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冠英 伍柏堅 和海龍 羅燕玉 鄭榮波 黃曉丹
廣州王老吉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名優(yōu)中成藥與涼茶企業(y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450
保濟口服液是源于嶺南特色藥-保濟丸的改劑型品種,由廣藿香、化橘紅、蒼術、厚樸等16味中藥組成,具有解表、祛濕、和中功效,在臨床上主治外感風寒兼夾濕夾滯證[1],癥見發(fā)熱頭痛、腹痛吐瀉、噎食噯酸、惡心嘔吐、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舟車暈浪等。既往研究顯示,保濟口服液對胃腸道疾病(包括秋季腹瀉[2-3]、輪狀病毒腸炎[4]、急性胃腸炎[5])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其可能與抑制腸推進、調節(jié)胃液分泌和止瀉作用有關[6]。然而,國內外至今尚無關于保濟口服液治療感冒(風寒夾濕夾滯證)的臨床報道。為此,本研究重點關注保濟口服液治療感冒(風寒夾濕夾滯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旨在為其臨床安全應用提供科學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 來自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組長單位)、廣州市中醫(yī)院、廣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和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四家醫(yī)院符合感冒(風寒夾濕夾滯證)門診患者共237例,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法,分為對照組77例和試驗組160例。既往治療:對照組4例,試驗組11例;合并用藥:對照組1例,試驗組無。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既往治療和合并用藥等情況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辨證標準 感冒屬風寒夾濕夾滯證的中醫(yī)辯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和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中醫(yī)內科學》[8]制定。臨床辨證依據: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惡寒發(fā)熱、頭暈、頭痛、肢體酸痛、胸脘滿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或有噯氣反酸、腹痛不適、大便不調、舌淡胖或淡紅、苔白、脈弦緊或弦滑。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感冒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9]制訂臨床診斷依據:有感冒流行接觸史;局部癥狀以噴嚏、鼻塞、流涕、有時咳嗽、咽痛、聲嘶、流淚為主,全身癥狀如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頭痛頭暈、四肢腰背酸痛可有或不明顯;白細胞計數正?;蚱汀?/p>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感冒屬風寒夾濕夾滯證的中醫(yī)辨證標準及西醫(yī)感冒的診斷標準者;年齡18~65歲;病程在48 h以內。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中醫(yī)辨證標準及西醫(yī)診斷標準者;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嚴重脫水、酸中毒、休克等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已使用過其他治療藥物者;治療不合作者;研究者認為不宜進行臨床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試驗組:保濟口服液(國藥準字Z44020582,廣州王老吉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每次20 mL,每日3次。療程為3 d。
對照組:藿香正氣口服液(國藥準字Z50020409,太極集團,藥物組成:蒼術、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口服,每次 20 mL,每日3次。療程為3 d。
觀察期間不得加用與本藥療效相似的中西治療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若因病情需要而加用其他治療措施時必須如實記錄所用藥物的藥名、用藥量、用藥時間等。
1.6 觀察指標
1.6.1 癥狀積分 觀察癥狀包括: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暈、頭痛、肢體酸痛、胸脘滿悶、惡心嘔吐、飲食減少、噯氣反酸、脘腹疼痛、大便稀溏,并根據癥狀的輕重程度分為輕(1分,I級)、中(2分,II級)、重度(3分,III級)[7]。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癥狀分級量化表
續(xù)表2 表2 癥狀分級量化表
1.6.2 安全性 ①一般體格項目檢查;②血、尿、大便常規(guī);③心電圖,肝(ALT)、腎功能(BUN、Cr)檢查。
1.7 療效評定標準
1.7.1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 ①臨床痊愈:服藥3 d以內,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服藥3 d以內,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③有效:服藥3 d以內,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④無效:服藥3 d以內,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7]。
治療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后積分×100%;痊愈率=臨床痊愈例數/總例數×100%;愈顯率=(臨床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7.2 單一癥狀改善 判定標準改善:用藥3 d后癥狀較治療前至少降低1個級別;未改善:用藥3 d后癥狀較治療前加重或未變化。緩解率=改善例數/總例數×100 %。
