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泰
中國人發(fā)明了兩種暴殄天物、傷天害理的食材,一是魚翅,一是燕窩。這兩種食材在中國飲食上出現(xiàn)很晚,傳說源自明初,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在明中葉。
所謂燕窩,是金絲燕的窩,多筑于巉巖峭壁之上。金絲燕是比家燕還小的燕子,每年的三月到十二月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南海繁衍后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從海中銜來的小魚小蝦,在巖壁上筑巢以繁衍后代,筑這個巢需二三十天,金絲燕要在山海之間往來成千上萬次,它的堅韌與悲壯不亞于銜微木以填滄海的精衛(wèi)鳥。一些人冒著生命危險,把燕窩從絕壁上采下來,再被商人重金買下,用來煮粥煲湯。其實從營養(yǎng)學角度來看,其成分功能單一,是一種低營養(yǎng)食品。人們吃它,更多是為了炫耀。
更悲催的是魚翅。人們把鯊魚捕到船上,把兩個翅割下來,再將無翅的鯊魚拋回海洋,沉入深海中,無法游動、無法覓食,痛、餓、血流不止,最后在深海死去。魚翅不僅營養(yǎng)上沒有特別之處,而且其味道也來自好湯(如雞湯、鴨湯)的慢火細煨。人們吃它似乎僅僅是為了炫耀自己有錢,這個炫耀就使得鯊魚即將在大海中滅絕。
唐代有個菜叫“明火暗煨燒活鵝”,就是用火烤活鵝,在籠子外頭置放很多碟子,里頭有各種佐料,鵝一被烤就渴,渴了就得喝碟子里的佐料,它一喝味兒就進了身體。后來的蒸活甲魚也是這路數(shù),在蒸籠里面放置飲料碟,把甲魚活活蒸死。
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不斷從野蠻走向不野蠻。不野蠻是什么?不僅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萬物萬類,不要動不動就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才是文明。獅子餓了它才吃兔子,那是食物鏈,但燕窩、魚翅并不在人類的食物鏈上,可人也要千方百計搞來吃,而為此不惜破壞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為嘴傷身,古人所忌,可是災難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人們會聽到許多豪言壯語,“死了也吃”“拼死吃河豚”“拼死吃……”為什么會這樣?我想這與長期以來我們把飲食生活當作娛樂、甚至是唯一的娛樂有關。
要不就很難解釋當前絕大多數(shù)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娛樂方式也是空前增多,為什么無論是過節(jié),還是親朋聚會,除了吃外,很少有其他項目呢?這是不是太單調(diào)?為什么我們沒有戶外活動,為什么不到大自然當中去?吃成了一種娛樂活動,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成都杜甫草堂住過幾天,逢到假日,常有數(shù)伙青年人攜帶鍋碗瓢盆,面粉、餡料到草堂花園野餐——包餛飩,而不去參觀草堂內(nèi)有關杜甫的陳列。
可能我們居住的地方也太狹小了,也可能人口分布不平均,也許這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一種不平衡現(xiàn)象。但是不能否認我們的精神追求的確還很匱乏。這在人群交流中極容易發(fā)現(xiàn):一件東西擺在面前,我們第一個問題是,值多少錢?第二個問題則是,能吃嗎?只要是個有機物,大都會問能吃嗎?
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就是細致而微的中國文化。什么叫細致而微,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小件,就跟說女兒是媽媽的復制品似的,什么都像她媽。
現(xiàn)在既然我們吃飽飯了,就應該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過去缺少精神生活是因為吃不飽,還可以諒解?,F(xiàn)在社會財富大大豐富了,90%以上的人都有飽飯吃,所以應該多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指定別人應該追求什么,但每個人都應該追求點精神上的東西,別老停在什么“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有點精神上的中國,對吧?別把“吃”推到極端。
【選自《讀者參考叢書》,本刊有刪節(jié)】
插圖 / 醒醒吧,媽媽 / 馮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