成了場景的融合和分離。留學生通過Vlog有取舍地將自己暴露在外,控制了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傳遞,通過前前區(qū)的塑造、中區(qū)的暴露、深后區(qū)的影響形成了自我意識極強的媒介形象。
Vlog拍攝者多以第一人稱視角出鏡,將日常生活拍攝下來,通過剪輯、配樂、增加字幕等整合成一段視頻并分享出去,Vlog比短視頻更加個性化、生活化、真實化。Vlog于2012年出現在Youtube,之后海外中國留學生開始拍攝Vlog,并最早將其引入中國。2018年國內明星進駐Vlog,歐陽娜娜的留學Vlog將留學生與藝人雙重身份的生活展現給大眾,使得Vlog受到大眾的關注。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對于Vlog十分看重,積極出臺扶持方案。2020年疫情期間,Vlog再次迎來一波小爆發(fā),各大媒體發(fā)布的“戰(zhàn)疫Vlog”“兩會Vlog”“康輝Vlog”,還有全民加入的宅家Vlog,將暫停的生活投射到了網上。作為年輕用戶活躍的網絡社區(qū),嗶哩嗶哩(B站)是Vlog在國內發(fā)展的重要平臺之一,Vlog數量多、播放量大,年輕用戶眾多且主體意識突出,是青年學生的重要媒介應用平臺。在B站上傳原創(chuàng)或者轉載視頻的用戶統(tǒng)稱為“up主”,即上傳者。拍攝Vlog并在B站上發(fā)布已在年輕人中間形成一股潮流,疫情期間,更是有很多留學生加入B站up主的行列。
本文以疫情期間即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7月23日半年間,B站“創(chuàng)作激勵計劃”下海外中國留學生拍攝的疫情相關Vlog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有代表性的視頻文本透視海外中國留學生自我建構的媒介形象?!皠?chuàng)作激勵計劃”要求up主擁有1萬粉絲或10萬累計播放量,在此基礎上篩選出身份是海外中國留學生,且持續(xù)生產與疫情主題有關視頻的up主,初篩出23位up主。進一步根據留學國家、疫情視頻數量、播放量進行篩選,選出了5位在他國留學的up主(元兒jasmine,留學英國,粉絲數6.7萬;惠子子醬,留學美國,粉絲數6.5萬;學長安迪,留學俄羅斯,粉絲數5.4萬;韓國快樂留學生小蔡,留學韓國,粉絲數2.6萬;阿欒LUAN_xy,留學意大利,粉絲數6711),粉絲數量由幾千至幾萬不等,視頻播放量均大于50萬,其中,除“元兒jasmine”外的4位均獲得B站的vlog領域優(yōu)質up主認證,而“元兒jasmine”“學長安迪”“阿欒LUAN_xy”的疫情視頻也被國內主流媒體轉發(fā)。
筆者詳細觀看了5位up主的Vlog,剔除與疫情不相關的內容,共獲88個樣本。運用媒介情境理論分析視頻內容、標題、主題、點贊、彈幕等。前前區(qū)從創(chuàng)作者在平臺設置的內容即標題、標簽、封面圖入手,利用ROST量化內容分析軟件完成標題和標簽的高頻詞統(tǒng)計,再進一步對文本和圖片內容進行解讀;中區(qū)從視頻內容入手,分析前臺后置和后臺前傾兩種情況,從客觀角度歸納總結其中呈現的媒介形象。在深后區(qū)部分采取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通過B站和微博賬號后臺私信,結合視頻內容詢問其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和Vlog拍攝的看法和感受,并研究之前的相關采訪報道,以完整真實地描繪海外中國留學生自我構建的媒介形象,還原疫情期間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心路歷程。
視頻標題和封面圖是成功吸引觀眾點擊的鑰匙,創(chuàng)作者在發(fā)布視頻前選擇的標簽決定了頻道歸屬并影響推薦權重。
1. 標題:立場鮮明的“網言網語”直抒個人所感
