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
內容摘要:陳望道先生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領域多有建樹?!蹲魑姆ㄖv義》集中表達了陳望道先生的寫作教學觀,詳細、全面地論述了文章的寫作技法。本文在分析《作文法講義》寫作背景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作文法講義》所蘊含的寫作思想,探討其當代價值,以期對現在語文作文教學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陳望道 語文教育 《作文法講義》
陳望道(1891-1977),浙江義烏人,或許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停留在墨汁的味道,但他作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對我國的教育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千千萬萬的學子都或多或少享受著他的研究成果。他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并在哲學、美學、倫理學等領域取得了高成就,也是語文改革的組織者和實踐者,為促進我國語言學的現代化、標準化、科學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陳望道:語文教育與文學研究
1.學術視野廣、學術作品豐
陳望道先生的學術視野非常開闊。當時普遍的社會思想還是較為封閉落后,而陳望道先生就早在1915年毅然前往日本,抱著求同存異的心態(tài)學習研究日本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在東洋大學,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等知名院校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跡,并對日本較為先進的文學,哲學和法學都深有研究。[1]在此期間,他還認真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總是相通的,陳望道在1919年學成回國后,學術研究興趣愈發(fā)濃郁,除之前學習的學科外,更是對寫作學、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新聞學、美學等多個方面都頗有造詣、深有心得。此外,陳望道先生的學術作品也十分豐厚。他所著作品,除影響很大的《作文法講義》、《美學概論》、《因明學》、《修辭學發(fā)凡》、《文法簡論》等外,還有《陳望道語言學論文集》、《戀愛、婚姻、女權:陳望道婦女問題論集》。[2]此外,陳望道的期刊論文更是高達近270篇,主要發(fā)表在《新青年》、《民國日報》、《太白》、《光明日報》等38個期刊上。
2.積極的教育改革者
回國后,陳望道先生失望的發(fā)現國內社會形式動蕩,大部分青年對自己、對國家沒有一個積極的認知,還在處于囫圇吞棗的階段。于是他便毅然決然,積極得參與到教育改革中。1934年,越發(fā)越多的文學大拿和優(yōu)質青年發(fā)現了社會的困境,“文言復興運動”也猶然而起。陳望道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并沒有舊社會文人的那種“各掃門前雪”的心態(tài),積極號召友人,發(fā)起了一度掀起熱潮的“大眾語運動”,同時創(chuàng)辦《太白》半月刊擴大影響力,讓更多人加入其中。陳望道通過撰寫多篇文章來向大眾宣傳大眾語,提倡使用新標點、新文法、新修辭,強調白話文的生活實用性,并且主張建立“大眾語”和“大眾語文學”。1938年,陳望道又組織和領導了上海的語文運動。前后發(fā)表多篇論文來探討拉丁化新文字的理論和改革試驗,同時還編制了《拉丁化漢字拼音表》。[3]新中國在1949年成立之后,陳望道先生被國家委以重任,致力于我國的文字改革和普通話推行事務,讓更多人可能更好更快更直接的學習知識,為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現代漢語的標準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3.創(chuàng)新的教育研究者
陳望道先生的研究思路較為超前,這可能也和他早期的留學經歷有關。相較于同時期其他學者,陳望道非常強調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造性,認為文學的靈魂就在于創(chuàng)造,提倡“文學重在創(chuàng)造”。當時陳望道先生也拿下了諸多“第一”。其中著名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本中文譯本就出于陳望道先生之手;《作文法講義》也是我國第一部白話文作文專著;而《美學概論》更是我國最早研究形式美學的專著之一;《因明學》則是我國首部使用白話文所著的相關作品;《修辭學發(fā)凡》更是直接跳過舊言論,提出新的修辭理論,言前人所未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科學規(guī)范性的修辭學體系,奠定了現代修辭法的基礎。此外,除了高深的科學研究成果之外,陳望道先生也極為“接地氣”,在教育教學的第一前線揮灑汗水和熱情。自1919年留學回國,陳望道就在多個城市、諸多名校先后任職,桃李滿天下。其中便包括上海大學、復旦大學、中華藝術大學等諸多學習。
二.陳望道與《作文法講義》
