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林建華 宋 璐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深圳市坪山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臨床上,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發(fā)生多由血液中物質在動脈或靜脈內的凝積,使部分血管發(fā)生阻塞,引起血液高凝狀態(tài),從而導致VTE發(fā)生,其中主要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1-2]。骨科大手術[3]包括人工全髖置換(THA)、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TKA)及髖部骨折手術(HFS),因手術及其他導致VTE高危因素使圍手術期易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癥,而產生致死性的肺栓塞。因此,需要臨床醫(yī)師早診斷、早預防,達到有效改善骨科大手術患者臨床結局[4]。
1.1 一般資料 選取符合納入標準患者60例,按接診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0~88歲,平均(62.35±16.26)歲,病程為3~90 d,平均(16.38±4.21)d;觀察組年齡22~90歲,平均(63.05±15.98)歲,病程2~85 d,平均(18.26±3.45)d,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實用骨科學》[5],并經 X 線、CT 等檢查確診,且需行骨科大手術。骨科大手術包括人工全髖置換(THA)、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TKA)及髖部骨折手術(HFS)。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3]診斷標準;②年齡、性別、身高、體重不限;③Caprini評分屬高危,VTE風險分度為高風險。④對研究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術前確診為VTE者;②下肢腫脹或皮膚有損傷;③出血風險評估有出血傾向的;④對某些中藥具有過敏史者;⑤拒絕參與本次研究。
1.5 方法 根據(jù)《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3]的VTE預防要求:對照組術后第1天行基礎預防+物理預防+藥物預防。其中:①基礎預防包括肢體活動鍛煉、康復等;②物理預防采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③藥物預防為兩組均術后 12 h 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腹壁皮下注射,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預防基礎上加用祛瘀消腫合劑進行中藥外敷治療,祛瘀消腫合劑為院內協(xié)定方,由血府逐瘀湯加減而成,方劑組成:芒硝 30 g,大血藤30 g,川牛膝 30 g,桑枝 20 g,黃柏15 g,伸筋草15 g,紅花10 g,骨碎補30 g,醋三棱15 g,牡丹皮30 g,當歸15 g,川芎15 g,燀桃仁15 g,赤芍30 g,地龍15 g,醋莪術15 g,青皮15 g。水煎外洗,1劑/d,分早晚兩次外敷,共 7 d 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術后第1天,術后7天測定兩組患者D-二聚體、人血栓前體蛋白(TpP)。所有納入患者于試驗節(jié)點當天由護理人員抽取空腹靜脈血 3 mL 送檢,檢測纖溶指標D-二聚體、人血栓前體蛋白(TpP)。
1.7 療效判定 參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6-7]:①發(fā)病急驟,患肢脹痛或劇痛,小腿腓腸肌壓痛陽性;②患肢廣泛性腫脹;甚至局部皮溫升高,小腿周徑變化差值(>1 cm);③超聲檢查指標可明確診斷,判斷DVT發(fā)生情況,評估靜脈血栓栓塞癥發(fā)生率。
2.1 兩組圍術期D-二聚體濃度比較 由表1可知,兩組均在術后第1天D-二聚體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天D-二聚體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觀察組術后第7天D-二聚體與術前相比略有降低,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仍明顯高于術前水平,差異具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圍術期D-二聚體濃度比較
2.2 兩組圍術期TpP濃度比較 由表2可知,兩組術后第1天TpP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天兩組TpP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觀察組TpP與術前相比降低,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TpP仍較術前高,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圍術期TpP濃度比較
兩組術前TpP濃度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第7天觀察組TpP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骨科大手術后VTE發(fā)生率比較 由表3可知,對照組VTE發(fā)生6例(20%),觀察組VTE發(fā)生4例(13.3%),兩組術后VTE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骨科大手術后VTE發(fā)生率的比較 /例
經典Virchow理論認為,靜脈血栓的誘發(fā)因素主要為靜脈血流瘀滯、血管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三角理論[8],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兩個主要因素[9]。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一般都會存在血管壁、血管內膜或機體組織一定程度的損傷,從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導致VTE的形成[10]。研究[13]表明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多因素導致靜脈血流減慢或滯緩,其中包括麻醉因素、手術時間、術中機體制動、術后臥床等[11]。這些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間接導致凝血系統(tǒng)激活,而使患者凝血與抗凝系統(tǒng)紊亂,導致VTE的發(fā)生[12]。DVT是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常見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致死性肺栓塞,危及生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因此,骨科大手術患者應充分權衡血栓風險和出血風險利弊,合理選用抗凝藥物[14]。對于出血風險高的患者,只有當預防血栓的獲益高于出血風險,才可以考慮抗凝藥物使用[15]。低分子肝素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可顯著降低骨科大手術患者DVT發(fā)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風險[16]。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脈痹”“股腫”“瘀血流注”等范疇。瘀阻是骨科大手術圍手術期發(fā)生VTE的根本,治療主要以“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為原則[17]。祛瘀消腫合劑選用血府逐瘀湯進行加減,藥理研究[18]表明,活血化瘀中藥通過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含量,改善血液“濃、黏、凝、聚”狀態(tài);本研究從靜脈血栓栓塞早評估、早預防,達到早診斷、早防治目的。常規(guī)防治方案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外敷治療,定期復查纖溶指標D-二聚體[19]、人血栓前體蛋白[20],定期測量小腿周徑,監(jiān)測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通過監(jiān)測患者相關指標,分析中藥外敷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臨床效果,提高中醫(yī)藥在骨科大手術圍手術期VTE防治作用[21-22]。
本研究認為VTE防治主要是加強防治意識及某些干預措施:第一,促進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VTE評估,加強術前及術后VTE宣教工作;第二,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采取不同預防措施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主要包括物理預防、藥物預防及中醫(yī)中藥防治。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預防骨科大手術圍手術期VTE臨床療效較為顯著,改善了血液高凝狀態(tài),小腿周徑變化及下肢疼痛癥狀明顯降低,從而降低VTE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