88個視頻樣本的標題口語化特點明顯,且常使用第一人稱,直接抒發(fā)個人感情:如《隔離點志愿者的第一天/我去做志愿者啦》等,從自身經歷的小切口引入對國家政策、全球疫情大事件的討論,親身接觸的視角增強說服力。體現年輕人個性的“網言網語”運用頻率高,如“跑反毒圈”“×××了解一下”“翻車”等名梗符合年輕人使用網絡的習慣,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激發(fā)觀眾觀看、表達的欲望。特殊符號的應用則賦予了標題強烈的情感,樣本標題中感嘆號出現高達28次,問號出現24次。聯(lián)合、重復使用標點符號來制造懸念,渲染了視頻的新奇性、重要性,激發(fā)了觀眾的求知欲。創(chuàng)作者多用反問來表達對國外防疫措施的不理解、不認同,如《元兒的留學日記/英國疫情/沒人戴口罩??》;用感嘆號來增加情感張力,直白肯定地表達對祖國的關心和感謝,如《感動!國家千里給小留學生發(fā)健康包啦!》。88個樣本標題還運用數字來表示時間、確診人數,強調視頻內容的記憶點和重點。如“韓國快樂留學生小蔡”的“韓國記錄”系列標題里韓國確診人數不斷增加,從破千到兩千、五千、八千……數字的累積加重了疫情的緊迫感。搭配上關于視頻內容的概括,渲染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疫情中四面楚歌的情況,數字的應用也反映出海外中國留學生對于疫情持續(xù)的關注,以疫情發(fā)展作為視頻主線。
2. 封面圖:突出自我經歷,設置懸念吸引眼球
信息碎片化時代,圖片蘊含的信息比文字更易引起注意。個性獨特的封面不僅能生動地呈現視頻主題,還能制造懸念吸引用戶注意力,隨手定格的一幀畫面展現了整個片子最精華的主旨。88個樣本的封面圖在基本元素應用上基本一致,主要由花字、照片、動畫貼紙組成。經統(tǒng)計,有66個封面出現了創(chuàng)作者照片,而其所處的狀態(tài)分為三類:多數人沒有經歷過的焦點時刻;對疫情相關議題的表態(tài);異國街頭的客觀記錄。既有融合在這場疫情之中的親身感悟,又有脫離于人群之外的冷靜客觀,突出疫情大環(huán)境下此時此刻“我在經歷”“我在記錄”“我在感受”的自我狀態(tài)。這些具有張力的關鍵畫面表現出海外中國留學生關注現實,也重視自己。由于標題字數有限,創(chuàng)作者也會在封面圖上以放大加粗的花字提醒視頻的主要內容。封面圖多為色彩繁復的照片,花字則以熒光色系和白色來突出重點、吸引眼球。封面圖里的花字內容更加夸張直接,如“逃離俄羅斯”“留學生一年沒見過的它”,標題里再解釋為“回國經驗分享”“逛吃計劃”,雖然這樣夸張的表達可以吸引到一定的關注,但近似于“標題黨”的行為也可能誤導觀眾,消耗信任度。
3. 詞頻統(tǒng)計:高度關注所在國疫情走向,日常分享透視積極樂觀心態(tài)
針對樣本的標題和標簽進行詞頻統(tǒng)計共獲得430個組詞,選取排名前50的高頻詞組進行分析??梢钥闯觯瑒?chuàng)作者十分突出留學生的主體身份,“留學生”“留學”這類詞語出現在每個標簽或標題中,并通過“意大利”“韓國”“海外”等突出自己對海外疫情的了解。由于Vlog真實性和記錄性的要求,“生活”“記錄”“日?!边@些詞在樣本Vlog的標簽和標題中經常出現,“隔離”“暴發(fā)”“確診”等也是疫情相關的重要高頻詞。樣本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所在國疫情態(tài)勢、隔離生活日常、疫情留學經驗分享和特殊經歷記錄(回國歷程、健康包開箱、志愿者工作等)。當然,也不乏“加油”“美食”“旅游”等側面表現留學生心態(tài)的詞組??傮w來看,海外中國留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情勢下,呈現出關心身邊疫情、配合防疫工作、保持樂觀心態(tài)、富有責任擔當的媒介形象。
海外中國留學生在前前區(qū)采用了吸引力和親切感并行的方式:突出Vlog中的異域風格,強調疫情中的留學生身份和各種獨特經歷,直白地表達焦慮、驚訝、感動等情緒,特意放大可以引人注意的元素。在前前區(qū)將自己塑造成較為弱勢又積極向上的形象:無法左右疫情現狀和防疫政策,在生活、學習、回國等方面都面臨困難,但保持積極向上、苦中做樂的生活態(tài)度,感恩和自豪于祖國的幫助。
作為展現生活、分享觀點的平臺,Vlog將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暴露在公眾視線下。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設置標題、封面等在“前前區(qū)”塑造一個理想化、正式化的自己,但由于觀眾對真實和日常的期待,他們也無法避免個人生活和部分隱私的讓渡。通過觀看和研究海外中國留學生Vlog,發(fā)現前區(qū)行為的后置和后區(qū)行為的前傾是實現中區(qū)行為的主要方式。