《作文法講義》是陳望道在上海所著的首部書,也是系統地向青年學生傳授作文寫法的第一本專著。1920年9月,陳望道受友人邀請,到復旦大學國文部開始任教。為了更好地教學,陳望道寫了《作文法講義》一書,同時刊登于《民國日報》副刊上。該書前前后后連載了將近五個月的時間,1922年,由民智書局正式出版。
(一)《作文法講義》的寫作背景
1.自身素養(yǎng)
任何作品的誕生都與作者自身的素養(yǎng)密不可分。首先,陳望道先生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他雖然出身于一個農村家庭,但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時便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要求陳望道學習國文、數學、外語、理化等。此后,陳望道又留學日本。在日本,他不僅系統學習了社會科學更是對自然科學也頗感興趣。這為陳望道積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識,也為他寫作提供了知識來源。其次,陳望道先生擁有嚴謹的治學理念。陳望道寫文章,總是在文章寫好之后反復查看、修改,直到自己滿意才會發(fā)表。他的《作文法講義》就是這樣被修改出來的。陳望道嚴謹的治學理念為其寫作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2.國內環(huán)境
20世紀20年代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激烈碰撞的時代。這一時期,西方流傳入國內的專業(yè)術語、專業(yè)理念對我國現代寫作理論的發(fā)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加速了以文言八股為主的傳統寫作學理論的瓦解。但是,新的寫作文體還尚未形成。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fā)展為現代語文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學習內容和工具,為現代語文教學指明了價值方向。陳望道深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他強烈反對八股文,極力主張使用白話文。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中建構了一種與傳統寫作理論截然不同的現代寫作理論。
3.國外理論
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外國思想對陳望道的學術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是馬克思主義。陳望道在日本求學時第一次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此后,陳望道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應用于《作文法講義》。其次,杜威的實用主義學說也給陳望道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1920年代,杜威的實用主義在中國掀起了狂潮,陳望道的寫作思想也受到了深遠的影響。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中的許多觀點都帶有實用主義的影子。
(二)《作文法講義》的寫作思想
陳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講義》最早是在《民國日報》的副刊上連載的,于1922年由民智書局正式出版。陳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講義》中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寫作理念,科學地論述了文章的構造、體制和美質。
1.真實的寫作態(tài)度
陳望道先生在第一章“導言”明確提出自己的寫作態(tài)度——真實。真實的作文態(tài)度是寫作的基礎。陳望道主張在寫作時,必須確保在意思和文字上保持真實的態(tài)度,反對作文中的“技巧主義”和“情緒主義”。所謂“技巧主義”是指寫作時刻意地過分加工所描繪的事物;“情緒主義”是指寫作要求以符合事實的寫作為好,不能只逞自己之興致而為,它和寫詩是不一樣的。寫作必須力求真實,就是要力求吻合事像。所以應該反對“雕琢”“涂飾”“鋪張”“空泛”。
2.遣詞造句的重視
寫作首先要從選詞造句開始。第二章實際是個總綱,說明陳望道先生要在本書解決的問題:文章的構造是由詞、句和段組成;文章的體制則是指文章的劃分,包括五種文體;文章的美質就是告訴寫作者什么樣的文章是美的。作文要重點考察詞語的選擇和段落的安排。為了保持文章的文質就要重點研究段、句和詞。于是,陳望道先生在第三章研究了選詞,這里顯示了他的立場,他提出要辨別詞的可用和不可用。對于兩類詞要“避去”:不純粹的詞和不精確的詞。“不純粹的詞”主要是指“死語”和“濫造語”之類的詞。例如“四書”“五經”中一些詞或者一些文言中流行的詞屬于“死語”。這個觀點和胡適完全一樣,也是五四時代一批新文學倡導者的共同立場。過分西方化的外來語和小說中強行創(chuàng)造的詞語就屬于“濫造語”?!安痪_的詞”則是指詞語晦澀曖昧,別人容易誤解。對于如何積累詞語,陳望道提出的辦法是“蓄積”,多讀各種書、名人的文,寫作時要懂得選擇詞語,還要多翻譯外國文和古文。在寫作用詞的選擇上,他要求數量適中,反對殘缺、蕪雜等毛病。
第四章“造句”則是從句子角度討論如何寫好作文。這里包括句子的長短、駢散、張弛、位置。對各種類型的句子,陳望道提倡都要適當,要視文體和表達需要而定,并且舉例說明??傊?,句子無論長短駢散張弛都要自然清楚。
