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蔣壩在淮安的洪澤區(qū),有一條老街躲在深巷里,牌坊靜靜地矗立。
其實現(xiàn)在整個鎮(zhèn)子,特別是臨街的,都是青瓦白墻雕花窗的風(fēng)格,猛一打眼,仿佛回到了明清。
街是老街,沿街的房屋大部分做了修葺,很是有皖風(fēng)的味道,間或有保持原貌的,低矮,且格式不一,看得出當(dāng)年生活擠兌著擴充的痕跡,配合著頭頂縱橫的電線,恍惚中給人時間錯亂之感。
街巷里少有行人,只有幾位老者在安靜地做事。走進來,就覺得時光慢了幾分。
我的腳步并不能驚動這些老人,他們不僅沒有抬頭,甚至手中的動作都沒有絲毫改變。有一位在擇韭菜,韭菜很新鮮,葉綠莖白,根根筆直。是自己種的嗎?我想它一定有泥土的芬芳。
不做聲,慢慢行,腳步停在一面墻前。磚墻,沒有抹水泥,沒有外墻磚,甚至沒有刷白,就那樣裸露著磚的本色。喜歡這樣的紅磚墻,越舊越有格調(diào)。墻頂上有攀援的瓜秧,綠植垂蔓,靜謐中生機勃勃。
在寂靜中行走,在所有的縫隙中找尋時間的遺跡。在一戶人家門前,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物件,齊膝高的一口石缸,不過上口是內(nèi)圓外方,整體是四棱錐形,里面積了一下子水,碧幽幽的。通體整石打磨,一道道鑿痕清晰。這自然不是缸,是什么呢?身邊人笑了,他說,這是石臼,舂米做糕呀。我恍然大悟,看看圓潤的邊緣,這應(yīng)該是石杵磨出來的,有多少歲月?它曾經(jīng)研磨了多少生活?
繼續(xù)向前,走過新修的市民休閑廣場。在右手邊,由回廊環(huán)抱著。紫紅的排柱與人字頂,紫紅的美人靠,遠遠地伸出去。
一直莫名其妙地喜歡長廊,各種長廊、美人靠。臨街的回廊外是青磚墻,有著異形的窗,各種雕花的窗欄。也喜歡窗,像這樣的花窗讓我想起李漁的《閑情偶寄》。在這本書的居室部,專門講解了窗欄。在李漁眼里,生活中的種種都有著極深的含義,這樣認(rèn)真對待生活細(xì)節(jié),是一種極美妙的生活姿態(tài)了。
老街的房子大致分成兩種。我喜歡那種民居,真正的老民居,有自己的特點,它不把房屋臨街開門。其中一種是江浙皖地區(qū)常見的排房,一戶之中總有一間大門沖街,這一點也不好,太直白,太不深沉。我喜歡的這種則是留了一道門廊,走進去是院落,然后才能進各個房間。很內(nèi)斂,也私密,像一個莊重的女子。
據(jù)說這條老街有株百年老桂,可我走到頭也沒有找到。不知它躲在哪條更小的巷子深處。等秋天吧,秋天,可以嗅著香氣找到它。
折返的路上,我去看了茶庵和城隍廟。是茶庵這個名字吸引著我。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以茶為名的庵堂卻是第一次聽說。茶庵,為什么叫茶庵?是個怎樣的故事?
這是一條僅容二人錯肩的小巷,拐角處,一株灌木般的紫薇,挑著三兩簇花兒,像迎賓的小姑娘,笑瞇瞇的。
三彎兩折,見到了明黃的墻,青瓦飛檐,高出周遭低矮的民房。拐到庵前,見兩根紅漆柱子挑著寬寬的房檐,一排的雕花木門內(nèi)是簡單的大殿。大殿靠左有一尊神像,金粉敷面,頭戴鳳冠,若不是面帶佛相,就全然是個誥命夫人的模樣了。神像上方有一塊匾,寫著“貞女祠”,兩側(cè)白幡上有“盧氏貞女”的字樣,庵堂內(nèi)沒有見到修行的師太。
在門外的銘牌上有這樣的介紹:盧氏年方十五,矢志貞守夫家孝敬公婆,竭為營葬。平日紡織自給,夏日為行人施茶,持之不倦,九十六歲無疾而終,里人以缸葬之,三年開祝,遺容如生。為紀(jì)念盧氏女,清代漕督張之萬奏請,賜封貞女,乃建祠于湖濱,明曰茶庵。
隨小巷曲曲彎彎地往中街上繞,看那磚墻上,爬山虎伸展著柔軟的身體,在努力向上。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植物,也倚著墻生長,大葉子如長官,隔不遠就站著一個,中間小葉子排成排。腳步輕巧,窄窄的小巷寂靜無聲。色彩斑駁的墻面,是時間的區(qū)劃,呈現(xiàn)著老街的歷史千姿百態(tài)。老街很短,歲月很長。離開時,先前遇到的那位老人還在安靜地做事,也許為了生活,也許為了打發(f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