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一個外國人聊起他們對中國的印象,那么十有八九,他們會提起“大熊貓”。大熊貓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國寶,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食鐵獸的真身
在《山海經》里面,古人用豐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許許多多的神話生物。其中,有一種名叫“食鐵獸”的生物,在古文的記敘中,它們“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也”,意思是說,食鐵獸長得像熊,身上是黑白兩種顏色,以金屬為食。
這描述聽著駭人,但是一看到“黑白”“似熊”幾個字,原本可怕的感覺好像馬上變味了——這不就是在說大熊貓嘛!當然,食鐵獸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時而像熊,時而像牛,似乎也指向一種叫作馬來貘的動物。不過,在古代,“貘”字有時候指代的似乎是大熊貓,有時候又像是如今確實被我們稱呼為“貘”的動物。食鐵獸是什么,甚至古文中的“貘”是什么,只能是一筆糊涂賬了。
關于食鐵獸眾說紛紜,人們樂于將它描繪成中國遠古時期黃帝、炎帝與蚩尤大戰(zhàn)時,蚩尤身下的兇猛坐騎。雖然這種說法有些站不住腳,但作為食鐵獸“嫌疑人”之一的大熊貓,的確符合性情兇猛的特點。但是我們在動物園與網絡上,經??吹降氖谴笮茇埡┖駵仨樀男蜗?,那么兇猛一說,又從何而來呢?
大熊貓的演化故事
大熊貓是熊非貓,在生物學分類中,屬于食肉目的熊科。也就是說,它跟戰(zhàn)斗力極強的棕熊、“海豹殺手”北極熊一樣,都是熊族的一員。不過,它的食性非常特殊,全年食物的絕大多數選擇,都是竹子。
在大熊貓的身體上,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肉食動物的痕跡:尖利的牙齒能咬碎堅硬的竹莖;短的消化道不能像牛羊一樣,消化竹子里的纖維。如果你幸運地拾到大熊貓的糞便,你會發(fā)現它不僅不臭,甚至還有股清新的竹香味。它也有跟其他肉食動物不太一樣的地方,像是過分可愛的大臉——這實際上是咬合力的保證。世界上八種熊,大熊貓的咬合力排名第三,強過黑熊,僅遜于棕熊和北極熊。
大熊貓吃竹子的方式是十分聰明的。它們的爪子肉墊上,有一個獨特的“偽拇指”,能幫助它們抓住竹子,還能控制進食速度。而大熊貓也不是永遠都只吃竹子,野外的大熊貓會吃其他野生動物的尸體,甚至偶爾下山造訪農戶家,偷吃他們養(yǎng)的羊。想想看,那輕松咬斷竹子的利齒,咬斷骨頭,當然不在話下。
有人說,大熊貓無能,是進化的敗筆,這種觀點未免狹隘了些。退居幽靜的竹林,以竹為生,何嘗不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聰明策略。在氣候較暖的地帶,我們時常能夠看到大片的竹林,卻很少看到像大熊貓一樣,以竹子為生的動物。也許在大熊貓的先祖與其他肉食動物苦苦競爭時,來到了一片竹林,將目光投向了這片沒有被充分發(fā)掘的食物來源,從此與世無爭。
而大熊貓如今窘迫的生存環(huán)境,是因為這個策略有誤嗎?不,只是在人類對山林的侵略下,它們才難以守住自己的竹林。大熊貓當今面臨的最大威脅,被稱為“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生活的山林曾經是連通的,它們可以在大山里自由地探索、戀愛。而拔地而起的人類聚落,與貫穿山林的公路,阻礙了大熊貓的活動。被困在孤島狀棲息地的大熊貓,被迫近親繁殖,制造出羸弱的后代,生存之路愈發(fā)艱難。
大熊貓與外交
大熊貓很受各國動物愛好者們的青睞,因此經常會被政府送到世界各地,用來與其他國家締結友好的關系,這就是“熊貓外交”。
作為“國禮”,大熊貓成為特殊的和平使者。有時,送出去的大熊貓會換來對方國家特有的珍稀動物。1972年,遠赴美國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換來了一對麝牛。同年,留洋日本的大熊貓“蘭蘭”和“康康”,換來了日本鬣(liè)羚。
到了1982年,為了保護瀕危動物,中國不再贈送大熊貓,轉而將大熊貓以“租借”的形式送出國。2019年,大熊貓“毛二”和“星二”來到了北歐的丹麥,成為一座造價2400萬美元熊貓館的主人。這個熊貓館的構造十分精巧,形似一個太極陰陽圖,兩只大熊貓分居在陰陽魚里面。在陰陽魚內部,動物園為大熊貓精心準備了與野外相似的環(huán)境,讓它們的異國之旅盡可能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