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fā)松
東明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東明 274500
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目前耳鼻咽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較為常見, 其屬于一種鼻-鼻竇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表現(xiàn),發(fā)病占比率介于0.50%~4.30%之間[1],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見于肉面部脹痛、鼻塞、流膿涕、嗅覺弱化等,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現(xiàn)睡眠質量下降、情緒異常、記憶力衰減等情況。相對而言,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發(fā)病后往往會持續(xù)較長的病程,而且具有較高的復發(fā)風險, 若不積極探索有效的根治方案,必將給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干擾[2-3]。 針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治療的常規(guī)首選方案為鼻內鏡手術,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癥狀表現(xiàn),糾正病情,但無法達到根治的效果,對此有學者表示,在患者術后局部鼻噴激素可以縮短患者康復周期,同時降低患者的復發(fā)風險[4]。 為了進一步證實鼻噴激素的臨床應用價值,該次納入該院于2019 年1—5 月時段內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對象,以常規(guī)療法、常規(guī)療法+鼻噴激素療法展開如下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該院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分析,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鼻竇黏膜、 鼻腔均有明顯的炎癥表現(xiàn);②臨床癥狀包括面頰腫痛、鼻塞、流涕、嗅覺弱化等;③竇口鼻道、鼻竇黏膜均有明顯的增厚表現(xiàn);④患者本人或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授權。 排除標準:①嚴重器質性病變損傷的患者; ②治療前30 d 存在激素治療史、激素禁忌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④意識障礙、溝通障礙、精神疾病的患者等;該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根據隨機雙盲法分成兩組,一組包含48 例患者接受鼻內鏡術+常規(guī)治療方案 (對照組), 一組同樣包含48 例患者接受鼻內鏡術+常規(guī)治療+鼻噴激素療法(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中包括31 例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的為25 歲,最大的為74 歲,平均(47.43±4.76)歲;病程最短的為6 個月,最長的為15 年,平均(7.98±1.70)年。 觀察組中包括33 例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 年齡最小的為28歲,最大的76 歲,平均(48.65±4.87)歲;病程最短的為9 個月,最長的為16 年,平均(8.09±1.87)年。 以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對比分析,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前需要就病情、治療等相關內容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宣教工作,同時指導患者接受常規(guī)檢查、正確用藥等,保證患者水電解質處于良好的平衡狀態(tài);手術方式為Messerklinger,通過鼻動力系統(tǒng)、息肉鉗將患者息肉徹底去除,將鉤突切除,同時將患者的上頜竇口擴大,通過咬鉗對患者的額隱窩進行有效開放處理,將篩泡切除,篩竇、蝶竇前壁開放處理;術后患者鼻腔以海綿進行填充處理,持續(xù)時間為48 h,取出后,取2 滴鹽酸麻黃堿滴鼻液(國藥準字為H12020851)給予患者滴鼻,給藥4 次/d,持續(xù)給藥周期為3 個月;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不良情況,并給予對癥處理[5-6]。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等同,在此基礎上,另取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國藥準字為H20113481)給予患者鼻噴治療,2 噴/次,1 次/d,治療周期同樣為3 個月。
對比兩組患者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以及隨訪6 個月后的復發(fā)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標準如下: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鼻腔內不存在膿性分泌物,竇口開放正常,為顯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鼻腔膿性分泌物減少,局部黏膜可見水腫、肉芽組織,局部鼻腔水腫,為有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進一步惡化,可見全新息肉生長,竇腔可見粘連、狹窄甚至閉鎖等情況,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7]。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與對照組的臨床總治療有效率79.17%對比,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隨訪6 個月后,觀察組48 例患者中,有3 例患者病情再次發(fā)作, 復發(fā)率為6.25%; 對照組48 例患者中,有12 例患者病情再次發(fā)作,復發(fā)率為25.00%;兩組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00,P<0.05)。
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峻,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占比不斷擴大, 其屬于一種鼻-鼻竇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表現(xiàn),發(fā)病占比率介于0.50%~4.30%之間, 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 常見于肉面部脹痛、鼻塞、流膿涕、嗅覺弱化等,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現(xiàn)睡眠質量下降、情緒異常、記憶力衰減等情況。 相對而言,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發(fā)病后往往會持續(xù)較長的病程,而且具有較高的復發(fā)風險,若不積極探索有效的根治方案,必將給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干擾。臨床針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所采取的常規(guī)方案為鼻內鏡手術,該治療方案不會給患者鼻腔結構造成破壞,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鼻竇、鼻腔功能,有利于患者獲取更好的通氣引流效果。不過該術式無法保證治療的徹底性,患者術后有較高的風險再次發(fā)病。 有研究報道,針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聯(lián)合應用鼻內鏡術與局部鼻噴激素療法,可以有效優(yōu)化患者的鼻黏膜功能,減少患者的復發(fā)風險。
為了進一步證實鼻噴激素的臨床應用價值,該次納入該院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對象,以常規(guī)療法、常規(guī)療法+鼻噴激素療法展開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P<0.05);隨訪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6.25%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這與凌芳[8]的臨床研究研究中,同樣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對象,分別實施鼻內鏡術療法、鼻內鏡術聯(lián)合鼻噴激素療法,結果顯示,鼻內鏡術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6.09%, 而聯(lián)合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7.83%,組間對比,聯(lián)合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鼻內鏡術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P<0.05),基本趨同。由此可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聯(lián)合應用鼻內鏡術與鼻噴激素療法,不僅臨床效果確切,還能改善患者的預后安全性。 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①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局部鼻噴激素療法,可以在患者病灶處直接用藥,藥效有較好的保證,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例如流膿涕、鼻塞、鼻癢等,除此之外,還能提高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從而抑制鼻黏膜炎癥反應,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9]。 ②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接受鼻內鏡術治療期間,同時開展局部鼻噴激素療法,可以提高疾病治療的徹底性,不僅可以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保證,同時還能為患者的預后安全性提供保證,減少患者病情再次發(fā)展的風險性,無論是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是優(yōu)化患者的生命質量,均有較好的積極作用[10]。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接受鼻內鏡術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應用鼻噴激素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加快其早期康復速率,同時還能為其遠期發(fā)展提供較好的保障,減少復發(fā)風險,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