2.1 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痊愈率40.00 %,顯效率47.50 %,有效率11.25 %,無效率1.25 %,愈顯率87.50%;對照組痊愈率19.48%,顯效率50.65%,有效率25.97%,無效率3.90%,愈顯率70.13%。兩組間痊愈率、愈顯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Radit分析顯示,兩組間中醫(yī)證候臨床療效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癥狀總積分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3 d后兩組的癥狀總積分均顯著降低(P<0.01)。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用藥后癥狀總積分顯著降低(P<0.01);試驗組用藥前后癥狀總積分下降幅度明顯增加(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
2.3 單一癥狀改善比較 兩組治療后發(fā)熱、惡寒、鼻塞等癥狀改善程度明顯改善(P<0.01)。除試驗組的咽痛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外(P<0.01),其余癥狀改善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后癥狀改善比較
2.4 安全性評價 試驗組用藥后有7例RBC和Hb超出正常值范圍,3例PLT稍高于正常值,4例WBC超出正常值范圍;對照組用藥后有3例RBC和Hb超出正常值范圍,2例PLT稍高于正常值,2例WBC低于正常值,經判斷均無臨床意義。全部病例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感冒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10],起病較急,四時皆有,冬春兩季為好發(fā)季節(jié)。中醫(yī)學認為,感冒是感受觸冒六淫或時行之邪,侵襲肺衛(wèi),以致衛(wèi)表不和,肺失宣肅,出現(xiàn)頭痛、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噴嚏、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疾病,以風寒和風熱居多。風寒外感兼夾濕夾滯證是指風、寒和(或)濕邪氣通過皮毛、口鼻侵襲人體,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則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出汗異常、鼻塞、流涕、噴嚏等呼吸道癥狀;而其中又兼濕邪為患,風寒濕邪由表入里或直接累及脾胃、大腸,導致脾失健運,運化失司,胃失和降,升降失常,大腸傳導失司,清濁不分,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則出現(xiàn)惡心嘔吐、噯氣吞酸、少食納呆、痞悶腹脹、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此病病位在肺、脾、胃腸,既有風寒表證,又有寒濕內停之證,治宜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目前而言,西醫(yī)對感冒風寒夾濕夾滯證尚無特異性藥物,某些治療方法雖可以控制癥狀,但是并未起到緩解作用;而中醫(yī)在治療此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療效顯著且優(yōu)勢獨特。
保濟口服液是源于嶺南特色藥-保濟丸改變劑型而制成的品種,由鉤藤、薄荷、蒺藜、白芷、木香、廣東神曲、菊花、廣藿香、蒼術、茯苓、厚樸、化橘紅、天花粉、薏苡仁、葛根、稻芽等16味中藥組成。方中廣藿香辛散解表,芳香化濕兼能止嘔;蒼術、白芷祛風散寒,燥濕健脾;化橘紅、厚樸燥濕除滿,理氣寬中,共為主藥。合以菊花、白蒺藜、薄荷解表散邪,清利頭目;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淡利濕;神曲、稻芽醒脾健胃,消食和中;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葛根發(fā)表散邪,升清止瀉;天花粉生津以滋陰液;另配鉤藤以防脾虛肝旺而生風之兆,以上共為佐使藥;諸藥配伍,共奏解表散寒、健脾祛濕、和中消滯功效,從而使表邪解、濕濁化、腸胃和、食滯消。
為驗證本品是否對風寒外感兼夾濕夾滯病證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本研究重點考察保濟口服液治療感冒(風寒夾濕夾滯證)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并選擇同樣以臨床上治療感冒屬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的藿香正氣口服液作為陽性對照藥。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的臨床痊愈率、愈顯率明顯提高(P<0.05);另外,從痊愈至無效的臨床療效分布來看,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保濟口服液對風寒感冒兼夾濕夾滯病證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藿香正氣口服液。進一步對癥狀改善分析顯示,試驗組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暈、頭痛、肢體酸痛、胸脘滿悶、惡心嘔吐、飲食減少、噯氣反酸、脘腹疼痛、大便稀溏癥狀均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癥狀總積分明顯降低(P<0.05),尤其是對咽痛癥狀改善明顯(P<0.05),提示保濟口服液較藿香正氣口服液相比在癥狀緩解方面有良好的療效。此外,在安全性評價方面,本次研究試驗組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觀測指標也未發(fā)生有臨床意義的改變。
綜上所述,對風寒夾濕夾滯證型感冒采用保濟口服液治療,臨床療效確切,癥狀改善明顯,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且無不良反應,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