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雙喜
(甘肅省漳縣文化館,甘肅 定西748300)
目前,中國各級文化館正在嘗試著從有圍墻的文化館向無圍墻(數(shù)字化)文化館的過度,這是手段上的轉型,是必須的、也是時代的需求,馬鞍山市文化館已走在了前面。如何通過這些方法完成文化的間接向直接、由遠及進的、由虛擬向證實的過度轉型;由茫然丟失向尋找靈魂家園、回歸人性文化的轉型,這是目的。
作為各級文化陣地,尤其是廣大基層市、縣、鄉(xiāng)文化館(站)如何順應時代,勇于擔當、凝聚民心、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擺在我們每位文化館干部面前的大問題。
一是體制機制落后,思想觀念落后;二是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服務滯后;三是人才隊伍匱乏,年齡結構偏大。
首都師大蔣璐教授指出,基層文化館的文化活動還停留在只為跳跳唱唱而跳跳唱唱的階段,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提升。就拿我們漳縣來說,目前還沒有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館陣地,辦公活動場所是租借原糧食局小三樓和倉庫。全館的編制僅為5人,實際人員(含借調)為15人,但專業(yè)人才很少,平均年齡約50歲。盡管如此,每年承擔著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達60多場(次),但每次都是簡單的重復?;旧铣尸F(xiàn)出轟轟烈烈地搭臺、熱熱鬧鬧地唱戲、安安全全地回家、空空蕩蕩地收尾的局面。面對這樣一種“一窮二白”接近原始化的現(xiàn)狀,已很難適應新時期文化服務發(fā)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的根在民間,在千家萬戶,在每個人的心里。但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國的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急需搶救、保護和傳承。
就筆者基層工作情況而言,作為一名堅守在基層文化陣地能上的老兵,從19歲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整31年。在長期底層文化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如何用文化的力量溫暖群眾、凝聚民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辦法。
從2014年開始,我們一改過去送文化的模式,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程式化的送文化,改成“進百村、入千家”的“種文化”活動。截止2016年6月底,活動已覆蓋了漳縣的武陽鎮(zhèn)、三岔鎮(zhèn)、鹽井鎮(zhèn)、新寺鎮(zhèn)等13個鄉(xiāng)鎮(zhèn)的86個村(漳縣共136個村)和900多戶人家。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不同現(xiàn)狀與不同需求,培育出不同的種子去播種。要充分了解每個家庭的每個成員的心靈渴望、問題和障礙,把打通“最后一公里”變成“溝通最后一個人”。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要細化到“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智障人群、打工族、工薪族、土豪老板、退伍軍人、二女戶,甚至服刑人員等。要做到同吃同住地去交流、溝通,要做到同呼吸共命運地去傾聽、去理解,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去幫助、去學習、去引導、去化解,即做到“以文化人”。
文化館的“館”字,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就是給老百姓做文化飯的是精神食糧。做飯的,其性質主是搞服務,這一點是永恒不變的。做怎樣的飯呢?當然是老百姓說了算數(shù),當然,什么樣的飯菜有益于人的健康成長,有益于人的心靈慰藉,一定要給老百姓講清楚各種飯菜所含的不同營養(yǎng)。既不能冒昧地送,也不能盲目迎合。我們既是文化精神食糧的制造者,又是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消化優(yōu)秀文化的引導者。只有認清了形勢、把住了脈博、找準了癥結、明確了思路,才能夠對癥下藥,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辦法。
總之,無論怎樣的文化,只要是關心人民群眾的積極、健康、上進的,提升人類文明程度的,就是好的文化。
新時代,群眾既需要現(xiàn)代化便捷時尚的多元文化,又要保留那些最能體現(xiàn)當?shù)靥厣?、最能說明當?shù)貧v史的和最能讓老百姓引以為豪的文化,把這些好文化陳列到有墻的文化館里去保護、去感受;把那些流動的、時尚的(比如培訓、演出等活動)文化,用數(shù)字化手段放進網(wǎng)絡文化館去傳播、去娛樂,這就做到既能放進來又能走出去,既能到實地觀看后體驗又能到網(wǎng)絡空間分享互動,也能有針對性地通過老館+新館的辦法解決群眾的雙重需求。
人的文化精神需求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與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變革息息相關。隨著物質生活的進一步滿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隨著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的日趨完善,人民群眾對文化就會有新的需求。當然,新的精神領域也會產(chǎn)生供需矛盾。新時期人民群眾對自我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他們需要“主人公感、參與權、話語權”的意識不斷彰顯。以廣場舞、扭秧歌、“百姓舞臺”演出為例,群眾需要的不僅僅是樂一樂,更是加強身體鍛煉的體現(xiàn),他們登臺唱歌跳舞,或展示一技之長,加入到一個團隊,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找到了一個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融入社會和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精神家園。這種參與本身就是一次解放,縮小了他們與城市差距的平衡感,以及直接參與的自豪感。
精準扶貧,全民小康,不僅僅是有吃有住的扶貧和滿足物質的小康,更應該是有素質有文化的小康。在小康路上,除了經(jīng)濟價值社會價值外,個人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最深刻、最持久。這種軟實力反過來會推動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文化服務不能忽視個人,也不能留下死角,要實現(xiàn)全民覆蓋,人人參與。
1.通過培訓種文化。要利用直接和遠程的方法首先要培訓自及鄉(xiāng)村文化站的文化隊伍,然后零距離、面對面地培訓群眾。
2.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去種文化。如演出團體、百姓舞臺、志愿者以及當?shù)匚幕囆g協(xié)會等組織。
3.通過網(wǎng)絡微信平臺去種文化。以村社為單位建立微信群,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shù)據(jù)和內容由各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傳輸更新。尤其是在人民即將轉化為網(wǎng)民的時代,這一點已刻不容緩。
4.通過在中小學校開辟文化藝術課去種文化。如國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課堂。
5.通過各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去種文化。如春節(jié)文化活動、重大節(jié)日文化活動、傳統(tǒng)廟會活動等。
6.通過各地文化品牌以及“非遺”展演去種文化。要不斷創(chuàng)新文藝作品以文化人,用偉大的作品去激發(fā)偉大的精神,凝聚偉大的信仰。
7.通過文化的法律保障去種文化。如《非物質文化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公共文化服務法》等。
“文化是長出來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鵬),既然如此,文化就需要精選的種子,良好的土壤,美好的環(huán)境,更需要精心地呵護,科學地培養(yǎng),正確地引導,持續(xù)地發(fā)展。
“種文化,聚民心”,是一項持久的戰(zhàn)略工程,既需要方式方法內容的創(chuàng)新,更需要機制制度的創(chuàng)新,還有思路的創(chuàng)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礙不是道路,而是思路。
當然,沉下心來,扎根下去,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堅定信仰,這才是最重要的。
全國基層文化館的干部既是文化陣地的捍衛(wèi)者,又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化的傳承傳播者,更是心系中國、根連群眾的一顆顆合格的文化種子,我們要用這次培訓到的知識、技能、智慧和覺悟,結合當?shù)貙嶋H,去創(chuàng)造、播種、生長出和諧美麗、獨特持久的中國文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