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葉枚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南陽473012)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心絞痛為其主要癥狀表現,約占冠心病總患病率的60%,易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為目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有效手段,但患者預后情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照顧者照顧能力不佳、患者自護能力差、術后并發(fā)癥等[3]。 本研究將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應用于43 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 術后患者,在改善患者自護能力、照顧者照顧能力等方面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5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 術后患者8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 例。對照組女18 例, 男25 例; 年齡60~78 歲, 平均(69.53±4.16)歲;術前加拿大心血管病學會(CCS)心絞痛分級:Ⅰ級15 例,Ⅱ級19 例,Ⅲ級9 例。 研究組女16 例, 男27 例; 年齡60~79 歲, 平均(70.26±4.33)歲;術前CCS 心絞痛分級:Ⅰ級13例,Ⅱ級20 例,Ⅲ級10 例。 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4];具備PCI 治療指征;年齡≥60 歲;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疾病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病變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 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對患者家屬開展常規(guī)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管理,將基礎護理方法教給患者家屬,告知日常注意事項, 出院后每3 周進行1 次電話隨訪,給予相應指導。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1)術后恢復期:對患者及家屬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 提高其健康知識水平及護理配合度,詳細講解術后病情觀察要點、體位調整、床旁基本護理等,如翻身、大小便、受壓部位按摩等,并進行術后康復指導、下床活動注意事項。(2)出院準備期:為患者制定詳細復查、藥物調整過程、并發(fā)癥預防及處理措施等規(guī)劃,并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院外康復計劃, 包括康復訓練、 飲食規(guī)劃等,同時對家屬照顧能力進行肯定,給予一定鼓勵,囑咐其悉心照顧患者, 避免患者情緒劇烈波動等。(3)院外調整期:患者歸家后1 個月,通過網絡平臺、電話隨訪、 家庭訪視等多種途徑向患者及家屬提供院外護理服務,包括居家照顧知識和技能;采用書面講解和現場示范結合的模式,教授并發(fā)癥預防措施、生活習慣改善方法等。(4)適應期:患者歸家后2~3個月,結合出院時規(guī)劃調整患者飲食、運動、藥物等方案, 囑咐家屬幫助患者回歸社會, 如調整生活節(jié)奏、適當參加室外活動等,提供個體化指導意見。
1.4 觀察指標 (1)兩組護理前后自護能力、生活質量及照顧者照顧能力。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估自護能力,總分172 分,分值越高自護能力越強;以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以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評估照顧者照顧能力,總分50 分,分值越高照顧能力越差。(2)兩組血栓、橈動脈痙攣壓瘡、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自護能力、生活質量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對比 護理前, 兩組ESCA、SF-36、FCTI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ESCA、SF-36、FCTI 評分均較護理前改善, 且研究組ESCA、SF-36 評分較對照組高,FCTI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自護能力、生活質量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自護能力、生活質量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01。
組別 n ESCA SF-36 FCTI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對照組護理前 護理后護理前 護理后43 43 t P 94.26±8.15 95.57±8.76 0.718 0.475 130.62±10.54*118.76±9.25*5.546<0.001 54.38±7.62 55.29±8.17 0.563 0.575 77.96±8.33*70.28±8.65*4.194<0.001 18.16±4.79 17.37±5.12 0.739 0.462 7.08±3.64*13.51±4.35*7.434<0.00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總發(fā)生率4.65%較對照組的18.60%低(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PCI 術可顯著緩解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但術后可引發(fā)多種血管并發(fā)癥,加之老年患者身體機能下降,術后長期臥床導致感染、壓瘡發(fā)生率高,給予有效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5]。 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為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方法,將疾病康復過程分為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滿足患者各階段護理需求,有助于改善護理效果[6~7]。
本研究對部分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PCI 術后實施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ESCA、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FCTI評分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可見,該護理模式在改善自護能力及照顧者照顧能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分析其原因在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健康知識欠缺、情緒不佳、自護能力差等情況,且照顧者照顧能力差,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于術后恢復期對患者及家屬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及術后康復指導,較常規(guī)護理能進一步改善患者和家屬健康知識水平、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技能,從而提高其積極性,有助于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開展[8~9]。 出院準備期為患者制定各項詳細規(guī)劃,可使患者及家屬明確院外康復治療事項,患者歸家后1 個月通過多種途徑向患者及家屬提供院外護理服務, 可進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技能,有助于規(guī)避并發(fā)癥危險因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0]。 歸家后2~3 個月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調整各方面干預計劃,如飲食、戶外活動,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其早期回歸社會。
綜上可知,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PCI 術后開展時機理論為框架的家庭護理干預, 能顯著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及照顧者照顧能力, 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