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
如果要我推薦一部“釣魚人必看”的電影,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河戀》,這部優(yōu)美舒緩而又深情款款的美國電影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飛蠅釣”的教學(xué)片。
影片講述的是蒙大拿州的一位長老會牧師和他兩個兒子的故事。
牧師麥克林恩一家居住在蒙大拿州西部的一個小鎮(zhèn)上,小鎮(zhèn)的周圍有幾條河流交匯,河中盛產(chǎn)大鮭魚。父親篤信上帝,正直善良,布道之余最喜歡的就是讀《圣經(jīng)》和釣魚,閑暇之時經(jīng)常夾一本《圣經(jīng)》帶著大兒子諾曼和小兒子保羅一起去附近的“大黑腳河”用飛蠅釣法釣鱒魚。母親慈愛善良,把家庭操持得和睦融洽,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平時父親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教導(dǎo)自己的孩子們宗教和寫作,釣魚的時候也順便給他們講述一些人生的道理。在大黑腳河兩岸的森林里、草坪上,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就像野草一樣舒展生長。
《大河戀》劇照 ,這是一部釣魚人必看的電影
歲月匆匆,如大河奔騰不息,兩個兒子從孩童長大成人,但是因為彼此不同的資質(zhì)和秉性,成年后的兩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弟弟保羅桀驁叛逆,年紀輕輕就被謀殺于一場因賭博而引發(fā)的斗毆,短暫的一生像煙花般絢爛;哥哥諾曼循規(guī)蹈矩,穩(wěn)扎穩(wěn)打,讀完大學(xué)后如愿以償?shù)禺斏狭酥ゼ痈绱髮W(xué)的教授,過著平穩(wěn)而充實的人生。
原著小說《A River Runs Through It》其實就是諾曼的自傳體小說,電影也是基本忠實于原著而拍攝的。
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jié)和轟轟烈烈的戲劇沖突,在好萊塢電影里顯得格外清新脫俗。在導(dǎo)演散文化的旁白和攝像師悠然自得、充滿詩意的拍攝風(fēng)格下,《大河戀》仿佛不再是單純的電影作品,而是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印象派油畫。
片中父親和孩子們經(jīng)常去釣魚的“大黑腳河”以及河中野性十足的虹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電影的同時,我就立了一個目標,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解鎖這種魚。
在自己的釣魚生涯中盡可能多地解鎖各種對象魚,這可能是每個釣魚人都會有的心愿吧?
后來我又刷過幾次《大河戀》電影,每看一次都加深了我對虹鱒的執(zhí)念。
去年春天的一個周末,朋友突然說要帶我去一個“神秘”的標點,讓我去解鎖新的路亞目標魚——虹鱒,我忽然想起了當年立的目標,立馬欣然答應(yīng)。
滿懷著期待,在朋友的“人肉導(dǎo)航”指引下,我們驅(qū)車來到了都江堰山里一個虹鱒養(yǎng)殖基地。
該基地位于都江堰虹口一個半山的河谷里,四面青山環(huán)抱,一條無名的河流沖積出一大片長葉形沖積平原,一溜長堤從平原中切割出一大片養(yǎng)殖基地,小河從河堤外緩緩流過。長堤從河谷中切出的區(qū)域,看得出是花費了不少心思設(shè)計的。整個虹鱒養(yǎng)殖基地包含有生活區(qū)、養(yǎng)殖區(qū)、生產(chǎn)區(qū)、餐飲休閑區(qū)和花園幾部分,其中養(yǎng)殖區(qū)域面積大約十余畝,由數(shù)十個排列得整整齊齊的長條形標準魚池組成。一條干渠從上游河谷引來清冽的河水,然后被橫向拆分成若干條支渠,把新鮮的河水挨個注入排列整齊的標準魚池中,流水養(yǎng)魚,然后在魚池的下端則收集所有的尾水,而后又匯總成一條尾水渠,排出養(yǎng)殖場。
這里養(yǎng)殖有雅魚、虹鱒、哲羅鮭、亞東鮭、北極鮭、裸鯉等若干高檔淡水魚。
盡管每個小魚池出水口都有細密的鐵柵欄攔著,每條匯合的支渠出水口處也有鐵絲網(wǎng),甚至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密密的柵欄網(wǎng),但還是會有一些魚兒突破重重障礙,跑了出去。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里面葛蘭博士所說的,“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于是,養(yǎng)殖場老板把匯聚著尾水的這個呈Y字型的小湖挖深了很多,再把水潭的堤壩稍加修葺并做了加固,還特意修了一個閘門,用于蓄水和調(diào)節(jié)水位,讓漏網(wǎng)之魚們有個棲身場所。
朋友帶我去施釣的地方,就是這個已經(jīng)半野化的場所。
看得出這爿小湖里沒人投放魚苗,更沒人喂食飼料,里面的魚完全由小魚苗或者魚卵發(fā)育,吃野外的食物長大的,因此個體大小不均,品種也五花八門,基本上上游養(yǎng)的魚,這里都有。據(jù)朋友說,曾有人在這里釣到過七八斤重的虹鱒,我們也看到不少3~4兩左右的小魚在水面浮游。
看著這些小精靈,再回溯上游密密匝匝的養(yǎng)魚池,我仿佛已經(jīng)理解了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那句話,“生命是奔放的,它們總能找到出路。是的,總能找到出路!”
