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偉 馮耀棟
(江陰市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江陰 214431)
緩釋肥是一種氮、磷、鉀養(yǎng)分齊全,能在一段時間內緩慢釋放養(yǎng)分、供植物持續(xù)吸收利用的肥料。水稻側深機械施肥是集新型農機、專用肥料、配套農藝于一體的新技術,是水稻施肥技術的重大革新,是實現化肥減量增效、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促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因此,為研究側深機施緩釋肥在江蘇省江陰市水稻生產上的具體應用效果,在施氮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筆者通過人工撒施、機械側深施肥兩種施肥方式,采用側深施水稻專用復合肥、緩釋肥兩種肥料,驗證了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植物學性狀、產量等的影響,以期為江陰市研發(fā)出可靠、有效的水稻側深施肥技術。
試驗于2020年6月15日—11月12日在江陰市南閘街道裕民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進行,試驗田塊排灌方便。供試土壤為粉砂壤土,地力中等,土壤pH為6.82、有機質含量為22.38 g/kg、全氮含量為1.92 g/kg、有效磷含量為13.44 mg/kg、速效鉀含量為104.12 mg/kg。
供試肥料為由農大肥業(yè)提供的緩釋肥(27-8-10),由江蘇康坤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的緩釋肥(22-10-10),由江陰長青肥業(yè)提供的46%尿素、60%氯化鉀、水稻專用復合肥(16-8-16)。
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由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于2004年育成,屬中熟晚粳稻品種,栽培方式為機插?!澳暇?6”稻米品質優(yōu),達到國標二級優(yōu)質稻谷標準,同時具有香味和軟米特性,其米飯晶瑩剔透,口感柔軟滑潤,富有彈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質極佳。
試驗采用多因素不完全試驗設計,共設6個處理,不設重復,具體試驗設計見表1。試驗田塊選擇能代表當地土壤肥力水平的6塊大田(每塊大田面積約為1 334 m2),每塊大田為1個處理。除施肥外,各處理區(qū)的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均相同。
表1 各處理肥料施用情況 (單位:kg)
本試驗于2020年5月23日用12%氟啶·戊·殺螟可分散粉劑浸種;5月26日落谷,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6月15日移栽,移栽方式為機插;6月9日施基蘗肥;8月8日施拔節(jié)孕穗肥;10月30日采用小區(qū)單獨收割方式進行收割計產,并考查水稻植物學性狀。
雜草化除:6月12日,每667 m2用50%丁草胺乳油130 mL兌水15 kg均勻噴粗霧,進行第1次化除;6月21日,每667 m2用68%吡嘧·苯噻酰水分散粒劑50 g,用少量細土拌均勻后撒施,進行第2次化除;7月6日,每667 m2用17%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懸浮劑100 mL兌水30 kg噴霧,進行第3次化除。
病蟲防治:7月16日—18日,每667 m2用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18 g+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 g,防治五(3)代稻縱卷葉螟、稻飛虱;7月26日—28日,每667 m2用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8 g+25%噻蟲·吡蚜酮可濕性粉劑6 g+2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40 mL+20%阿維·二嗪磷乳油100 mL,防治五(3)代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兼治螟蟲;8月15日—17日,每667 m2用2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12 g+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可濕性粉劑10 g+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4 g+24%井岡霉素A水劑30 mL,防治六(4)代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8月26日—28日,每667 m2用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6 g+20%呋蟲胺懸浮劑30 mL+300 g/L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2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紋枯病、稻曲病,兼治螟蟲等;9月5日—6日,每667 m2用75%三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20 g+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20 g+60%烯啶·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0 g,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褐飛虱,兼治稻曲?。?月14日—16日,每667 m2用57%噻蟲·吡蚜酮水分散粒劑4.66 g,防治褐飛虱。
由表2可知,施用緩釋肥的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的株高均高于不施緩釋肥的處理(1)和處理(2)。除處理(5)(減氮處理)外,其他側深機械施肥處理的有效穗數均高于人工撒施處理。各處理間每穗實粒數差異不大。處理(4)的千粒重最高,達27.1 g,比處理(1)增加1.8 g。處理(4)的理論產量最高,每667 m2為677.2 kg,分別比處理(1)和處理(2)增加112.9 kg和29.9 kg,增幅分別為20.0%和4.6%。說明在施氮總量不變的條件下,基蘗肥采用機械側深施緩釋肥,再適當施用拔節(jié)孕穗肥,能對水稻起到增穗、增重、增產的作用。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農藝性狀和產量結構的影響
由表3可知,處理(1)的實際產量最低,每667 m2為531.0 kg;處理(2)次之,每667 m2實際產量為604.2 kg;處理(4)的實際產量最高,每667 m2為660.3 kg,分別比處理(1)和處理(2)增加129.3 kg和56.1 kg,增幅分別為24.4%和9.3%。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實際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施氮總量一致的條件下,施用緩釋肥各處理的株高均高于不施緩釋肥的兩個處理;基蘗肥采用側深機施的有效穗數高于人工撒施;各處理間每穗實粒數差異不大;處理(4)的千粒重、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均為各處理中最高,每667 m2實際產量為達660.3 kg,分別比處理(1)和處理(2)增加24.4%和9.3%。從田間表現來看,處理(1)的長勢長相最差,出現早衰;處理(3)的劍葉較短,無效穗較多;處理(4)的長勢長相好,后期熟相好;處理(6)的莖稈粗壯,后期貪青晚熟。較常規(guī)施肥減氮10%的處理(5),未獲得理想的產量,故水稻減氮施肥還有待進一步試驗。
綜合分析,側深機械施肥技術能使施用的肥料較為集中,在水稻返青后養(yǎng)分可被有效吸收利用,這有助于促進水稻前期營養(yǎng)生長[1]。在施氮總量不變的條件下,水稻基蘗肥采用機械側深施緩釋肥,再適當施用拔節(jié)孕穗肥,能起到增穗、增粒重、增產的作用。同時,側深機施緩釋肥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且對農田及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2]。今后還要進一步開展減氮試驗,以探究適合江陰市水稻生產的最佳減肥增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