1. 后區(qū)行為前傾
私人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呈現。Vlog本身貫徹真實主義,魅力就在于創(chuàng)作者主動推向前臺的不為人知的私人生活。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私人情境更加徹底地融入公共情境。與以往外出、旅行不同,宅家隔離的大塊空閑,讓買菜做飯、理發(fā)健身等日常慣例都成為Vlog的主要內容;海外留學生對生活進行特寫,在反復的日常中過出新意,不斷輸出生活靈感和技巧給觀眾。他們像對朋友家人那樣對著鏡頭介紹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囤積的食物、防護用品,流行的單品,精心打扮的造型。如尼古拉?米爾佐夫所說:“這就是視覺文化,它不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8]看似平淡如水的Vlog其實給觀眾提供了直觀快捷的信息輸入途徑。海外中國留學生在Vlog中擁有全方位生活技能,不管年齡如何,都能妥善照顧自己、關心他人,并且善于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樂趣。但海外中國留學生疫情期間的Vlog在主題上高度同質化,且很多情況下無法有效區(qū)分可公開信息與隱私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中國留學生隱私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缺乏。
毫不掩飾的情感表達捕獲共鳴。在疫情中人們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通過Vlog產生情感共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己身處“孤島”的恐懼與未知?!霸獌簀asmine”因《留學生曲線回國/上海入境/上海隔離/感動感動》受到廣泛關注,視頻中大量內容為匆匆拍下的照片,通過配音串聯(lián)起來,僅看影像并不符合一般高質量Vlog的標準,但是引起觀眾巨大反響的是創(chuàng)作者誠摯的真情流露,在視頻中她抽泣著說:“真的覺得我是一個中國人很驕傲,國家真的太好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報效國家!”在網絡上充斥著個別留學生的出格言論和巨嬰行為的新聞以及網友“祖國建設你不來,千里投毒你最快”的無端批評時,創(chuàng)作者直接的情感抒發(fā)讓人們了解海外留學生面臨的境況和內心真實感受。除了內心想法以外,社會交往也是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在Vlog中,與創(chuàng)作者交流頻繁的住家、室友經常出鏡。對于某一內容不甚了解時,他們也會邀請有相關經驗的國內外朋友接受采訪,從不同的文化背景與視角進行解答,Vlog中還會出現遠隔千里的家人的關心,與朋友家人相處時,創(chuàng)作者往往處于最輕松真實的狀態(tài)。不同的情緒宣泄讓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形象鮮活立體,仿佛是身邊的一個普通朋友。
2.前區(qū)行為后置
贊助推廣走向后臺并高度生活化。十幾歲人的文化是貨真價實和粗制濫造的矛盾混合體;它是青年人自我表現的場所,也是商業(yè)文化提供者水清草肥的大牧場。[9]海外中國留學生正值青春、時尚前衛(wèi)、有較好的語言基礎和豐富的生活經歷,這些都成為商業(yè)合作推廣的優(yōu)勢。彩妝、護膚品、教育類等品牌會借助其Vlog進行高度沉浸式、情感化的營銷?!盎葑幼俞u”是一名留美高中生,粉絲主要為年齡相仿或有留學意愿的學生,她記錄隔離生活的一支Vlog就和外語學習軟件“italki”合作,通過每天學英語的巧妙故事和畫面串聯(lián),展示了軟件的使用方法,穿插著“這個app在國外很流行”“我一般都是這么選”等評價暗示粉絲。Vlog廣告將這種傳統(tǒng)的前臺表演,后置融入日常生活和疫情相關的主題中,運用個人經驗來推廣,使得觀眾更容易接受。但創(chuàng)作者在合作時難以避免資本的入侵和異化,站在中央塔臺監(jiān)測他們的不僅僅是觀眾,還有品牌商。要讓雙方都滿意自己的推廣,就要更適應產品調性,讓廣告更生活化,突出自己的“熟悉”,甚至為了推廣而編造經歷和感受。