第五章則是討論段落問題。陳望道先生首先講解幾種分段方法,有以空間位置為標準、以時間順序為標準、以邏輯順序為標準、以事件的綱目為標準、以說話的人物為標準。這些分類幾乎涵蓋了現在作文教學關于分段的基本內容。
3.文體的劃分
該書以“旨趣”為基準,構建文體的基本分類框架,將文體劃分為五大類型。第六章重點研究了“記載文”。第七章則是“紀敘文”?!坝涊d文”是記載存在空間的所有場景和情況的文章,包括科學的記載文和文學的記載文兩種??茖W的記載文要注意事物的次序,從起到終,從大到細都要有條有理。文學的記載文要注意兩點:一是須寫得豐滿,無論寫人還是寫物。二是須寫出個性,無論人或物都有不同特點?!凹o敘文”指的是一篇記錄時間和事物變化的所有經過的文章?,F在我們稱這類文章為“記敘文”?!凹o敘文”和“記載文”的區(qū)別在于“紀敘文”是描繪人與物的動作變化的,“記載文”則是以記載人物的形狀和性質的。所以陳望道先生把記載文同繪畫和雕刻放在一起討論,指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第八章是“解釋文”,也叫解說文?!敖忉屛摹笔菍π蜗笏枷氲囊环N表述,使讀者能夠理解文章的某種意義。陳望道先生花了很多筆墨來闡述解釋文,規(guī)定了解釋文應該遵循的寫作條件,并對選用詞語、組織文章等都作了詳細說明。
第九章“論辨文”,是一種表達是非曲直和自己觀點的文章,今稱之為“論辯文”,主旨在于闡明作者的觀點,弄清主題,從引論、本論到結論,要選擇合適的論據和論法。論辯文是本書著墨最多的一章。共有七節(jié)文字。包括論辨文的旨趣、它與其他文體的差別、論題和判斷、引論和解釋、如何利用證據證明觀點、證明的方式等。
第十章是“誘導文”,是一種引誘他人行為發(fā)生一定變化的文章。寫作誘導文最好要具備七個條件:具體(少用抽象的句子)、從容(婉轉從容)、莊重(不卑鄙不輕?。?、素樸(不用麗詞艷句)、適應(選詞造句符合讀者水平)、變化(層出不窮)和遞進(先緩后急,有條不絮)。[4]
他的文體分類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強調使用動態(tài)思維作為切入點,以探究新文體的出現與舊文體的變化,以及新文學技術對一般文章撰寫的影響。例如,陳望道表述敘事的流動性時就明確提出,敘事順序可以突破時空界限,敘事形式也可以改變。
第二,客觀地分析了文章分類的互相滲透性。雖然不同各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征與寫作規(guī)則,但基于寫作的綜合性,在劃分文體時也應注意不同文體之間的交叉存在問題。[5]比如記載文中實際上就有說明文、散文等的交叉。
4.寫作技法的闡述
陳望道先生在該書中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文章的寫作技法,從各種風格的文體的寫作方法到選詞、造句、標點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給當時中國的寫作理論和寫作教材帶來了新景象。比如關于表達技法,在“解釋文”的有七:“一、類名—即指出被解釋事物所屬的大類;二、特色—即指明被解釋事物和同類中別種事物特有的特點;三、分類—即指明一標準所為的分類;四、列舉—即指明實例;五、對稱—即列舉同類中相互對待的名詞來解釋本名;六、類似語或同類語—即揭出類似語或更指明其相同來解釋本語;七、語義變遷—即指出語義歷史的變遷來解明本語界限。”[6]《作文法講義》注重寫作理論的實用性,力求對各類文體的實用要領寫作技法進行詳細的論述,成為當時不可多得的指導學生寫作的教材。
5.寫作審美觀
陳望道的寫作審美觀也相當有研究價值。陳望道先生首先提出好文章的幾個標準:第一要讓人看了明白,第二要讓人感動,第三要讓人看了有興趣。這就要求寫作時必須做到明晰、遒勁、流暢,這三要素就宛如光、水、氧氣對于生命的重要性。陳望道對此的理解也頗為深刻,一“明晰”,要求用詞要做到“周全”“顯豁”;二“遒勁”,思想方面要使文章有生氣,有生命力的文章才能夠感動人,這方面如果失敗了,改詞句也沒有用,這是文章的根本;三“流暢”,要自然的語氣、諧和的聲調。[7]為了將文章的美學內容更加清晰具體,陳望道也另辟蹊徑,整合了哲學、心理學、美學等科學元素,原本并不相融的各個元素在他的筆下顯現出了不一樣的靈魂和生命。陳望道是最早關注文章美學理論的人,他關于美學的觀點時至今日仍被大多數寫者所運用。
在《作文法講義》這一作品中,陳望道先生將文章的寫作分解為構造、體質、美質來研究。再往下細分,構造從在造詞、造句和分段三個方面來闡釋,體制則劃分為五種文體來闡述,美質體現在明晰、遒勁和流暢三個方面。既強調寫作技法的指導又重視寫作能力的提高。該獨樹一幟、特點鮮明的作文法思想被業(yè)內廣泛認同,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2]陳敏.陳望道《作文法講義》的當代價值[J].現代傳文,2012-10.
[3]姜椿芳,梅益.《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04.
[4]陳望道,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出處.《陳望道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05.
[5]周艷華.淺論陳望道《作文法講義》的寫作理論貢獻[J].呼倫貝爾學報,2001(01).
[6]陳望道,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陳望道語文論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7]劉錫慶.《中國寫作理論輯評現代部分》[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05.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