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芳,施俊峰,宗惠花,湯武裝,趙彥平
宜興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宜興 214200
慢性偏頭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病癥,指的就是頭痛發(fā)作時間每月超過15 d,且病程超過3 個月的頭痛病癥[1]。A 型肉毒毒素作為一種神經毒素,可對神經肌肉按點、運動神經末梢予以直接作用,抑制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阻斷乙酰膽堿大量釋放,以此減小肌張力。目前,在慢性偏頭痛治療中,A 型肉毒毒素應用十分普遍,且效果顯著。 為此,該文現將50 例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在該院治療的慢性偏頭痛患者選為觀察對象, 進一步探討A 型肉毒毒素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接受治療的50 例慢性偏頭痛患者選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自愿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顱內器質性病變;存在精神疾病與意識障礙;伴有神經肌肉接頭處病變;過敏體質;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25 例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14 例;最小年齡為24歲,最大年齡為68 歲,平均年齡為(45.01±4.67)歲;最短病程為11 個月, 最長病程為18 年, 平均病程為(9.86±1.08)年。研究組25 例患者中,男性10 例,女性15 例;最小年齡為23 歲,最大年齡為67 歲,平均年齡為(45.34±4.72)歲;最短病程為10 個月,最長病程為17 年,平均病程為(9.90±1.13)年。 在性別、年齡等數據資料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所選病例均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
對照組予以醋酸潑尼松龍(國藥準字H31021289)與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14024045)治療,注射劑量分別為75 mg、3 mL, 注射部位包括皺眉肌、 降眉肌、枕肌、顳肌、額肌、斜方肌、椎旁肌等。 研究組予以A 型肉毒毒素(國藥準字S10970037)治療,注射部位與對照組相同,疼痛部位增強注射,總劑量100~200 U。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疼痛程度、疼痛發(fā)作時間予以統計比較。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患者疼痛癥狀消失,評定為顯效;患者疼痛評分降低超過50%,判定為有效;患者疼痛評分降低不足50%,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就是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總和。 疼痛程度判定標準[3]: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在0~10 分之間,評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錄入該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臨床總有效率上, 研究組患者的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68.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在疼痛程度上,研究組治療1、3 個月后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照組治療1 個月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階段疼痛程度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各階段疼痛程度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 治療3 個月后研究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5.41±1.12 5.46±1.20 0.840>0.05(3.25±1.01)a(3.98±1.02)a 4.250<0.05(3.01±1.10)a 5.25±1.31 8.610<0.05
在疼痛發(fā)作時間上,兩組治療1 個月后均較治療前縮短,且研究組明顯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3 個月后較治療前縮短,同時明顯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階段疼痛發(fā)作時間對比[(±s),d]
表3 兩組患者各階段疼痛發(fā)作時間對比[(±s),d]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 治療3 個月后研究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20.15±3.56 20.34±3.48 0.760>0.05(13.57±2.98)a(18.54±3.02)a 5.460<0.05(12.75±2.37)a 19.67±2.84 7.240<0.05
經臨床調查可知,慢性偏頭痛多是由發(fā)作性頭痛轉變而來,相關因素有藥物過度使用、應激事件、頭痛頻率、肥胖等[4]?,F今,在慢性偏頭痛治療中,β 受體阻斷劑、抗焦慮抑郁劑、抗癲癇藥物等應用十分普遍,但因為患者用藥依從性較差或者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導致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偏頭痛作為一種復雜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病變,病因與病理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可三叉神經血管學說[5]。 近些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肉毒毒素在頭痛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但普遍認為其能夠致使肌肉局部 “癱瘓”,以此達到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有關學者研究發(fā)現[6],肉毒毒素的止痛效果還可能與阻斷神經遞質、阻止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分泌相關。 現今,A 型肉毒毒素治療慢性偏頭痛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抑制神經遞質釋放:在含P 物質、乙酰膽堿的囊泡上均發(fā)現了SNARE 蛋白,而A 型肉毒毒素可通過對SNARE 蛋白的分割,抑制囊泡中疼痛介質的釋放,以此緩解疼痛。 如果P 物質異常釋放,就會引起血漿蛋白滲出、血管擴張等神經源性炎癥,從而導致偏頭痛[7]。所以,可采用A 型肉毒毒素抑制P 物質釋放,以此改善偏頭痛癥狀。②調節(jié)受體:經臨床研究發(fā)現,TRP 受體家族多種亞型與偏頭痛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而通過注射A 型肉毒毒素后,能夠有效調節(jié)相關受體,以此達到緩解頭痛的目的。③調節(jié)細胞因子:有關文獻報道[8]顯示,當患上偏頭痛后,檢測IL-6、IL-8、IL-1β 水平顯著升高,而通過注射A 型肉毒毒素后,能夠有效降低IL-6、IL-8 水平,以此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除此之外,有關學者研究發(fā)現[9],相較于注射生理鹽水,注射A 型肉毒毒素后IL-1β 水平降低更加明顯, 由此可知,A 型肉毒毒素能夠通過調節(jié)細胞因子達到鎮(zhèn)痛效果。該文研究結果顯示:針對臨床總有效率而言,研究組患者(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2.00%)(P<0.05); 研究組 治療1、3 個月疼痛評分分別為(3.25±1.01)分、(3.01±1.10)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3.98±1.02)分、(5.25±1.31)分(P<0.05);研究組治療1、3 個月疼痛天數分別為(13.57±2.98)、(12.75±2.37)d,優(yōu)于對照組(18.54±3.02)、(19.67±2.84)d(P<0.05)。此結果與崔麗穎等人[10]的研究結果十分相似,數據如下: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 實驗組治療30、90 d 疼痛評分分別為 (3.6±1.5)分、(3.1±1.4)分,對照組數據分別為(3.8±1.3)分、(5.0±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30、90 d 疼痛天數分別為(14.1±7.8)、(13.0±6.5)d,對照組數據分別為(19.1±6.2)、(21.2±5.6)d(P<0.05)。由此說明, 慢性偏頭痛患者應用A 型肉毒毒素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縮短疼痛發(fā)作時間,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A 型肉毒毒素治療慢性偏頭痛患者的效果十分確切,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還可以縮短患者疼痛發(fā)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