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琳 陳舒怡
內容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現(xiàn)代旅游業(yè)發(fā)展極為迅速。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旅游景點豐富、歷史底蘊深厚,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翻譯承載大量文化信息的文化負載詞是旅游文本漢英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德國功能目的論作為理論基礎,以文化負載詞作為研究單位,調查分析國子監(jiān)旅游文本的翻譯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文化、語用和語言層面重點探究其英譯對策。
關鍵詞:旅游翻譯 文化負載詞 目的論 國子監(jiān)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現(xiàn)代旅游業(yè)發(fā)展極為迅速。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旅游景點豐富、歷史底蘊深厚,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翻譯承載大量文化信息的文化負載詞是旅游文本漢英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德國功能目的論作為理論基礎,以文化負載詞作為研究單位,調查分析國子監(jiān)旅游文本的翻譯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文化、語用和語言層面重點探究其英譯對策。
1.目的論指導下旅游文本的翻譯
1.1功能目的論闡述
功能學派翻譯理論代表人物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他認為翻譯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發(fā)生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行為;它是情境的一部分,同時也改變了情境”(弗米爾,2001)。弗米爾特別強調,因為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因此翻譯并非是一對一的語言轉換活動(張錦蘭,2004)。在此基礎上,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用信息傳遞(message transmitter)來指代跨文化轉換,并視翻譯為一項為實現(xiàn)特定目的的復雜活動。
目的論的核心內容是翻譯過程應遵循三大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在這三大原則中,目的原則是核心,即“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主要原則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弗米爾,2001)。與傳統(tǒng)的“等值觀”不同,功能目的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而是強調譯文應該以其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張錦蘭,2004)。
1.2旅游翻譯的特征與功能實現(xiàn)方式
旅游文本翻譯的基本目的是讓外國游客了解景點的名稱和歷史等信息,中間層次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以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最高目標是傳播當?shù)匚幕?。由此可見,旅游文本相比于其他文本,實用性較強,其各層次的翻譯目的也與翻譯行為本身緊密結合。根據功能目的論,為了增強旅游文本的交際效果,在進行漢英旅游翻譯時,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層形式,而應突破傳統(tǒng)的“對等翻譯原則”,更多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心理,采用多種有效的翻譯策略(梁秀紅,2014)。因此,德國功能派目的論能夠作為指導旅游翻譯的理論基礎,從而使英譯文本能夠更好地輔助相關文化活動,進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3文化負載詞的含義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可以被定義為飽含感情色彩、具有言外之意的詞語。在旅游活動中,文化負載詞更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文化負載詞是旅游文本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處理好這類詞匯的翻譯是成功完成旅游文本漢英翻譯的關鍵。