釣虹鱒如何選擇標點、用什么擬餌、釣多深的水層,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兩個人在湖邊面面相覷,一邊組裝著釣具,一邊思忖著,隨后我決定先試試萬能的VIB。
我沿著巖壁、出水口、水中的電桿等幾個看上去還不錯的標點搜索了一陣,這個我已經(jīng)玩得純熟、在很多水庫都有斬獲的“吃皮”VIB在這里卻沒有遇到一口攻擊。
我想起電影《大河戀》中諾曼和保羅釣鱒魚玩的是飛蠅釣,用的是飛蛾毛鉤,可惜我們都沒帶毛鉤,因此建議朋友和我一起換上軟餌試試。
換了軟蟲后,我們將水面、水中層、水底均搜索一番,依然沒有遭遇攻擊。意外的是,貼底搜索的時候,我的輕舞蟲居然正口釣到一條巴掌大的鯽魚,讓我有個意外之喜。
第一次路虹鱒,兩人鎩羽而歸!
來到餐廳,我很不甘心地點了一份“一魚三吃”來報復(fù)性消費。廚師精心為我們挑選了一尾4斤左右的虹鱒,魚排油炸、魚肉刺身、魚頭熬湯。新鮮美味的美食,讓我倆大快朵頤,吃得不亦樂乎。
享用著美味,進一步堅定了我一定要親自征服虹鱒的決心。
第二個周末,我不死心,繼續(xù)和朋友來這里挑戰(zhàn)虹鱒。
一周的時間,基地的迎春花、李花、辛夷花、貼梗海棠已完全盛開,姹紫嫣紅、春意盎然。餐廳附近有個水池,里面養(yǎng)了不少金鱒,微風(fēng)吹過,迎春花瓣一片片落入池中,魚兒們歡快地浮到水面啄食花瓣。金色的鱒魚和水面上鵝黃色的迎春花瓣相映成趣,在碧綠的潭水背景上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魚趣圖》。
沿著開滿鮮花的小徑,我們來到了上周鎩羽的小潭。
在組裝釣具的時候,我們又在犯愁用什么餌。靈光乍現(xiàn),我突然想起一個細節(jié),我上次來釣魚時,曾隨口問過:既然沒人喂養(yǎng),這里面的魚都吃什么呢?朋友撓撓腦袋,赧然說他也不太清楚,但是后來聊天的時候,他不經(jīng)意間提到過一句——“朋友的朋友”曾經(jīng)在這里釣到過一條大鱒魚,帶回去剖開肚子,發(fā)現(xiàn)胃里面都是飛蛾、甲蟲一類的昆蟲。
哦,看著對面綠蔭濃密的青山,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樹林和灌木叢就是池中魚兒的天然投食機?。]有飛蠅鉤也無妨,我選了一只最小號的曲柄鉤,掛了一個既像蝎子又像蝦一樣的小號軟蟲,然后輕輕晃蕩到對面的樹叢下面。因為沒有夾鉛,軟蟲的比重也比較小,因此能看到擬餌落水之后晃晃悠悠地緩緩下沉。
擬餌一邊下沉,我一邊緩慢回收,邊收邊停頓。
仿佛看到一道陰影閃現(xiàn),突然,一個清晰的咬口,猶如一道電流,沿著前導(dǎo)線、主線一路傳遞到竿梢。我正在收線,順勢一揚竿,中了!
水中的魚兒左突右沖,然后猛然跳出水面翻滾著甩腦袋。哇!傳說中的死亡翻滾式“洗鰓”。看到中魚了,我強壓住內(nèi)心的激動和喜悅,盡量把魚竿壓低,把魚控制在水面以下,同時快速轉(zhuǎn)動漁輪,收回魚兒。收到岸邊,我趁它還沒怎么反應(yīng)過來,迅速掏出路亞鉗,干凈利落地把魚夾了起來。
哇,一尾漂亮的鱒魚!
我提著這條魚仔細打量,只見它圓頭鈍吻,體形修長勻稱,紡錘形的身體顯得異常結(jié)實。它的側(cè)線以上呈青灰色、側(cè)線以下銀灰色,典型的中上層魚兒保護色。它周身泛著銀色的光澤并均勻地撒著一些深色斑點,魚鰭上尤其明顯。后來請教當?shù)氐酿B(yǎng)殖專家,被告知這是一條沒有生殖能力的三倍體虹鱒,屬于人工繁殖的幼苗,看體形是在野外長大的。
接下來我和朋友用軟蟲又分別釣獲了一兩條魚。這個小小的寶藏池塘,里面魚的品種還不少。經(jīng)專家鑒定,我們的魚獲既有虹鱒,又有鮭魚。
看著這些小精靈,再回溯上游密密匝匝的養(yǎng)魚池,我似乎進一步理解了葛蘭博士的那句話,“生命是奔放的,它們總能找到出路。是的,總能找到出路!”