在中區(qū)解構正式的前臺行為。創(chuàng)作者不僅在私人領域生活,也會在公共領域活動,Vlog的拍攝將私人情境與公共情境都投射到了電子屏幕上。疫情中海外中國留學生記錄下最主要的公共情境就是外出采購。在這個過程里對外界的細致觀察會讓他們發(fā)現很多問題并產生內心波動,但他們多以旁觀者的態(tài)度進行日常交流,后期制作時,再用配音解讀:包括對不配合防疫的吐槽、對當地疫情改善的欣喜、對歧視行為的不滿,可以看出留學生群體時刻保持著對周圍環(huán)境的敏感,又普遍隱忍緘默的形象。在國外疫情升級、國家封閉的情況下,很多媒體邀請留學生連線直播分享國外情況?!皩W長安迪”曾被澎湃新聞和鳳凰全球連線邀請直播,“阿欒LUAN_xy”被央視新聞邀請直播,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之作為Vlog創(chuàng)作的素材。與直播時的嚴肅正式不同,回到熟悉的Vlog領域中,創(chuàng)作者更加如魚得水,將自己在更大、更公開的舞臺上的表現放到Vlog中解讀,將不能在陌生的公共情境中說的話在Vlog里表達出來,無疑是將Vlog視作更后臺化、私人化的領域。在公眾領域的海外中國留學生是理性克制的,但是,脫去正式場合下嚴肅的外衣,不難看到他們既輕松活潑又敏感細膩的面貌。通過中區(qū)展演,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媒介形象更加全面立體:在生活上自立有趣,思想上愛國感恩、關心他人,情緒上敏感細致、冷靜客觀。
隨著Vlog創(chuàng)作的增多,前前區(qū)和中區(qū)囊括的行為不斷擴張,深后區(qū)有限的空間被擠壓。Vlog中模糊的分界線會導致觀眾將中區(qū)誤認成創(chuàng)作者真實生活的全部,深后區(qū)的存在往往被忽視,但真正隱蔽的深后區(qū)才是Vlog創(chuàng)作的動因。
1.核心因素:自我情感表達與價值追求
在社會交往的行為中,人們普遍傾向于獲得他人的關心關注和贊同幫助。海外中國留學生在疫情下,面臨著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孤獨?!霸趪?,可以聊疫情的人非常少,我心里很憋悶,看了太多信息卻沒法表達感想。”(元兒jasmine)“更大的情緒變化來自每日的新聞,拍攝只不過是一種表達手段而已。”(學長安迪)他人的不了解和避讓,遠隔千里的焦慮和擔憂,孤身漂泊的無聊和不安,在拍攝的前期他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情緒需要抒發(fā)。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大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表達空間,5位up主之前已有豐富的Vlog制作經驗,并且大部分還有新媒體的專業(yè)背景?!耙驗樵诜且咔闀r期我的拍攝都與自身生活相關,生活是我的創(chuàng)作來源,碰巧疫情來了就順便記錄下這個。”(學長安迪)他們抓住疫情這個契機,運用自身的能力以Vlog的形式將觀察記錄信息化,傳達給大眾進而體現自身價值,并且試圖還原“疫情下真實的留學生的狀態(tài)”。在評論、彈幕中他們的看法基本都得到了正面呼應,情緒的宣泄也得到理解,彌補了個人價值判定的不確定性,獲得了情感認同?!爱斘铱吹接腥艘驗槲彝瑯舆x擇了做志愿者,看到有人同樣更加愛國, 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不同了?!保ㄔ獌簀asmine)
2.內容因素:時刻變化的疫情形勢及防疫情況
