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guī)е厍蛏献詈笠慌?,到達火星畢達哥拉斯峽谷的時候,是9點58分。
作為最后一批遷移者,我們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閃光燈在我們周圍此起彼伏地亮著,“咔嚓”聲如禮炮般在我四周齊鳴,記者不斷地涌上前來,劈開嘈雜的聲響拋出一連串官方問題——這一切并不是出于我在航天領(lǐng)域的重大建樹,而僅僅是因為我?guī)е詈笠慌?,完成了地球的“十年遷移火星計劃”,為這個值得載入史冊的重大工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我只草草地回答了幾句,反正記者們會熟練地修飾、引申我的話語,使我能夠在熱搜榜上“遛一圈”。我真正在意的是17分鐘后的直播:10點15分,U-155號小行星群將會與地球相撞,造成地球的毀滅。我們實施遷移計劃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已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我們國家的飛船在畢達哥拉斯峽谷落定,這里獨特的地形使之能縮小晝夜溫差,讓我們得以穿著輕薄的防護服踏上新的國土。土壤的紅褐色成為希望的顏色,黯淡的天空抹去了我們千年的浪漫神話,消弭的鳥鳴聲、流泉聲使詩歌也枯萎凋零。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還會學(xué)習(xí)它們,這些已然同化石、標(biāo)本一樣的事物,是否還能觸動人們木然的心靈。
我正想著,忽然身旁的人們開始尖叫,我抬頭望向屏幕,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龐大的事物正在我們面前碎裂,毀滅帶給我們最原始的震撼,飛出的殘塊似乎離我們很近,又似乎被吞噬進靜謐的宇宙深處。那流光溢彩的畫面即使最頂尖的畫家也難以畫出,似乎是燦燦星河為逝去的星球?qū)懴碌脑亣@調(diào),或許那是地球留給我們的最后一點詩意與美麗,它點亮了我們寄托幻夢的宇宙深空,鼓舞活著的人們繼續(xù)前行,盡管它也只是眾多星辰中渺小的一顆。
人們大聲贊嘆它的壯美,歡騰的氣氛更像是一年一度的煙花晚會,只是這是僅此一次的無價的盛會。它是生靈軀殼燃燒的火焰,是人類褪下的一層最堅硬的繭。光不舍地熄滅了,我側(cè)了側(cè)頭,發(fā)現(xiàn)旁邊一個女孩在哭泣。
“是因為被震撼到了?”我輕聲問。
“不是,”她頓了頓,透過眼中的霧氣逐漸將眼神聚焦到我身上,“我想起第一次搬入地下安全區(qū)時的情形。現(xiàn)在,我又一次離開了故鄉(xiāng),因為人類離開了共同的故鄉(xiāng)……因為再沒有故鄉(xiāng)了……”
我站了很久,又或許只是片刻。我想起風(fēng)沙籠罩天日時人們起伏的喟嘆;想起海水漫過大樓時人們撕心裂肺的呼喊;想起冰雪扎根四季時人們驚恐的面容;想起每一個人離開“故鄉(xiāng)”地球時無言的回望……這些在為抵達新“家園”而歡呼的人們心中還有多少殘存的記憶?今日,地球最后捧出的美麗“焰火”是歡送的鮮花還是臨別的警言?
我回過神時,大廳己然空了。屏幕還亮著,正循環(huán)播放著老生常談的宣講,不過將“地球”換成了“火星”:
“我們呼吁各國人民攜起手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火星,節(jié)約用水,多乘坐……”
我緩緩套上防護服,一步一步,在單調(diào)的播放聲線中走出大廳。明天的人們或許依舊唇槍舌劍,爭搶著各自的利益;或許依舊在人前對環(huán)境保護高談闊論,在人后鋪張浪費。“保護火星”的口號會比“保護地球”更快地將人們的耳朵磨出繭子。但多少人覺得沒關(guān)系,后代人還可以再來一次“壯闊”的旅行,去欣賞宇宙更深處的“美麗”。
但我的故鄉(xiāng)始終是地球,我對自己說。要記得,9點58分我到達了火星畢達哥拉斯峽谷,10點15分,地球用生命在我的心上打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點評
黑格爾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xué)到的唯一的教訓(xùn),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xùn)。這篇小說展示的就是人類遺忘的悲劇。小說寫了兩次歡呼:人們?yōu)樽约涸谧詈髸r刻及時完成撤退而歡呼,為因地球毀滅而形成的最后的燦爛景象而歡呼。在敘寫“歡呼”的同時,也借由“我”描繪與之對應(yīng)的心理感受,二者形成反差,引發(fā)讀者思考人類思維的淺薄無知。女孩的哭泣,使思考走向具體、深刻,在揭示認(rèn)知差異形成原因的過程中,深入批判了人類文明的可悲之處——人類遺忘的特性,使人類對文明的自省流于形式,缺失了對自身劣根性的真正批判。這是對人類悲劇的一種深沉思索。在行文中,作者多處使用鋪陳的藝術(shù)手法,強化了對逝去的地球文明的依戀,加深了反思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