記得《大河戀》中有一個場景,有次保羅和他哥哥諾曼以及父親一同去釣魚,他用一枚飛蠅釣到了一條巨大的鱒魚,然后很得意地對父親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蚊蟲怎么想的了,再過三年,我就能知道鱒魚是怎么想的了。
“虹鱒性情極為活潑,能跳躍攝餌,以陸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及其他小型魚類為食;虹鱒的幼體階段以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主;成魚以魚類、甲殼類、貝類及陸生和水生昆蟲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葉子和種子;在海里生活時則以小魚及頭足類為食?!?/p>
這是百度百科上虹鱒的簡要介紹,我后來仔細想了一下,也正因虹鱒葷素不忌、不挑食的習(xí)性,才使得它們能在野外生存并長大。再加上這片水域常年水溫在25攝氏度以下,水量充沛,含氧量豐富,所以這片小小的池塘成了它們的一個樂園。
我們解鎖虹鱒之后,也有點“提魚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欣喜和得意。
艾薩克·沃爾頓在《釣客清談》中盛贊鱒魚是淡水魚之王,又夸獎鮭魚是王中之王,因為早在400年前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生命中蘊含著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孩童時代的我曾經(jīng)在趙忠祥老師解說的《動物世界》中看過這樣的故事:來自海洋深處的大馬哈魚(太平洋鮭)逆流而上,沿著入??诨氐胶恿?,然后迎向瀑布,跳過陡坎,越過淺灘,逆流而上,一路跋涉,歷經(jīng)坎坷,最終回到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出生地產(chǎn)卵、繁衍后代,然后轟然死去。當時震撼之余就很好奇生命對它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義,難道就僅僅是為了DNA的延續(xù)?純粹是千萬年的遺傳密碼的驅(qū)使?
由此我也開始思考人類生命的意義,卻茫然而無所獲。
歲月漸長、經(jīng)歷漸多,我現(xiàn)在懂得了,也許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努力,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
甚至努力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
如果我們庸庸碌碌地過完一生,渾渾噩噩地過完一輩子,那么就像富蘭克林所言,“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
生命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長度!
【延伸閱讀】
虹鱒最近幾年在國內(nèi)大力推廣養(yǎng)殖,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它們的蹤影。很多人分不清虹鱒和三文魚到底有什么區(qū)別,不管是在餐廳里,還是在野外。
三文魚這個名字,來源于港臺對英文Salmon的音譯,就像他們翻譯的士多啤梨(草莓)和車厘子(大櫻桃)一樣,總有點怪怪的感覺。
根據(jù)牛津詞典的解釋,廣義上的三文魚并不特指某一類魚,而是泛指具有類似形態(tài)和洄游習(xí)性的鮭魚,主要包括鱒屬Salmon和大馬哈魚屬Oncorhynchus,有時也泛指整個鮭亞科;而狹義上的三文魚特指大西洋鮭Salmon salar。
大西洋鮭由著名的“分類學(xué)之父”林奈于1758年命名,屬名“Salmo”,在拉丁語中意為“上升”,即代表其在洄游過程中逆流而上、飛越瀑布時出色的跳躍能力;種本名“salar”則得自拉丁語中的“sailo”一詞,意為“飛躍者”。由于其洄游習(xí)性,人們在歐洲北部沿海(北大西洋)、歐洲北部和北美洲東部的河流山澗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大馬哈魚在北美西海岸最遠可以沿河上溯3200千米,它們要迎向瀑布,跳過陡坎,逆流而上,越過淺灘,到達產(chǎn)卵地。洄游途中許多大馬哈魚成為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來源。大馬哈魚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聯(lián)系起來的唯一鏈條,它們生于淡水,長于海洋,在海洋,它們獲得了成長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又重返“故鄉(xiāng)”。
本圖中筆者提著的那條七彩鮭俗稱七彩鮭魚,為廣鹽性淡水三文魚,原產(chǎn)于加拿大東部的拉布拉多地區(qū),是世界上著名的五大鮭品種之一(其他四種分別是:北極鮭、雷克鮭、多麗鮭和公牛鮭)。該魚生長速度快,市場潛力大,經(jīng)濟效益好,引進中國后已成為國內(nèi)重要的養(yǎng)殖新品種。
因此,廣義上來講,鮭魚屬的虹鱒,也可以算三文魚。但是,淡水虹鱒的生存環(huán)境和海水環(huán)境明顯不同,因此不建議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