形象是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協(xié)商的過程。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爆發(fā)、持久影響是海外中國留學生創(chuàng)作相關Vlog的主要社會背景,很多創(chuàng)作者自稱為“被疫情逼出來的up主”。因為各個國家的疫情發(fā)展階段不同,創(chuàng)作者可能經歷或聽說過國內的抗疫做法,面對國外疫情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準備,于是在Vlog里經常能聽到對當地抗疫政策的評價?!绊n國的疫情發(fā)展狀況似曾相識,club繼續(xù)營業(yè)可能會帶來危險?!保n國快樂留學生小蔡)結果與其擔心一致,首爾疫情果然因club而嚴重反彈,這樣的“神預言”和“精準吐槽”其實是留學生們冷靜分析后的經驗之談。
結合Vlog發(fā)布時間的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由于時間和距離等原因,中國疫情暴發(fā)初期并沒有成為主要創(chuàng)作內容。在中期疫情全球蔓延、暴發(fā)的3—5月,他們對疫情的關注度直線上升。疫情相關Vlog集中在這3個月發(fā)布,并且由于抗疫政策等原因相同內容扎堆出現,比如健康包開箱、囤糧展示、是否回國等在大多數海外留學生3月、4月的Vlog里都有出現。隨著疫情常態(tài)化,對疫情的關注度也迅速下降,產生一種疫情已經過去太久了的錯覺。
3.動力因素:粉絲的期待與互動
Vlog需經觀眾的介入才能實現從文本到作品的轉變。而觀眾是否愿意介入,取決于文本設計是否能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10]創(chuàng)作者會時刻關注播放量、點贊數,關心自己是不是“糊了”,在作品和留言里積極與粉絲互動,滿足他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要求?!俺舜吒?,還有視頻質量的困擾。開始擔心粉絲把新出的視頻和以前做對比,擔心大家會不會喜歡。”(阿欒LUAN_xy)
由于海外中國留學生的身份,粉絲在觀看Vlog時除了獲取信息、滿足對另一種生活的虛擬在場感之外,更有對“家人朋友”的關心?!癇站的每一條留言都特別暖心,像個大家庭,評論區(qū)大家都相互依偎。”(學長安迪)尤其在疫情嚴重的情況下,這種關心體現在創(chuàng)作和安全兩個方面,“事業(yè)型”粉絲會對Vlog的標題、內容及發(fā)布方式提出建議,幫視頻“引流”。“我的回國視頻先發(fā)的是B站,因為B站上認識我的人不多,微博上大多是熟人不好意思,結果B站熱評第一條就是讓我一定要發(fā)抖音、微博,我才發(fā)了微博,后來被大家轉發(fā)關注?!保ㄔ獌簀asmine)“生命粉”則時刻提醒創(chuàng)作者戴口罩、囤食物,在彈幕刷屏“回來吧”支持留學生回家。留學生因為好奇心或視頻素材做出前往人多密集地點、防護不到位等“越軌行為”時,粉絲也會不客氣地指出“迷惑行為”“實力作死”“快回去,不會因為沒素材就取關的”,等等,對其進行規(guī)勸。一些建議也會在之后的視頻中被創(chuàng)作者采納或解釋。
4.保障因素:官方支持及平臺引導
在社交媒體的自我鏡像表達中,自我權力受到政治經濟力量的規(guī)訓,后者逐漸使用一種柔和、協(xié)商的方式以便于被人們接受。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的心理起伏大,易被恐慌、焦慮的負面情緒綁架,遭受信息疫情等次生災害,長此以往十分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青年一代屬于可塑性很強又事關民族未來的群體,他們主要活躍在互聯(lián)網,所以網絡和青年必然是確保政治安全的重要陣地。[11]疫情發(fā)生后,國家和人民的形象都受到了影響,海外中國留學生在網絡上發(fā)布的正面積極言論和真實抗疫經歷被鼓勵和宣傳,有助于恢復公民理性,避免負面情緒、主觀臆測和陰謀論的擴散。
各視頻平臺在抗疫政策號召和人們對疫情的高關注度引導下,也紛紛推出抗疫專題,B站就單獨設立了“抗擊肺炎”頻道,其中“海外up直拍”給留學生發(fā)聲的渠道,“海外抗疫日記”“抗擊肺炎大作戰(zhàn)”等專題活動也通過獎勵鼓勵人們積極地記錄疫情下的日子。簡單的參加方式讓很多創(chuàng)作者將作品投入相應賽道或直接根據要求拍攝,在自我鏡像表達的同時也主動參與了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建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經由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海外中國留學生,通過Vlog等方式向世界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希望展示出疫情下真實的中國留學生狀態(tài)。