2.國子監(jiān)旅游文本翻譯問卷調查與錯誤梳理
2.1資料收集及問卷設計
項目組成員首先對國子監(jiān)景區(qū)旅游資料的英譯文本進行收集,其中包括景點介紹牌、宣傳手冊、旅游指南等。在對上述文本中所有文化負載詞進行研讀分析后,將所有出現(xiàn)翻譯錯誤的詞匯進行整合,并根據這些錯誤的不同特點,將其分為文化類錯誤、語言類錯誤和語用類錯誤。同時,從各類錯誤中各挑選出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實例,將其設置為問卷客觀題的題干核心詞。問卷的題型設置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為輔??陀^題的設置主要以調查國外游客對國子監(jiān)旅游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度為目的。主觀題反映的是被調查者對當前旅游資料英譯文本的意見和建議。
2.2調查結果及錯誤梳理
本次問卷調查于2019年12月-2020年2月在北京國子監(jiān)旅游景區(qū)內開展,實際發(fā)放問卷103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摒棄無效問卷3份。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翻譯錯誤會對受訪者的理解度產生不同的影響,筆者將對具體結果進行說明并對錯誤類型進行梳理。
首先,文化類錯誤是指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未對其深層含義做進一步解釋。此類錯誤還可根據不同文化領域,進一步細分為民族文化術語翻譯不當、生態(tài)文化術語翻譯不當和歷史文化術語翻譯不當。在信息功能占主導地位的文化負載詞中,文化術語為外國游客提供與旅游目的地相關的民族、生態(tài)、歷史等重要背景信息。一旦出現(xiàn)翻譯不當?shù)默F(xiàn)象,其功能將無法實現(xiàn)。例如,國子監(jiān)景點介紹牌中對“殿試”一詞的翻譯為“Dianshi court examination”,未能將“殿”這一重要文化信息進行表達和傳遞,導致83%的受訪者對該詞的理解產生偏差。其次,本文所關注的語用類翻譯錯誤主要是語用等效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由于曲解原詞語的文化內涵以及過度歸化造成語用等效失誤的現(xiàn)象。該類翻譯錯誤導致71.67%的受訪者對文化負載詞的含義產生誤解。最后,語言類錯誤主要表現(xiàn)為漏譯和用詞不當,其后果是導致文化負載詞中的信息僅進行了部分傳達,未能完全實現(xiàn)交際功能。例如,將“貢院”一詞翻譯為“the examination hall ”,漏譯了“for county examination”這一重要信息,導致66%的受訪者對于該詞的理解受到影響。
3.目的論下國子監(jiān)旅游文本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分析
紐馬克認為,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的信息型和呼喚型的文本,應采用交際翻譯法,注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反應,在表達方式、格式或措辭等方面盡可能符合該文體在譯入語中的習慣(紐馬克,2001)。因此,評判一個翻譯是否達到交際效果應以目的語讀者能否通過翻譯充分理解源語文化負載詞的內涵為標準。根據這一標準,筆者將對上述三類錯誤的典型實例進行分析并給出翻譯策略,以解決譯文使讀者理解存在偏差的問題。
3.1針對文化類錯誤的英譯策略
在本次調查中,文化類錯誤占翻譯錯誤總數(shù)的37.61%。各類文化信息往往有助于增強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而文化術語翻譯不當將直接影響外國游客對該景點文化的認識及感受,從而無法達到旅游翻譯的交際目的。在處理此類錯誤時,需要較多使用意譯法或直譯法加注,以便向外國游客準確傳達源語中的文化信息。通過對以下三個錯誤實例的分析及修正,筆者將在目的論指導下對意譯法的運用進行闡釋。
八旗的翻譯(Eight Banner)屬于民族文化術語翻譯不當,“在翻譯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點的名詞時采取直譯的方法,沒有給予必要的解釋,造成讀者理解上的困難(謝庚全,2015)”。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原譯沒有考慮到大多數(shù)外國游客對中國歷史缺乏了解的情況,僅將名詞直譯且未添加任何注釋,這樣會有損譯文的信息功能,甚至會誤導外國游客將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社會制度名稱理解為“八面旗幟”??紤]到上述因素,筆者將其譯為“Eight Banner System (Aristocracy in Qing dynasty)”,添加“System”一詞使該詞語的性質更加明晰,并增譯“Aristocracy in Qing dynasty”以明確該詞出現(xiàn)的朝代,幫助游客進一步理解清代貴族與國子監(jiān)之間的淵源。
