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登峰
山東省梁山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梁山 272600
病毒性肝病屬于一種傳染性疾病,其主要誘發(fā)因素為多種感染病毒導致肝臟病變,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見于食欲不振、惡心乏力、肝區(qū)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適等,一些患者還會伴有發(fā)熱、黃疸等癥狀。因病毒性肝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患者發(fā)病后極易被健康群體排斥、歧視,導致患者在承受較大的生理負擔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風險,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案加以治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早期治療至關重要[1-2]。 而早期治療的根本保障為有效性早期診斷,目前臨床多采取血生化指標檢查手段, 例如ALB、TP、A/G 與GLO,但有學者指出,上述指標隨著臨床應用頻率的增加在病毒性肝病診斷方面逐漸缺乏靈敏性、特異性, 因此為了保證病毒性肝病早期診斷的可靠性,需要納入新型生化指標[3]?;诖耍撛河?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43 例病毒性肝病患者為對象,以健康人對照,對常規(guī)生化指標、新生化指標的診斷價值展開如下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43 例病毒性肝病患者為研究組對象, 另擇取同時段內體檢的43 名健康人員為對照組對象展開研究分析,納入標準:①病毒性肝病者與《傳染病學》提出的臨床診斷標準相符;②兩組對象或是家屬均對該次研究知情授權。 排除標準:①嚴重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近30 d 有類似研究跟蹤者;③研究依從性較差者;④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者等。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研究組男性31 例, 女性12 例;年齡21~79 歲,平均年齡(49.07±13.66)歲;體質量17~26 kg,平均體質量(21.50±1.06)kg。對照組男性30 例, 女性13 例; 年齡22~79 歲, 平均年齡(49.15±13.53) 歲; 體質量18~27 kg, 平均體質量(21.43±1.14)kg;以兩組對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對象均接受臨床生化檢驗,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兩組研究對象均在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肘靜脈血,單人為5 mL,常規(guī)抗凝,3 000 r/min 離心處理,持續(xù)時間控制在5 min 左右,然后分離上清液,2 h 內通過貝克曼AU5800 生化分析儀、配套試劑檢驗生化指標,即TP、GLO、ALB、A/G、ALT、ADA、AST、LAP、PA。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常規(guī)生化檢驗指標:即總蛋白(TP)、球蛋白(GLO)、白蛋白(ALB)以及白蛋白/球蛋白(A/G)、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②對比兩組對象的新生化檢驗指標:即腺苷脫氨酶(ADA)、亮氨酸脫氫酶(LAP)以及前白蛋白(PA)。
該次研究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對象的TP、ALB 與A/G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數(shù)據(jù)值較低,相應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研究組對象的GLO 水平、AST、ALT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的常規(guī)生化檢驗指標對比(±s)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TP(g/L)46.19±4.09 68.81±3.06 29.039<0.001 ALB(g/L)16.30±2.06 33.53±1.04 48.961<0.001 A/G 0.58±0.07 0.70±0.05 9.147<0.001 GLO(g/L)38.62±4.06 34.41±3.05 5.437<0.001 AST(U/L) ALT(U/L)60.54±5.54 35.32±2.64 26.948<0.001 60.86±4.76 34.96±3.53 28.659<0.001
研究組對象的PA 與對照組比較, 數(shù)據(jù)值較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ADA、LAP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數(shù)據(jù)值較高,即相應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對象的新生化檢驗指標對比[(±s),g/L]
表2 兩組對象的新生化檢驗指標對比[(±s),g/L]
組別 PA ADA LAP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0.23±0.03 0.45±0.05 24.741<0.001 0.52±0.08 0.35±0.02 13.519<0.001 0.55±0.10 0.33±0.01 14.355<0.001
病毒性肝病作為傳染性疾病,其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肝臟因感染肝炎病毒而出現(xiàn)病變反應,若患者發(fā)病后沒有及早接受有效治療方案的干預,導致病情持續(xù)周期較長,便存在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目前臨床為了有效早期診斷病毒性肝病, 多對患者采取生化檢驗診斷方案,主要是因為患者肝細胞受損之后其中的物質會滲透到血清之中,導致血清中此類物質水平有明顯的增加表現(xiàn),常見的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以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等[4-5];此外,當患者肝臟組織受損之后,患者肝臟中一些物質合成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血清所蘊含的該物質水平下降,常見的例如膽堿酯酶(ChE)以及白蛋白(ALB)等[6];不僅如此,肝臟受損之后也會影響經(jīng)肝臟代謝物質的代謝水平,導致此類物質滯留于患者血液之中,相應的血清蘊含水平便會大幅度增加,例如-谷氨?;D移酶、總膽紅素等[7]。若患者為病早期,肝細胞僅表現(xiàn)為輕度受損,此時肝細胞多為變性表現(xiàn),包漿內的酶與蛋白會向血液滲透,隨著病情的持續(xù)發(fā)展,肝細胞細胞器逐漸受損,便會導致細胞核溶解碎裂,此時表現(xiàn)多為肝細胞細胞核存在較高的蛋白水平[8]。由此可見,針對病毒性肝病患者,需要在患者不同病期選擇敏感性較高的生化指標做臨床檢驗, 以此才能保證診斷的準確性,減少漏診、誤診風險,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該院收治的43 例病毒性肝病患者為對象, 以健康人對照, 檢驗并對比TP、GLO、ALB、A/G、ALT、ADA、AST、LAP、PA 指標,結果顯示,研究組對象的TP(46.19±4.09)g/L、ALB (16.30±2.06)g/L、A/G (0.58±0.07)、GLO(38.62±4.06)g/L、AST(60.54±5.54)U/L、ALT(60.86±4.76)U/L 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68.81±3.06)g/L、(33.53±1.04)g/L、(0.70±0.05)、(34.41±3.05)g/L、(35.32±2.64)U/L、(34.96±3.53)U/L(P<0.05);研究組對象的PA(0.23±0.03)g/L、ADA(0.52±0.08)g/L、LAP(0.55±0.10)g/L 優(yōu) 于 對 照 組 的 (0.45±0.05)、(0.35±0.02)、(0.33±0.01)g/L(P<0.05)。 這與高秀華[9]的研究結果:實驗組AST(90.3±5.0)U/L、ALT(90.5±5.0)U/L,高于對照組的(35.4±1.8)、(34.6±2.6)U/L(P<0.05),基本一致。
可見,無論是常規(guī)指標,還是新型指標,病毒性肝病患者與健康群體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常規(guī)指標中,AST 與ALT 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不做贅述;在新指標中,ADA 關聯(lián)慢性肝病、肝硬化,所以研究期間患者的ADA 水平有上升表現(xiàn);LAP 存在人體肝臟毛細膽管上皮細胞中,其水平是對膽管通暢性、損傷情況的直接反應, 所以病毒性肝病患者的LAP 呈現(xiàn)為上升表現(xiàn)[10];PA 為肝臟合成物質,所以人體肝臟受損情況會直接影響PA 濃度,但受限于蛋白半衰竭,所以多在12 h 內可以對肝細胞狀態(tài)做出有價值的反映[9]。
綜上所述,病毒性肝病患者臨床接受生化指標檢驗,應用性較強,具有較高的特征性,可以減少患者出現(xiàn)漏診、誤診的風險,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對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