留學生遠赴他國求學,本就因環(huán)境和文化等差異,面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的來勢洶洶更使風險加劇,海外中國留學生剛迎來國內疫情的好轉,放下對家人的掛念,又要應對所在地區(qū)日漸嚴峻的疫情。國外抗疫政策之遵守,如“無病者不戴口罩”“集體免疫”等要求,使得留學生在不帶口罩患病和戴口罩受歧視之間糾結,難以抉擇。形單影只的留學生時刻掛心當地疫情的變化、不斷更新數據,但面對大規(guī)模集聚、不配合防疫和他人異樣眼光時,大多只能沉默忍耐,通過重復剪輯播放、配音吐槽的方式來表示擔憂。Vlog中留學生們會相互采訪交流,這讓很多在國外被排擠、歸國被誤解的故事不斷流傳,幾乎每個人都會陷入回國與留守的迷茫中。長期的情緒壓抑,使得留學生在感受到來自國內的關心和物資援助時,無一例外在Vlog中表達了感動、幸福和驕傲。
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生活節(jié)奏,獨自在外的留學生的生活也牽動了多方擔憂。但是Vlog顯示,海外留學生其實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在疫情之下他們囤積了充足的生活物資、防疫物品,掌握基本的做飯、理發(fā)、種菜等生活技能。他們還會努力發(fā)掘多種生活方式,如:一人分飾兩角,自制“精分小劇場”;金句頻出點評熱點事件;只用外語記錄一天生活,等等,以此來調節(jié)情緒、苦中作樂,不讓隔離宅家的無聊麻木自己,并且對疫情結束后的日子充滿希望,傳遞了獨立自主、積極有趣的精神。但大部分留學生處于年輕化、低齡化階段,相關的風險意識和隱私意識薄弱。在Vlog中拍攝個人生活環(huán)境和進行廣告植入,往往難以控制對私人生活的入侵和暴露,甚至因此引來網絡上別有用心的負面評價。
海外中國留學生在涉及疫情防控、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相關信息時更加訴諸理性、訴諸事實,表現出對于官方數據和科學防疫空前的關注,并且結合自己的經驗冷靜分析當地疫情情況,做出預判和評價,在面對一些疫情或者留學生相關的消息時,也會追根溯源找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就算是面對外國人不友善的目光,也能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但Vlog也反映出海外中國留學生有時行為魯莽,如因為當地要求和防止歧視,疫情初期出門不戴口罩;出于好奇心或者素材需求,在疫情嚴重時期點外賣,在自身防御不足的情況下前往人多密集的地區(qū),這些都反映出其自控能力不足且抱有僥幸心理。
此次疫情中海外中國留學生呈現出強烈的愛家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國內疫情時期他們就關注新聞,為武漢加油,疫情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引起他們心情的波動;在海外疫情時,他們又自豪和感恩于祖國的援助;知恩圖報投身抗疫志愿者行動。他們抓住機會記錄疫情下的生活,利用網絡積極發(fā)聲,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時代記憶,展現出海外中國留學生積極的參與感與高度的使命感,就像“惠子子醬”所寫:希望自己的記錄像“安妮日記”一樣成為時代的見證。而在疫情平穩(wěn)、熱度消散之后,他們也回到了記錄日常生活的普通學生狀態(tài)。在全球疫情這樣的大災大難面前絕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已經成長為自立自強、具有個人理性、愛國感恩、具有責任感的“中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