生態(tài)文化術語翻譯不當?shù)牡湫蛯嵗恰傲_鍋槐”的翻譯(Luo Guo Huai)。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強調,兩種語言的接受者的感應應該大致相同。顯然,該詞的原譯僅僅停留于讓讀者知道讀音的層面,沒有輔之以必要的解釋,不僅未將樹的品種譯出,也未將該樹背后所蘊含的典故傳達給外國游客。由于“羅鍋”是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劉墉的別稱,所以譯者將其譯為“Humpback Chinese Scholar”?!癈hinese Scholar”指劉墉的身份,而“humpback”可視為一個雙關,既表示劉墉的樣貌特征,又以擬人的手法道出樹的形態(tài),與中文的“羅鍋槐”有異曲同工之處,從而實現(xiàn)譯入語與源語信息的動態(tài)對等,完成旅游文本的信息傳遞功能。類似錯誤還出現(xiàn)在“復蘇槐”的翻譯(Fu Su Huai)中。以上實例均使用了音譯的策略來翻譯生態(tài)文化術語,既未明確解釋展示物的本質屬性,也未傳達其背后的源語文化內涵,從而導致旅游活動的交際目的無法實現(xiàn)。
歷史文化術語翻譯不當?shù)牡湫彤攲佟鞍斯晌摹钡姆g(eight-part essay)?!癳ight-part”僅能體現(xiàn)出八股文的文體結構,達到語義對等的效果,但該術語所蘊含的在封建教育體制下抹殺創(chuàng)造性、禁錮思維的特點未能譯出,因而無法實現(xiàn)傳遞文化信息、傳播當?shù)匚幕墓δ芎湍康??;诖?,筆者在權衡“八股文”的“形”(文體結構)和“義”(封建教育體制的特征)后,決定采用“舍形取義”的方法(倪丹烈,2010),同時給出譯文“Stereotyped Writing”。類似錯誤還出現(xiàn)在“進士”的翻譯(Jinshi)、“舉人”的翻譯(Ju Ren)和“解元”的翻譯(Jie Yuan)中,它們均在“形”與“義”的權衡上出現(xiàn)了失誤,因此未能將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有效的傳達。
當翻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語時,直譯法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滿足旅游活動進行文化傳播的交際目的,其原因是外國游客無法有效地接收源語文化。遵循目的原則,運用意譯法或直譯法加注能夠抽取詞語深層的文化內涵并有選擇性地譯出表層含義,使外國游客透過翻譯看到詞語本質性的源語文化。
3.2針對語用類錯誤的英譯策略
在本次調查中,語用類錯誤占翻譯錯誤總數(shù)的32.48%。在處理此類翻譯錯誤時,也應選擇意譯法或直譯法加注的翻譯策略,從而再現(xiàn)和傳遞詞語的文化內涵以達到旅游翻譯的交際目的。筆者將通過對以下兩個錯誤實例的分析與修正,為該類錯誤提供更完善的解決策略,使其達到“信息功能文本”的要求。
在國子監(jiān)景點牌示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譯為“while the priest climbs a post, the devil climbs ten”,其中“the priest”和“the devil”是過度歸化的體現(xiàn),譯者為了貼合西方文化,將習語中的東方色彩轉化為了西方色彩。然而,歸化后譯文的表達效果與原文并不相符。該俗語以科舉制度為立場,描述科舉制度盡管在保障公平公正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但是管理者總會想出方法進行完善。顯然,原譯將落點置于“the devil”一方會對目的語讀者產生誤導。對此,筆者將其譯為“as vice rises one foot, virtue rises ten”?!皏ice”取其“不道德行為”之意,指代考場作弊等惡行;“virtue”取其“正直品行”之意,指代科舉制度中打擊作弊的方法,強調正直最終會戰(zhàn)勝不誠信的行為。以傳遞文化信息為核心,實現(xiàn)交際效果為目的的“意譯法”能夠避免在西方文化下翻譯東方文化時所造成的“水土不服”現(xiàn)象。
學制的翻譯(Length of Schooling)則未能等效傳遞文化信息,從而無法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交際目的。該詞是指國家對各類學校的組織系統(tǒng)和課程、學習年限的規(guī)定。原譯僅強調了教育時間的長短,以偏概全,從而導致目的語讀者無法接收原文信息、理解源語文化。因此,筆者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System of Schooling”,旨在突出教育體系的整體性,從而有效地向外國游客傳遞正確的文化信息。與上述錯誤相類似,“糊名謄錄”的翻譯(paste name and transcribe)和“分卷制度”的翻譯(the system of separating the testing paper)均反映出譯文含義與原文有所出入的問題,違背了功能翻譯理論中的忠實原則,對旅游翻譯文本預期功能的實現(xiàn)產生了負面影響。
