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朗 孫鑫鑫 曹尚美 欽東裕
肝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點。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腹脹、食欲減退、肝區(qū)疼痛等,嚴重者會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腎衰竭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另外,由于肝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診斷時常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成為臨床上治療肝癌的常用方法,但是術后常存在乏力、食欲不振、生活質量差等情況[2]。中醫(yī)認為[3],肝癌是由于邪毒內侵、正氣虧虛,使得臟腑氣血虧虛,聚集于肝臟造成的。同時我院自擬益肝抑瘤方具有疏肝健脾、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的功效。鑒于此,本文為了探討益肝抑瘤方聯(lián)合TACE對肝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隨機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診治的52例肝癌患者進行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52例肝癌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手術組和聯(lián)合組。手術組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38~62歲,平均年齡(50.28±10.28)歲。聯(lián)合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38~63歲,平均年齡(50.30±10.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版)》中肝癌診斷標準[4],均有典型肝癌影像學表現(xiàn),結合甲胎蛋白(AFP)或肝穿刺病理確診為肝癌患者。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預計生存期≥3個月;不能手術切除或拒絕手術切除者;符合行TACE術治療的手術指征;知情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意識不清,不能夠與醫(yī)護人員正常溝通者;對本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者;合并呼吸、循環(huán)或其他系統(tǒng)嚴重基礎疾病者;治療前1個月內行放化療或其他抗腫瘤治療。
1.4 治療方法 手術組患者應用TACE治療。首先經皮股動脈利用Seldinger法進行穿刺插管,選擇性插管分別至腹腔干及腸系膜上動脈,然后注射造影劑,插管腫瘤供血動脈,經導管注射約50 mg的表柔比星,約75 mg順鉑。最后用碘化油結合明膠海綿進行栓塞,間隔5周治療1次,術后給予保肝等常規(guī)方式進行治療。
聯(lián)合組在手術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益肝抑瘤方進行治療。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 g,鱉甲20 g,茯苓、黨參、半夏、當歸、白芍、海藻、昆布各15 g,陳皮、丹皮各12 g,白術、柴胡、炙甘草、郁金、桃仁、川芎各10 g,土鱉蟲6 g。腹痛者加元胡12 g;發(fā)熱者加生石膏20 g、黃芩10 g;黃疸者加茵陳12 g,生大黃6~9 g,梔子10 g;惡心嘔吐者加黃連、吳茱萸10 g;用水煎至200 mL,早晚各服用100 mL,共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jù)mRECIST實體瘤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療效進行判定,其中所有病灶消失,且維持1個月以上判定為完全緩解(CR);病灶直徑縮小≥30%,且維持1個月以上判定為部分緩解(PR);病灶直徑縮?。?0%,或增加<20%,且維持1個月以上判定為疾病穩(wěn)定(SD);病灶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判定為疾病進展(PD)。其中客觀緩解率=(CR+PR)/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②中醫(yī)證候積分[5]: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區(qū)疼痛、腹脹、乏力、納差等癥狀進行評分,0分為無、1分為輕、2分為中、3分為重。③生存率: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1年,統(tǒng)計生存率。④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損害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2.0對本文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的客觀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80.77%和92.31%,手術組為53.85%和88.46%,兩組客觀緩解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疾病控制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肝區(qū)疼痛、腹脹、乏力、納差等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下降,聯(lián)合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腹脹 乏力 納差例數(shù) 肝區(qū)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手術組 2.28±0.58 1.46±0.40* 2.31±0.61 1.51±0.46* 2.22±0.54 1.38±0.38*聯(lián)合組 2.30±0.59 0.95±0.24* 2.33±0.62 1.02±0.33* 2.34±0.55 0.92±0.23*t值 0.123 5.575 0.117 4.413 0.794 5.281 26 2.15±0.50 1.32±0.35*26 2.16±0.51 0.81±0.21*0.071 6.371 P值 0.902 <0.001 0.907 <0.001 0.431 <0.001 0.943 <0.001
2.3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隨訪1年后,聯(lián)合組的生存率為96.15%(25/26),明顯高于手術組的73.08%(19/2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隨訪1年后的生存曲線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和手術組的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如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肝癌是原發(fā)于肝臟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僅次于肺癌,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臨床上治療肝癌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常應用TACE進行治療,雖然能夠控制患者的腫瘤發(fā)展,但是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常受到影響[6]。
隨著中醫(yī)治療手段的普及,各種中醫(yī)療法得到廣泛應用。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7-8],肝癌應屬于“黃疸”“臌脹”“瘕”“脅痛”“肝積”等的范疇,病機特點總屬本虛標實,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濕熱、火毒相互搏結,日久形成腫塊,本虛以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為主。故中醫(yī)采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疏肝健脾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益肝抑瘤方中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解毒、抗腫瘤的作用;半枝蓮能發(fā)揮抗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黨參、茯苓、白術、陳皮、炙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柴胡、白芍、郁金起疏肝理氣解郁的作用;桃仁、丹皮、當歸、川芎、土鱉蟲、半夏、鱉甲起活血化瘀,理氣散結的作用,多藥共奏疏肝健脾、益氣補腎、活血化瘀、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的功效[9-10]?,F(xiàn)代醫(yī)學理論分析[11],益肝抑瘤方能夠促進消化功能健全運作,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臟代謝,起到抑制腫瘤、消炎止痛的作用[12]。故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的客觀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80.77%和92.31%,手術組為53.85%和88.46%,兩組在客觀緩解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肝區(qū)疼痛、腹脹、乏力、納差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另外,肝癌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具有臨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故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的生存率為96.15%(25/26),明顯高于手術組的73.08%(19/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聯(lián)合組和手術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益肝抑瘤方聯(lián)合TACE治療肝癌患者在安全性上優(yōu)于手術組。
綜上所述,應用益肝抑瘤方聯(lián)合TACE治療肝癌患者效果顯著,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存率,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