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姓氏文化很重要,但如果影響到當下的快樂生活,美滿愛情,幸福家庭,那就得打個問號,舍本逐末,沒得必要。
和本家兄弟小聚,我們都是蘇中地區(qū)一個鎮(zhèn)一個村的,相識多年。聊起輩分時,我們之間的親切突然變得尷尬,因為我長他一輩。
他的外曾祖父與我的祖父本家同輩,都是“寶”字輩。外曾祖父育有一兒一女,兒子不幸早夭,女兒也就是他的祖母,只好留在家里。他的祖父本是鄰村丁家人,因成親落戶周家,并改姓為周,主動或是被動,難以查考。按照鄉(xiāng)村慣例,他的父親以及他和他的兒女,都應該姓丁的??纯聪g同座的另一位本家侄子,他本應姓陳,而他的母親是周家獨女,于是父親入贅上門,他便跟著母姓,其實是外祖父的姓。后來出生的弟弟隨了父姓,也算“扯平”。
姓氏背后有故事
姓氏里,有中國人的遺傳密碼、遷徙路徑。子女一般從父姓,而且中國人一般“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不過,見到的人多了,姓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身份證上的那個姓,有時其實不是“一般”的,背后有故事,甚至有事故,這輩子沒有,上上輩子也可能有。
兒子在南京讀高中時,班上有位小阮同學。一次,我遇見他的父親,想當然稱呼他父親:“老阮?!睂Ψ叫χ鴵u頭:“我是老李?!蔽乙詾樾∪钜欢ǜ四赣H姓,又想當然以為他媽媽姓阮,一問,人家姓姜。頓時,錯亂了。小阮解釋,他爸爸是跟著祖母姓的,到他這里又改過來,跟隨祖父姓,算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了。
老同事仲兄,此姓當?shù)夭欢嘁?。一次他主動解密,他祖上本來姓穆,因為爺爺賭博輸光家產,被人家逼債,最后改成債主的姓才告一段落。這個有著痛苦記憶的姓,常常提醒我的老同事千萬不能上賭桌,改姓,畢竟是太傷自尊的一件事。但是換個角度看,改姓,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件事。
不可以再改過來嗎?過去的戶籍政策可能很難通融。媒體上曾有報道,烏魯木齊市民茍先生,因為姓茍,工作、生活遇到很多煩惱。小學時被同學起的外號“汪汪”,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入職后,每每自我介紹“我姓茍”。對方都要再問一遍:“姓什么?”為了不讓女兒“重蹈覆轍”,他試圖將女兒改回“敬”姓。此前,他的陜西老家遠房親戚集體申請改姓為“敬”?!捌垺焙汀熬础庇惺裁搓P聯(lián)?據姓氏學研究專家研究,早在南朝梁時,權臣侯景曾建立漢朝,因為“敬”姓與他的名字同音,需要避諱,便去掉反文旁改姓“茍”。
中國人講文明,初次見面常常劈頭一問:貴姓?禮貌的回答是:免貴姓某?!懊赓F”,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和別人平等相對。不過,據說歷史上有三個姓不需說“免貴”:張姓;所在朝代皇帝的姓氏;孔姓。同鄉(xiāng)好友小張,并不稀罕他的“貴姓”,他認為人千萬不能忘本。他爺爺姓臧,到了他爸爸那輩,伯伯叔叔開始姓張。小張梳理家史,疑惑了:那些外地的同宗親戚怎么都姓臧?追問父親,他才發(fā)現(xiàn),可能父輩最初報戶口或是人口普查時,工作人員不知道“弓長張”之外,還有一個相對冷僻的“臧”姓,想當然地寫成了“張”。小張表示不服,輪到他的大寶、二寶報戶口時,一一都給糾正過來。由此,我一直懷疑本村本組村民中的“開”姓,是不是從百家姓里的“亓”演變過來的?畢竟,百家姓里沒有“開”這個姓。而鄉(xiāng)人會不會因為不認“亓”字,便信口念了“開”?難說。
“冠姓權”的“前世今生”
前些日子,微博上“冠姓權”的話題熱鬧過一陣。年輕的朋友們網上來聚會,吵得很是厲害。一名女性網友發(fā)博稱,丈夫和自己在“孩子跟哪一方姓”這一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憤然和丈夫離婚。一“博”激起千層浪:有網民說,不看重冠姓權是女人無奈的自覺,但真說跟誰姓不重要的女人,或蠢或壞;有網民覺得,“孩子跟誰姓”只是一種形式,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父母傳宗接代的工具;有網民認為,女性的“冠姓權”是來源于男女平等,而不是來源于孩子是女人生的所以屬于女人,至于孩子究竟姓什么,父母兩個人自己商量,同時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即使孩子隨你姓,也不代表孩子屬于你。
孩子到底應該跟誰姓?網民十分好學,列出一堆資料:母系社會,女子往往沒有固定的丈夫,她所生出的子女并不知道親生父親是誰,只依靠母親的撫養(yǎng)成長。姓最早是跟隨母親的,許多古代的姓都帶有女字旁,如姜、姒、姚、姬、媧、婢、妊、妃、贏等。后來進入父系社會,原有的部落分化成許多新部落,新部落之間以示區(qū)別,在原有姓的后面取了氏,一個姓可以有多個氏,比如贏姓分為黃、秦、趙等氏,戰(zhàn)國以后,姓氏逐漸合一。父系氏族社會中,男性的財產權和社會地位高于女性,他們掌握一切事務話語權和支配權,子女自然而然開始跟隨父姓,直至演變?yōu)閭鞒星甑膫鹘y(tǒng)習俗。
爭名奪“姓”有必要嗎
如今,面對生活現(xiàn)實,了解身邊姓氏故事之后,人們又有了一大疑惑:跟誰姓,姓什么,爭名奪“姓”有必要嗎?你現(xiàn)在所看到的那些姓,背后可能都是一波三折、一波N折。見到同姓本家,人們習慣性地套一句近乎:哦,三百年前是一家。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自作多情了,你確定100年前你的祖輩姓啥?100年前他的祖輩姓啥?太多不確定因素。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長輩,一定有和你有關的一組“樹狀”人群,都攜帶著相同的DNA。追根溯源,甚至可以倒查到人類最初的一兩位先人,他們也必然和你、和我、和我們有關。所以,你我不同姓,也是同根源。
跟誰姓?姓什么?姓氏文化可能事關權利平等、主體地位、文化傳承乃至疾病分布,太重要了。不過,它不應是單選題,而應該被設計成雙選題、多選題,甚至自由命題。如果非要說一不二,想想幾代前、看看幾代后,是你可以左右的嗎?姓氏文化很重要,但如果影響到當下的快樂生活,美滿愛情,幸福家庭,那就得打個問號,舍本逐末,沒得必要。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