由于帶有濃厚的民族和歷史色彩,英漢習語成語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根據目的論所提倡的翻譯原則,在翻譯此類文化負載詞時,譯者需要首先明確其本質,準確且完整地傳遞文化信息,再根據上下文采取意譯法或直譯法加注的翻譯策略,使譯文符合外國游客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并滿足他們的心理期待,從而達到旅游的交際效果。
3.3針對語言類錯誤的英譯策略
在本次調查中,語言類錯誤占翻譯錯誤總數(shù)的29.91%。語言類錯誤的出現(xiàn)通常違背了目的論所提出的忠實原則。針對這類問題,直譯法一般是首選的翻譯策略。通過對以下兩個實例的分析及修正,筆者將進一步闡釋如何利用直譯法解決該類翻譯錯誤。
“禮樂文化”的翻譯是“music culture”,屬于漏譯錯誤,即“禮”這個重要信息未譯出,從而影響該文化負載詞信息功能的實現(xiàn),甚至誤導外國游客認為禮樂文化是中國的一種音樂文化。在《列子》中,禮樂文化強調的重點是“以禮為教”,即禮制對人的教育意義,而音樂則是禮制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二者缺一不可。筆者利用直譯法將其譯為“Culture of Chinese ritual and music”。增譯“Chinese”強調該文化的民族性與獨特性,并將“ritual”和“music”置于并列位置,突出該文化信息的兩部分內容。類似錯誤還出現(xiàn)在“貢院”的翻譯(the examination hall)中,同樣也是僅將部分信息譯出,未能忠實于源語文本,因而在旅游翻譯的語境下無法實現(xiàn)預期功能。
將“士大夫”翻譯為“scholars”,屬于用詞不當?!笆看蠓颉笔侵袊糯鷮τ诠倮艉褪咳说慕y(tǒng)稱,而“scholar”在英語文化中指某學術領域的學者,兩個詞在表層含義與深層文化信息上均不對等。筆者使用直譯法將其譯為“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cholars”,旨在幫助游客明晰該詞與“scholar”的區(qū)別,使其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童試”的翻譯(Tongshi, generally termed quiz)也存在類似錯誤,同樣由于用詞不當,造成源語文化信息和譯入語文化信息的錯位,無法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功能等值的原則作用下,當語碼語義能產生等值語境效果時,采用直譯法能夠保證源語文化信息的完整傳遞(馬紅&林建強,2007),從而為交際效果的達成提供必要前提。譯者也應注重詞語的搭配,確保譯入語用詞的含義對等、表達準確,使外國游客能夠感受旅游景區(qū)背后蘊含的文史風貌,進而達到旅游活動的文化交際目的。
4.結語
通過問卷調查,從整體上可以看出國子監(jiān)旅游資料的翻譯還存在一定問題,應注重提升外國游客的理解度和滿意度。文化負載詞作為具有信息功能的語言載體,其英譯尤其需注意語言的使用和文化含義的表達。其次,還要讓海外游客能夠自然地接受譯文,避免引起誤解,這就需要譯者遵循功能翻譯理論所強調的目的原則,以目的語讀者需求為先,并竭力協(xié)調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負載詞作為旅游文本中的重要元素,能夠傳達出中國文化特有的聲音,而旅游翻譯作為媒介,助其與游客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真正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彼得·紐馬克.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9-42.
[2]漢斯·弗米爾.普通翻譯理論框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梁秀紅.從功能理論視角簡析漢英旅游資料的翻譯[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3):86-87.
[4]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69.
[5]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01):35-37.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業(yè)行動計劃”(項目編號:S201910022085)階段性成果;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助青年骨干個人項目“北京市旅游景點英譯規(guī)范的研究”(項目編號:2017000020124G149)階段性成果,參與本文創(chuàng)作的還有鞏弈聰。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